孟茹茹,侯文杰,程向暉,劉永華
(1.包頭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2019級碩士研究生,內蒙古 包頭 014040;2.包頭醫(yī)學院學生處;3.包頭醫(yī)學院教務處;4.包頭醫(yī)學院醫(yī)學技術與麻醉學院)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了阻斷新型冠狀病毒向學校蔓延,保證師生健康,各級各類學校均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展網上教學,使其不限時間和地點的優(yōu)點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真正的實現(xiàn)了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同時,網上教學如何來保證教學質量,也一時間成為學生、家長、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所關注的焦點。為了解學生在家網上的學習效果,全面了解網上教學開展情況及其效果,以便及時根據反饋信息做出合理的調整,提高網上教育的質量,以包頭醫(yī)學院網上教育為例進行網上教育實踐探索。
1.1對象 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yī)學院的未進入畢業(yè)實習階段的在校學生。
1.2方法及質量控制 采取問卷星網上調查的方式,于2020年3月20日至2020年3月26日將自行設計的問卷發(fā)給實施網上教學的各個班級群,學生自愿填寫。
1.3問卷設計 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為基礎信息,包括所在的院系、專業(yè)、年級和性別;第二部分為網絡教學工作開展現(xiàn)狀,共23題,包括學校開展網課的相關信息(課程總門數、上課時長、使用平臺);第三部分學生網上教學的完成情況;第四部分對網上教學的反饋。在問卷中,設置有跳轉題目,如在此疫情期間未上過網課的學生則只需要完成5個題目即可提交答卷,反之需要完成23個題目方可提交答卷。
1.4質量控制 為了控制問卷的質量,進行以下限定:(1)答題對象:在此疫情期間未上過網課的學生則剔除問卷。(2)答題時間:問卷共23題,5道填空題,18道選擇題,按完成每道填空題最少2秒,選擇題最少1秒計算,安排網課的學生答題時間少于28秒則剔除問卷。(3)答題次數的限制:每個IP地址只能填寫一次問卷。(4)題目設置邏輯題,若不符合邏輯則剔除該問卷。
1.5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整理數據,剔除無效問卷,采用Excel建立數據庫,將用SPSS 25.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基本情況 對參與網課教學的5 488名學生發(fā)出問卷調查,共收回3 986份,回收率72.63 %;其中有效問卷3 899份,有效率97.82 %。在此疫情以前,1 650名(42.32 %)被調查者有過上網絡課程的體驗,2 249名(57.68 %)被調查者沒有上網絡課程的體驗。見表1。
表1 被調查者基本信息
2.2網絡教學工作開展現(xiàn)狀 從授課形式來講,主要包括直播授課、錄播授課和兩者兼有,3 073名(78.82 %)被調查者的網絡授課形式為直播和錄播授課兩者兼有,采用直播和錄播結合形式,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方便學生在課下補充學習、鞏固知識,增加知識掌握的牢固性。從授課科目數和時長可以看出,2 039名(52.30 %)被調查者的課程數量為4~6門次,2 499名(64.09 %)被調查者的課程時長超過60 min,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課時數偏長。從授課平臺得知,2 063名(52.91 %)被調查者使用學校自建平臺進行網上學習,其余被調查者使用的其他授課平臺及學習軟件,學習軟件和授課平臺種類多樣,這無疑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負擔,建議盡量統(tǒng)一授課平臺和學習軟件。 3 697名(94.82 %)被調查者網課授課內容為講授新課,3 668名(94.08 %)被調查者認為授課老師的態(tài)度是非常認真和認真。見表2。
表2 網絡課程相關信息調查
2.3學生對網上教學的完成情況 3 791名(97.23 %)被調查者使用手機作為聽課工具,雖然數字終端多種多樣,但絕大多數被調查者會選擇手機進行網上教育的學習,手機屏幕小,縮小用眼距離,再加上用眼時間長,1 554名(39.86 %)被調查者每日聽課時長為5 h~6 h,這無疑會增加眼部疲勞;3 030(77.71 %)名被調查者能按時聽直播課;遇到問題時,2 542名(65.20 %)被調查者表示偶爾會和老師溝通交流,表明大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認真,自主學習能力強;2 624名(67.30 %)被調查者會通過網絡平臺在線完成作業(yè)。見表3。
表3 學生網上教學完成情況
