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的音樂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升綜合素質(zhì),激發(fā)音樂的審美價值。目前,我國高校在音樂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發(fā)揮音樂的審美價值,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利于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審美教育;音樂;教學改革
從情感入手對人進行教育,既是席勒美育理論的創(chuàng)造,也是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觀念。審美教育的情感體驗特征表現(xiàn)為美育的過程性,也就是把過程和目的相統(tǒng)一,在情感體驗過程中使受教育者情感得到豐富和提升,以怡情養(yǎng)性來“培根鑄魂”。在審美教育的視域下,高校的音樂教育應更注重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以及全方面的發(fā)展,注重音樂教育的實踐性,使他們有充分的審美體驗。在高校音樂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分析審美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的不足,并探索與之適應的改革路徑,是關(guān)鍵所在。
一、審美教育視域下音樂教學的特征
音樂欣賞是一個富有情感化的活動,其中包含著鮮明的心理因素。音樂審美心理包括聽者的音樂感知、審美態(tài)度、情感體驗、基本認識與聯(lián)想想象。審美視域下的音樂教學,主要具備以下三個特征:第一,互動性。為了強化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體驗,教師應該提出審美要求,激起學生的審美期待,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審美的交流與互動,將審美的情感化為音樂的語言進行表達,從而完成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深層次的情感對話。[1]第二,能動性。音樂教學本身就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而在審美視域下,則更應增加師生之間對于音樂的共鳴與共情。俄國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藝術(shù)源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更多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曲目,一方面這是在學生的理解范疇之內(nèi),避免其產(chǎn)生畏懼與排斥心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生從經(jīng)驗主義出發(fā),充分發(fā)揮對于音樂的體驗與想象,產(chǎn)生美學層面的認識,從而達到高于生活的目的。第三,實踐性。美國教育學家托馬斯·里吉爾斯基在其著作《作為實踐的音樂與音樂教育》一書中提到,音樂的社會實踐性是更為本質(zhì)的屬性。音樂的教學離不開實踐性。[2]同樣,美國音樂教育學家戴維·埃里奧特在《關(guān)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中也多視角地闡明了音樂是一種多樣化的人類實踐活動,由不同的音樂及音樂實踐活動所組成。[3]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音樂教學活動的理論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音樂理論,并完成對音樂審美情感的升華。
二、審美教育視域下高校音樂教學的不足
首先,優(yōu)秀師資力量的缺乏,對于音樂教學的投入有限。師資力量的匱乏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審美體驗的不足。不可置疑的是,當前我國高校的音樂教師都具備相當?shù)囊魳匪仞B(yǎng)與理論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都能很好地完成音樂教學的任務。但是,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基于教師有良好的審美能力與審美體驗之上的。他們需要一定的人文學科素養(yǎng),也需要一定的生活閱歷與體驗。教師審美能力的匱乏也使得高校的音樂教學面臨困境。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在教授音樂理論時,沒有經(jīng)驗層次的感悟與審美體驗的表達,使得理論艱澀難懂,對于唱法的實踐也便顯得更為機械。此外,高校對于音樂教學設備以及音樂科研項目的支出都有限,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學生的專業(yè)成長,對于音樂的審美體驗也有所下降。
其次,理論與實踐的脫節(jié),音樂教學實踐不足。在我國教學體系中,往往更為重視理論的教學,而輕視理論的社會實踐,從而造成了教學活動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在音樂學科的教學過程中,實踐是更為重要的一環(huán)。音樂來自于社會實踐,而社會實踐又反作用于音樂,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高校音樂教學過程中,實踐的缺失導致了教學過程的不完善。音樂教學的實踐一方面存在于作品的聲音實踐,充分參與音樂因素的對話,即真正的開口唱出來;另一方面也要深入生活實踐,于城市里,于鄉(xiāng)野間,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其背后的意義。高校音樂教學過程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失也導致了音樂審美體驗的匱乏,從而不利于高校音樂教學的開展。
最后,學生對于音樂審美體驗的重視度不夠。一方面,迫于學業(yè)的壓力,學生更追求論文、科研項目等,而對于音樂的重點部分——審美體驗的關(guān)注度不足,重視度也不夠;另一方面,當前的音樂教學手段較為單一,沒有充分結(jié)合時下流行的自媒體等形式,未能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音樂審美興趣,也導致學生對于音樂審美體驗的重視度不夠。
三、基于審美能力提升的高校音樂教學路徑探索
首先,加大對師資的培養(yǎng)力度,增加音樂教學投入。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引導者,其自身應該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這樣才可以完成對學生的高質(zhì)量教育。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定期參加音樂審美能力提升培養(yǎng)班等形式進行自我提升。另外,學校層面應該給予充分的支持,鼓勵教師外出交流,與先進的音樂理論和方法對話,開拓眼界,提升自己的審美能力。此外,高校也應建立相應的考核與激勵機制,促進高校音樂教學審美能力的提升。
其次,充分重視音樂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高校在開展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擺脫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革新教學模式,增加音樂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環(huán)節(jié),來增加實踐的趣味,使音樂復歸實踐的屬性。教師作為音樂教學的傳播主體,在按照既定計劃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也要進一步深入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制定出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景,重新完善教學計劃。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到的理論,充分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并在此過程中完成學生對于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教育學家杜威說:“教育即生活。”讓學生在實踐中更好地體驗生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深層次目的。
最后,激發(fā)學生對于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視。對學生的學業(yè)考核形式進行改革,將音樂審美能力作為考核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引起學生的重視。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情境的設定,構(gòu)建學生進行審美的理論與現(xiàn)實空間。通過短視頻、音樂劇、微課等多元的形式完成教學,豐富學生的欣賞層次,幫助學生獲得不同形式的音樂美感。在保持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同時,要注重讓其抒發(fā)自身的感想感悟,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與教師的互動過程中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華。
四、總結(jié)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shù)學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對做好美育工作提出要求:“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睂徝澜逃闹匾钥梢娨话摺R魳纷鳛橐环N大眾化的情感藝術(shù),在音樂的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著審美層次的表達,豐富了人們精神上的美學感受。高校的音樂教學要注重美學價值導向,在音樂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更應注重審美能力的提升。審美教育視域下的音樂改革,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fā)學生的音樂熱情,促進學生的專業(yè)成長,對于音樂學一流學科的建設也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王秀萍.中小學音樂教育應重視審美性與實踐性的融合——基于對杜威“審美經(jīng)驗”的內(nèi)涵的理解[J].教育研究,2015,36(5):133-140.
[2][美]托馬斯·里吉爾斯基.作為實踐的音樂與音樂教育[M].覃江梅,等譯.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
[3][美]戴維·埃利奧特.關(guān)注音樂實踐-新音樂教育哲學[M].齊雪,賴達富,譯.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20-05-06
作者簡介:滕丹,東北石油大學藝術(shù)學院音樂學博士,中國音樂史博士后。(黑龍江大慶市/16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