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苑仙 林華東 郭培琴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體檢中心 福建 漳州 363000)
腰椎的生理曲度變直會導致腰椎結構失衡,使腰椎周圍組織應力分布改變,而出現腰痛等相應的臨床癥狀。腰曲異常是腰椎病的早期X 線征象之一。X 線側位片可明確顯示腰椎生理曲度的改變?,F收集我院2015 年—2018 年172 例腰椎生理曲度變直的X 線側位片,對其分析如下。
篩選172 例正常體檢者,拍攝腰椎正側位X 線片。選擇的X線片顯影清晰且完整。其中男120 例,女52 例,年齡16 ~65 歲。
所有病例均行站立位的腰椎正側位X 線攝片,選取X 線腰椎側位片,測量腰椎生理曲度。腰椎生理曲度的測量方法較多,主要有Cobb 法和Seze 法。腰椎生理曲度測量值受一些因素的影響,很大程度取決于X 線攝片的質量以及該椎體終板的變形程度[1]。Cobb 法是較為常用、簡單的腰椎生理曲度測量方法,本文病例全部采用Cobb 角測量法。
圖1 腰椎生理曲度的Cobb 角測量法如下圖[1]。
另一種腰椎生理曲度Seze 測量法,即在x 線腰椎側位片上,自Tl2 椎體后下角至S1 椎體后上角做一連線,腰椎各椎體后緣的弧形連線與此線形成一個弓形,弓頂點通常在L3,測量弓頂點至弧垂線的距離[2]。(正常 1.8 ~2.3cm,大于2.5cm 為曲度加深;小于0.9cm 為曲度變直[3]。)
全部病例腰椎生理曲度呈不同程度的變直,角度在10°~25°范圍內(Cobb 角測量法);其中117 例伴椎體骨質增生,X線正側位片可見椎體邊緣上下角頓化或變尖形成骨刺,少部分病例呈現啞鈴狀或不規(guī)則狀的X 線征象;24 例伴腰椎間盤突出(經CT 或MR 等檢查證實),X 線側位片顯示椎間隙不同程度的變窄;7 例伴腰椎側彎,X 線正位片顯示腰椎呈不同程度側彎改變,5例右側彎,2 例左側彎;3 例伴腰椎滑脫,2 例L4/5 滑脫,1 例L5/S1 滑脫。19 例伴有2 個以上的X 線表現。
腰腿病痛的就醫(yī)者在X 線攝片及CT 影像檢查中經常發(fā)現腰椎生理曲度的改變。正常的腰椎在X 線側位片上顯示如弓狀,形成一個向前彎曲的弧度;通常腰椎的生理曲度是在25°~45°范圍內(Cobb 角測量法),如果角度小于25°,即可診斷腰椎生理曲度變直(即腰曲變直)。腰椎的生理曲度使脊柱具有彈性,可緩沖和分散運動給軀干帶來的震動沖擊;腰曲變直后,腰椎結構改變,患者的軀干容易受到震動沖擊而受到損傷,導致腰椎周圍組織擠壓改變而出現腰痛,嚴重者出現下肢麻痛及感覺喪失等相應的臨床癥狀。
腰椎間盤突出癥常發(fā)生于腰椎結構的退變。腰椎生理曲度改變直接影響腰椎小關節(jié)應力分布狀態(tài),將使小關節(jié)應力增大,易致腰椎結構失穩(wěn)[4];而腰椎結構退變早期表現為腰椎生理曲度的改變而出現慢性腰痛等臨床癥狀。有部分患者是由于腰椎生理曲度變直導致垂直于椎間盤的分力變大,使得正常的腰椎間隙前寬后窄發(fā)生變化,出現前窄后寬;后方纖維環(huán)和后縱韌帶受髓核后移的壓力增加,使腰椎間盤變薄,進而發(fā)生腰椎間盤突出癥。同時,腰椎間盤突出后腰椎力學結構將進一步紊亂,而加重了腰椎生理曲度的減小或變直,甚至出現側彎或后凸[5]。
腰曲變直大多數是由于長期的不合理姿勢所導致。長期的維持坐位或其它姿勢,會導致腰椎周圍組織出現疲勞受損,使腰椎的結構穩(wěn)定性喪失,從而誘發(fā)腰椎生理曲度的異常改變。所以長期保持固定姿勢的人員應及時更換體位、且經常鍛煉可以有效的預防腰曲異常的發(fā)生。有些老年腰椎退變伴腰椎骨質疏松癥,會導致腰椎生理結構失衡,使正常的腰椎間隙呈現前窄后寬的變化,進而發(fā)生腰曲變直。還有部分肥胖者由于背部過重而繃緊,從而壓直腰椎致腰曲變直。少數人在遺傳基因的作用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腰曲變直。
綜上腰椎曲度變直是各種腰椎疾病常伴有的征象;近幾年的研究發(fā)現,腰曲變直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且逐年遞增;青少年因坐姿不正等原因導致腰背痛已成為一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6]。有學者認為腰曲異常是腰椎病的早期X 線征象。影像學檢查X 線攝片是腰椎病早期、簡便的影像診斷學依據,X 線側位片可明確顯示腰椎生理曲度的改變,為腰椎病的預防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