2.4最喜歡的課程與最不喜歡的課程 在調查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課程時,無論是什么專業(yè),絕大多數學生都比較喜歡本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最不喜歡的課程中,人數最多的是英語等公共課程,不能互動是其不喜歡的主要原因。
2.5被調查者對網上教學的總體印象 2 008名(51.50 %)被調查者表示網上教學效果不好,比線下授課效果差; 疫情期間需要延遲返校,對于新學期課程的安排,3 190名(81.82 %)被調查者愿意先通過網絡課程學習新學期課程;對自己網上學習效果的滿意度調查中,僅516名(13.24 %)被調查者表示為不滿意;對學校目前采取在線教學方式的滿意度調查中,僅436名(11.19 %)被調查者表示為不滿意,表明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對自己網上學習效果及學校采取的網上教育方式都很滿意,網上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見表4。
表4 被調查者對網上教學安排和教學效果的反饋
2.6網上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2.6.1硬件條件保障不足 無線網絡、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料是網上教育的重要保障,是知識傳遞的重要橋梁,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渠道。在經濟欠發(fā)達及農村等偏遠地區(qū),存在網絡信號不穩(wěn)定或沒有無線網絡的現(xiàn)象,使用手機流量進行網上學習,造成經濟上的負擔和學習不便等問題。學習平臺存在卡頓、閃退、操作復雜、錄播打不開、沒有手機客戶端等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體驗,導致學習積極性下降,由于學校沒有選擇適合學校特點的學習平臺,教師憑自己的喜好向學生推薦平臺,導致學生下載的學習平臺太多,造成學習混亂。學習資料是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習資料可在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課后鞏固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持。在本次網上教育中,存在學生手中無學習教材與復習資料的現(xiàn)象,導致課堂上更需要做好學習筆記、跟不上老師講課的速度、預習和復習的困難等問題。
2.6.2學生在線教育適應性差 疫情期間,學生處于居家學習過程中,非學習事務過多,無老師、同學的督促,無學習氛圍的熏陶,進而導致學生自律性差,學習不自主,懶惰,學習態(tài)度不認真,學習不夠專注等問題,18名(0.45 %)被調查者表示有時候在家進行網上學習會與家里的事情沖突。長時間的網上學習,高強度的教學任務,用眼衛(wèi)生的忽視,這都導致了學生眼睛疲憊問題,155名(3.46 %)被調查者表示長時間進行網課學習,造成了視力下降、眼睛疲憊、干澀、疼痛等眼部問題。
2.6.3教師在線教育勝任力不強 在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可憑借自身的肢體語言、簡潔易懂的板書和及時的溝通交流等技巧將知識傳遞給學生,而網上教育則需要教師從傳統(tǒng)授課模式中轉變,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網上授課技巧,使用網絡平臺進行講授,提高網上教育的效率與效果,這無疑是一項挑戰(zhàn)。在此次調查中,教師存在對學習平臺操作不熟練、知識體系不清晰、無重點內容的總結、授課速度快、灌輸內容多、缺乏與學生互動與交流等問題。某些老師出現(xiàn)授課態(tài)度不認真,存在不講授課程直接發(fā)PPT的現(xiàn)象和直接讀PPT的現(xiàn)象。
2.6.4在線教學負擔超重,教學效果不佳 本次調查中,發(fā)現(xiàn)課程設置與安排存在問題,151名(3.78 %)被調查者表示課表安排太滿,學習任務重,作業(yè)量過多等;75名(1.88 %)被調查者表示對授課內容難以理解;57名(1.43 %)被調查者表示授課方式多數采用錄播授課,并不能進行回放,某些能回放的課程不能進行倍速觀看等;208名(5.22 %)被調查者對某些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存在與課程沖突和拖堂的現(xiàn)象;41名(1.03 %)被調查者表示對于網上教學無法滿足需要實操類的課程;還存在網上教育學習效果不佳,129名(3.23 %)被調查者表示網上教學不如面對面授課,64名(1.60 %)被調查者表示網上教學無學習氛圍,146名(3.66 %)被調查者表示網上教學學習效果差、效率低,不能保證學習質量。
綜上,本次調查中,被調查者對網上教學存在問題進行了的反饋,特別是硬件條件保障不足、學生在線教育適應性差、教師在線教育勝任力不強、在線教學負擔超重,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見表5。
表5 被調查者對網上教學存在問題反饋
