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能夠通過英語閱讀課程培養(yǎng)初中生的思維品質,本文分析了現階段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的實施途徑,并總結培養(yǎng)思維品質需要注意的相關問題,真正通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培養(yǎng)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需要注意的問題
【作者簡介】林真,福州黎明中學。
思維品質是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水平和特點。英語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當不斷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形成核心素養(yǎng),學生則應具備且適應終身發(fā)展與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重要能力。
一、現階段英語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英語閱讀教學是提升初中生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其文化品格,塑造其思維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閱讀教學的實效性至關重要。然而現階段,閱讀教學課堂中卻存在以下不合理的現象:
1. 教師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仍未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夠重視。教師幾乎不會重視學生對背景知識的學習,只關注學生現學的新知識,并和已學過的背景知識進行有意識的聯系。因此,學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無法用恰當的閱讀策略來獲取文本信息并掌握文章的內在邏輯關系,最終導致學生在閱讀中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語篇,打擊了學生的自信心,也讓學生失去了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2. 學生的閱讀技巧和策略培養(yǎng)仍未重視。部分教師在課前對閱讀策略缺少解讀,課堂上把策略直接告訴學生,然后整堂課對策略置之不理。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把重點放在解讀文本意思上,導致學生形成逐字逐句閱讀的不良習慣。過度關注語篇的文本意思會嚴重阻礙學生的閱讀速度,同時學生根本無法理解文本的中心大意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總之,現階段的英語閱讀教學重形式輕時效,重結果輕過程,學生缺乏真實的閱讀體驗。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的灌輸,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多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幫助學生透過文本去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提高思維品質的目的。
二、如何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1. 善設疑問,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內容設置一系列循序漸進,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連貫性的問題來實施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通過問題鏈來繼續(xù)追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在聯系。
在仁愛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Topic 3 Section C 的課文教學中,筆者通過設計以下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積極思考。
Q1: Do you often use the Internet after class?
Q2: How often do you use the Internet?
Q3: What do you often do on the Internet?
Q4: How long do you spend on the Internet every day?
Q5: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Internet?
Q6: Are you sure the Internet is good for us?
筆者在課程開始時設計的這些問題主要圍繞Wh-開頭的特殊疑問詞來設問,設計的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思維,大膽想象,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課堂討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深入挖掘課文的內在含義。對于第6題,學生給出了不同的觀點:S1:I am sure the Internet is good for us. We can learn English on the Internet. We can go shopping on it. Its also easy for us to keep in touch with 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S2: I dont think so. The Internet is not good for us. Some people spend too much time on it. Its not good for their eyes. And Some people are cheated by others on the Internet. The information on it is not all true. 通過這些探討,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 創(chuàng)設思辨氛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批判性閱讀是指讀者對作者的態(tài)度、觀點和文章的風格特點等作出判斷,形成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核心素養(yǎng)的高低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批判性閱讀是一種積極的個性化閱讀,它注重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參與、獨立研究、反思質疑、分析與評價,而不是單純、被動地接受信息和記憶所讀內容。大部分學生認為課文知識就是“真理”,全盤接受教師的講解,無法對所學知識的準確性進行批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實踐經驗突破思維定勢,質疑權威。
仁愛版八年級下Unit 5 Topic 1 Section D的文章主題是“Beijing Opera”,學生通過了解京劇的形成、特點以及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對京劇有了進一步認識。文章第二段出現了一句話:“However, more young people ar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it nowadays.”筆者班上就有學生提出質疑:“Now lots of people like pop music and hip-pop. They know little about Beijing Opera. Why does it say that people are becoming interested in it?”筆者很支持學生對此觀點提出批判質疑,并鼓勵學生通過上網搜集一些信息得出結論,培養(yǎng)學生傳承中國的民族文化。
3. 繪制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導圖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為了能夠深入了解它的用法,筆者看了很多介紹思維導圖的文章,認真學習了它的用法,發(fā)現它在教學中有很多優(yōu)點。思維導圖不同于傳統的直線記錄方法,它是把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充分運用左腦的詞語、數字、邏輯等功能,以及右腦的圖像、符號、色彩、空間意識等功能,將思維痕跡用圖畫和線條組合形成發(fā)散性結構,有效地激發(fā)大腦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在教學中適當運用思維導圖,有利于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能夠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學內容上,不斷發(fā)現新的內容引發(fā)新的思考,同時也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以仁愛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Topic 1 Section C的閱讀課文“Rainforests”為例,學生學習了第一段后,教師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根據第一段的結構和主要內容來畫一幅思維導圖,然后對第一段進行復述。該任務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對第一段的內容進行深刻理解和準確記憶,也豐富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學生在復述中,通過思維導圖中分支關鍵詞的提示,繼而想出分支下的主要信息,再進行有效的語言組織,層層推進。筆者挑選了本班一位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課堂上畫的思維導圖作為示范,很具有代表性,如圖所示:
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將文本信息轉化為非文本信息,使段落內容可視化。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了該段落的關鍵信息,也對文本內容有了更好的記憶。教師鼓勵學生對該段落進行復述,既考察了學生的掌握情況,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其思維品質。
4. 以讀促寫,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墩n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聽、說、讀、寫語言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但實際上,學生課堂閱讀的時間往往不夠,課外閱讀量有限,反思性閱讀較少,應試性閱讀訓練題較多。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一些基本閱讀技能時,往往缺少對以閱讀促進學生寫作能力提升(即以讀促寫)的研究,沒有注重讀的策略和寫的策略相結合。讀后活動是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活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續(xù)寫或改寫,將閱讀、思維能力和語言知識結合在一起。讀后續(xù)寫過程中,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掌握好寫作難度,為學生搭建續(xù)寫的“支架”,同時設置一些啟發(fā)式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fā)散思維,開展寫作。寫作框架可以是關鍵詞或者提示要點等,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下明確寫作思路和寫作要求,圍繞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完成寫作。例如,在上完仁愛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Topic 1 Section C的閱讀課文“Rainforests”之后,教師布置學生對課文進行續(xù)寫,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在學習完rainforests的特征和它的重要性后,各小組探討這個問題:Can you guess what the next part of the passage will talk about?學生根據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文章的結構得出結論,明確了續(xù)寫的思路和框架,圍繞主題“如何保護好熱帶雨林”進行續(xù)寫。以下是某學生經過討論-探究-總結后所作續(xù)寫:First, we can show and tell peopl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rainforests. Second, We can do anything we can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using less paper, using less disposable chopsticks and reusing the paper. Third, we should ask people not to cut down trees. We can do anything we can to protect the rainforests.
又如,仁愛英語八年級上Unit 4 Topic 3 Section C的閱讀課文“The Internet”圍繞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展開話題?;ヂ摼W不僅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樂趣,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問題。課程結束后,教師給學生提出一個啟發(fā)性問題,讓學生們積極思考:How can we use the Internet properly?然后讓學生對課文進行續(xù)寫,學生經過討論-探究-總結明確了續(xù)寫的思路,對學習成果進行讀后匯報輸出。如:First, we shouldnt spend too much time on the Internet. Its not good for our health. We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look up what we need. Besides we can use the Internet to get in close touch with our friends and relatives. It is very quick and easy. Last, Dont post your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and dont believe the information is all true on it.
續(xù)寫來源于文本,但又不拘泥于文本,學生有了一定的思路指導,寫出來的內容就會豐富且形式多樣。把文本閱讀和寫作技巧相結合,通過對文章文本語言、文章結構的分析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學生在完成寫作任務過程中進一步遷移內化知識,做到以讀促寫,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三、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思維品質需要注意的問題
1. 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意識的轉變。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必須依賴于教師意識的轉變。首先,教師自身必須具備學習意識和批判意識,在課前教師必須對文本有充分的解讀,對作者的寫作意圖有把握。其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要體現學生的中心地位,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發(fā)散思維。
2. 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需要對文本進行充分解讀。對教學文本解讀的高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高度、對教學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了課堂教學的內涵。教師要將文本內容、思維訓練、語言學習有機整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表層信息,感悟深層含義,從根本上促進閱讀教學的重心從閱讀內容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等閱讀素養(yǎng)上來。
3. 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需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生是閱讀和思考的主體,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和思考時間。思維需要語言,思維更需要時間。學生在課堂活動中進行實踐、探究、合作和交流需要深層次的分析和推斷。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增加和文本的接觸,促進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
四、結語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需要改變目前重形式輕時效、重結果輕過程、學生缺乏真實閱讀體驗的現狀,通過善設疑問,培養(yǎng)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創(chuàng)設思辨氛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批判性;繪制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讀促寫,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上述舉措真正培養(yǎng)學生形成批判、邏輯、創(chuàng)造性品質,并且提高學生的閱讀綜合能力水平和核心素養(yǎng)。而這才是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體現出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
[2]程曉堂,劉兆義.新思考[J].初中英語,2008(6).
[3]孟碧君.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初中英語課例研究[J].2020(3).
[4]張巖.初中英語閱讀教學活動設計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J].文教資料,2019,822(12):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