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應該在適當?shù)哪承r候放下“手機”,拾起久違的一絲憂慮和不安,去感受去觀察那些總是匆匆略過的往往能夠引起質變的生活細節(jié),讓那些影響到你人生觀、思考方式的因素不再都是吵雜喧囂的浮貌巧言。如果有一天,你想去一個可以思考的地方,就去當代美術館看看吧,那兒沒有盧浮宮、大都會里面那些讓人震撼到頭皮發(fā)麻的畫面,但是,我可以保證,在當代美術館里,任何人都能尋找到一件可以安撫你最近焦慮的情緒,又或是一件讓你重新陷入到不安的深思的作品,有時候那件作品會是一張照片,一幅畫,一個便池,一具死掉的動物尸體。
1.快時代的人類思想
在這不斷變化發(fā)展的種種事物中,讓如今人類的生活進入到了一種叫做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與主動去放松享受不同的是,這種快節(jié)奏的生活,有時候是被動進入的。
比如:快餐、快消費、快時尚,還有一種叫快感,一個人的感受,情緒,這其中就有一個叫做快“樂”的,它來的時候不能慢慢品嘗,走的時候來不及細細回味,你就要馬上投入到另一種狀態(tài)。
為了應對快時代生活所帶來的各種問題,生活在不同領域的人們紛紛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做為他們對這個時代的的回應。這里面就要有兩類人,一類是身體機器,大腦在高速運轉的,有的選擇埋頭于書本中,寫出更好的理論,有的投入到實踐操作上,攻克技術難關,他們愿做這個時代的先行者,很佩服尊重他們,因為,還有另一類人,“大腦”死亡,身體卻要使勁賣弄的。比起前者,這樣的存在,更像是為了印證這個快時代發(fā)展的弊端。一旦習慣某種需求的進食方式,就會不斷重復下去,這樣,日復一日的,只能被的動快速進食,不能好好消化吸收就排泄它,隨著消化排泄系統(tǒng)的便秘老化,身體和大腦就會因為不負重荷而提前透支衰老,當思想慢慢失去活力時,身體就要開始機器般,去生產(chǎn)生活。長時間處于種狀態(tài)下的人,會隨時陷入崩潰發(fā)瘋的危險境地。
有時候,當代藝術作品看上去是那么不
可思議的瘋狂,讓人不安,不知所敘,一無是處的擺放著,事實上,它們所要表達的東西,并不像表面那般凌亂的復雜,又或者如白紙那樣看上去的簡單,它們的出現(xiàn),是有一群人在用這樣的方式對這個快時代做出的回應,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喚醒人們對周圍事物麻木的感知,這種喚醒的力量很小,也可以很大,這取決于觀眾,或者叫做被喚醒者。當然也有的作者是為了純粹的表達內(nèi)心,讓自己得到救贖,就像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中寫到,“如果是為了贖罪,那么接下來的人生我愿意活在只有一俄尺寬的站臺上”。
2.放下“手機”
手機,是這個快時代的代言人,放下“手機”,是簡單的放下手機嗎,可能真正應該放下的是一種被浮在眼前事物的表面蒙蔽、迷惑,時常混淆自我的生活現(xiàn)狀。如果說工業(yè)時代的到來,讓這個世界物質生活快速發(fā)展了起來,那么,“手機”時代,就讓人的行為止步于吃喝拉撒。如果讓我們在某些時候,如何選擇恰當?shù)娜シ畔率謾C?這是一個讓人很詫異的問題,手機讓我們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也讓人們的生活變豐富多彩,它的存在,凸顯了這個時代在發(fā)展的美好前程。放下它,就好像是我們在出行選擇交通工具時,放棄短短幾個小時的飛機,買上一張需要顛簸數(shù)日的船票。這種選擇讓人無法接受,因為人們需要它來引領自己走上一條陽光正道,有了它,才像是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它就是一張飛機票,一張通行證,通往未來?;蛟S,放下手機,對這個時代來說是不可能的了。
3.當代藝術重現(xiàn)生活感觀
不知什么時候,人們開始學會了用不完全“好看”的觀點,去觀看和創(chuàng)造事物,表達情感的方式也不再單一。越來越多的問題引人思考,存在的各種現(xiàn)象讓人發(fā)省,當代最先開啟了什么?是當代藝術,還是當代生活觀念,而這種生活觀念反過來有沒有影響到某些人的創(chuàng)作思維?這種被影響而產(chǎn)生的作品,需不需要為重現(xiàn)生活感觀而存在呢?這會是需要同一個人,從不同角度,仔細思考的問題,所以,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答案。
當代藝術發(fā)生的根本原因,開始的時間于什么時候,籠統(tǒng)的說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之后的藝術家,被戰(zhàn)爭支配的恐懼和無助,讓他們在藝術思考上不再是單純?yōu)榱俗龀瞿切┆毺仄婀郑屓丝床欢臇|西。更多的是為了表達當時處于戰(zhàn)爭中自己內(nèi)心情緒和人們生活狀況。戰(zhàn)爭轟開了當代,改變了太多東西。
對作品而言,是需要為重現(xiàn)生活感觀而創(chuàng)作的,這也是我現(xiàn)在執(zhí)行創(chuàng)作宗旨,貫穿未來創(chuàng)作理念,人生思考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思考并表達那些丑陋,善良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悲歡情感的來源,重現(xiàn)真實生活寫照的作品。那樣的作品更能表達那些洋溢幸福的笑容,淚流滿面的告別離愁;不用看到鮮血也能感受到血淋淋傷口的疼痛。作品本身不用做得多么驚心動魄,只需呈現(xiàn)出你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真實情感的本身來源就是一個人擁有的普遍的生活經(jīng)歷、感想,這種現(xiàn)實世界與想象思維轉換的創(chuàng)作,又恰恰是一種特殊的自省的思考表達方式。從自身尋找原因,從根本的思考想象出發(fā),不斷變化發(fā)展,達到一定想象的積累,回歸到現(xiàn)實世界,產(chǎn)生現(xiàn)實
的質變,用具體的東西表達出來。而當代藝術作品就是其中一種具體表達想象質變后的產(chǎn)物,它表達了想象的內(nèi)容,同時又映射了現(xiàn)實世界。
這種根據(jù)精神世界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現(xiàn)實事物,在相互辯證、推演的抽象思維的轉換下,量變與質變的發(fā)生,讓一些當代作品從主觀想象發(fā)展到了某種程度上現(xiàn)實世界的客觀真實,讓當代藝術作品重現(xiàn)出了生活原本所擁有的真實情感。
但是,這種真實是很難做到,就像是可口可樂,你要確保它的質量,每一罐的味道一樣,國家總統(tǒng)手里拿著的和你喝著的味道是一樣的。
當代藝術的性質很特殊,它誕生的作品,它可以是宇宙中存在的任何一切,沒有物質,思想,和時間地域的限制。就好像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開頭,“世界新生伊始,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提到的時候尚需要用手指指點點”。
參考文獻:
[1]木心:《文學回憶錄》上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全本
[2]木心:《文學回憶錄》下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全本
[3]皮埃爾·卡巴納(法)《杜尚訪談錄》,王瑞蕓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3年,全本
[4]安迪沃霍爾(美):《安迪沃霍爾的哲學:波普啟示錄》,盧慈穎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全本
[5]威爾·貢培茲(英):《當代藝術150年一個未完成的故事》,王爍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17年,全本
作者簡介:郎婷婷(1995.07),女,漢族,籍貫:山西晉城人,廣西藝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繪畫,研究方向: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