2.7被調查者對網上教學的建議反饋 被調查者認為網上教學是特殊時期教學的重要形式,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也是傳統(tǒng)教學的重要補充,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加以完善,并對網上教學提出6個方面的建議:(1)關于授課平臺的建議,388名(9.75 %)被調查者建議優(yōu)化授課平臺,統(tǒng)一授課軟件等。(2)關于作業(yè)方面的建議,101名(2.54 %)被調查者建議作業(yè)布置適量等。(3)關于授課方式的建議,329名(8.26 %)被調查者建議授課方式盡量采用直播授課方式,并可以進行倍速回放等。(4)關于教師的建議,95名(2.39 %)被調查者建議學??梢試栏褚罄蠋?,督促老師認知備課,課堂上能與學生增加溝通與交流,授課內容更加趣味橫生等。(5)關于教材方面的建議,161名(4.04 %)被調查者建議學校把教材郵寄在家里等。(6)199名(5.00 %)被調查者希望早日開學等。見表6。
表6 被調查者對網上教學的建議反饋
在新冠疫情期間,絕大多數學校都采用網上教育的方式,雖然授課方式多種多樣、授課平臺類型豐富,但還是有一小部分學生表示學習效果較差。本次調查中,絕大多數被調查者對學校目前采取在線教育方式(3 463名,86.77 %)和對自己網上學習的效果表示滿意(3 383名,85.77 %),有436名(11.19 %)被調查者對學校目前采取網上教學方式表示不滿意,有725名(13.23 %)被調查者對自己網上學習的效果滿意度表示不滿意??梢哉J為包頭醫(yī)學院在此疫情期間所進行的網上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反饋學習效果差的原因,主要是來源于網絡與平臺卡頓、無教學資料、眼睛疲憊、無學習氛圍、課程任務繁多以及沒有實操課程等方面;另外,教師和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大規(guī)模的全程網絡教學,沒有心理預期和充分準備而導致不適應,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滿意度。
3.1科學護眼 高強度的網上教學造成了不少學生(155名,3.46 %)眼部疼痛、眼部疲勞、干澀、視力模糊等問題,網上教育的確增加了用眼負擔,在汲取知識的同時應注意保護眼睛,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保護眼睛。維生素類食品具有改善眼部疲勞的作用。眾所周知,維生素A的攝入與視疲勞相關,維生素A的攝入是視疲勞的保護因素,有效預防和緩解視疲勞,必要的食物補充對緩解視疲勞有著重要作用。Rawstron 等[1]研究報道運動特別是工作間歇運動有益于緩解視疲勞癥狀。眨眼可以促進瞼板腺分泌,看電腦時要有意識地多眨眼,每分鐘 20 次以上,以保證角膜上淚膜均勻分布[2]。良好的坐姿不僅能緩解用眼疲勞。而且還能保護頸椎[3]。因此,引導學生在進行網課學習期間,應選擇合適的位置、坐姿,避免陽光直射顯示屏,造成反光;培養(yǎng)良好的用眼習慣、注意用眼衛(wèi)生、增加體育鍛煉、并且必要的營養(yǎng)補充和均衡搭配等,均可緩解眼部疲勞的發(fā)生。
3.2選擇合適的網課設備 從保護眼睛的角度來說,不同數字終端對眼睛保護程度從優(yōu)到劣為:投影儀≈電視>電腦> 平板>手機[4],相比較其他設備,手機對眼睛傷害是最大的[5]。本次調查中3 791名(97.23 %)被調查者使用手機進行網上教學的學習,2 562名(65.72 %)被調查者每日學習時長超過了5 h,長時間注視視頻終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 VDT)會引起眼睛的調節(jié)功能緊張,手機屏幕畫面色彩及光線強弱更換頻率較快,再加上屏幕較其他設備小,拉近了眼睛與手機的距離,導致眼睛睫狀肌長期調節(jié)緊張或調節(jié)痙攣,造成視疲勞等不適的眼部癥狀[6]。建議在經濟允許的條件下,盡量采用對眼睛傷害小一點的數字終端。
3.3教學課時長度要適當并要有保健操的課間插入 本次調查中,2 499名(64.09 %)被調查者表示,網上每課授課時長超多1 h,而2 339名(59.99 %)被調查者希望每課授課時長為30~59 min,教師應控制授課時長,避免延長課時,既保證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緩解視疲勞。當前網上教學高強度的用眼是不可避免的,科學的安排課時長度可以減緩用眼部疲勞的發(fā)生。根據顯示屏的小大,調整適當的距離,操作VDT的時間不宜過長,建議1 h休息10~15 min[2],休息時,可以選擇遠眺、做眼保健操或去戶外運動等。
3.4加強對教師的要求,提高網上教學質量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知識的發(fā)出者,教師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把“停課不停學”做好,這就意味著對教師的要求更加嚴格,教師需要從以往面對面授課的模式中走出來,重新適應網上教學模式,在網上教學中反思與改進授課方式和技巧。楊曉哲博士的調查表示[7],大多數(63.06 %)教師認為在線教學難度較高,且“教師自己對技術不熟悉”排在主要困難的前三位。首先,老師需要熟悉授課平臺,掌握操作技巧,在正式上課之前應做好調試,選擇合適的、安靜的環(huán)境進行教學。然后,盡量采取直播的方式,備課內容要更加豐富,注意授課語速,讓課堂更加趣味橫生,注重構建知識結構框架,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和學生應建議有效的溝通渠道,促進雙方信息交流與問題反饋,建議授課時盡量采用授課平臺+溝通平臺,如騰訊會議+微信。這樣方便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標明疑惑之處,教師對難點和重點題目進行詳細講解,與學生進行問題溝通和提供針對性地支持。最后,老師通過網上教育是無法實時快捷地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反饋信息具有滯后性,網上教學沒有學習氛圍與學習儀式感,教師應該在圍繞學生學習上下功夫,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例如隨堂布置作業(yè)來掌握學生知識掌握水平或根據具體授課情況,推薦合適的練習題,布置適當的作業(yè),鞏固所學知識。
3.5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等教育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內在動機的激勵下,自主去探尋所需要的知識,學習過程自我監(jiān)督,對學習成果進行自我反思與評價。本次調查中有899名(23.06 %)被調查者遇到問題時會經常與老師溝通交流。老師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堅強而有力的后盾,遇到自已無法解答的問題時,學生應積極向老師請教,與老師溝通交流。2 008名(51.59 %)被調查者表示網上教學效果不好,比線下授課效果差,原因可能是網上授課學習氛圍較小,學生自律性、學習熱情、學習時的專注度等方面比較差。本次疫情防控期間的網上教學,對學生既是挑戰(zhàn)也是機遇,學校、老師和家長可以一起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已在豐富的互聯(lián)網資源中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8],這樣才能在往后的學習、工作生涯中成就更好的自已,更好的為社會服務。
3.6條件保障應升級與優(yōu)化 本次調查中,有1 037名(23.16 %)被調查者對學習平臺和網絡服務提出了反饋信息,網上教學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學習平臺和網絡服務的支持,優(yōu)化學習平臺和網絡服務才能為網上教育增光添彩,這將為學習平臺的研發(fā)、投入、優(yōu)化開拓了廣闊的前景;學習平臺應具備操作簡單,容易上手;學習資源盡量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方便學生的補充學習;直播授課的同時可進行實時錄播,方便課上有疑問、困惑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鞏固學習;設立答疑區(qū),溝通途徑方便,便于學生與老師實時互動與交流;學習平臺功能齊全,包含考勤、直播、提問、搶答、表現(xiàn)、黑板、成績導出、學習過程分析、作業(yè)檢測、實時監(jiān)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等功能[9];加強學習平臺服務器的穩(wěn)定性與容納量,以免卡頓和頻繁掉線等問題,影響學習效果;學校應結合實際情況盡量統(tǒng)一學習平臺,并根據師生的反饋意見,最終選擇1~2個學習平臺長期使用,避免教師們使用不同的學習平臺,造成學生下載平臺繁多,導致學習混亂。
網上教學突破了時間、地點和主體限制,具有學習資源豐富、學習成本低,學習方式便捷,滿足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等特點,順應“互聯(lián)網+教育”的時代發(fā)展,可作為傳統(tǒng)教學形式的重要補充,特別在像疾病大流行等特殊時期的主要教學形式。這次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期間,包頭醫(yī)學院網上教育教學發(fā)揮了積極的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學生、教師和社會的高度認可,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保證。學校也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qū)及城鄉(xiāng)網絡的覆蓋面差異較大的實際,以及給個別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造成的經濟負擔,進行了及時準確的定點幫扶。同時,學校要對教師、學生對于網上教學的硬件平臺、終端、時長、師生教學準備等方面的反饋信息和存在的問題應不斷加以完善,做出合理的調整,不斷優(yōu)化網上教育教學,提高網上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