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焱林
摘 要:正如前賢所言,整個世界史“不過是幾十百個民族相互爭斗,幾十百個國家興亡交替的歷史”。軍旅詩詞作為主要表現軍旅生活與情感體驗的文學載體,在中國的詩歌中經常能看到。本次論文將中國的北宋與日本的《百人一首》中的軍旅相關的詩詞進行對比分析。
關鍵詞:北宋;軍旅詞;百人一首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1-0145-02
戰(zhàn)爭幾乎貫穿了人類的文明史,同時也支配著歷史的變遷。北宋是一個戰(zhàn)亂不斷的朝代,對內有五代以來的群雄割據問題,對外還有西夏和遼的邊防戰(zhàn)爭,而此時的日本,正處于奈良平安時期。本次論文從北宋和日本《百人一首》的時代背景出發(fā),通過解讀北宋時期和《百人一首》中的主要軍旅詞以及詞所表達的情感,分析北宋時期和日本軍旅詞數量少的原因。
一、時代背景
960年,后周諸將發(fā)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而剛成立的宋朝,不僅有內憂,還有外患。內憂即是以削平五代以來群雄割據局面為主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外患即為與遼國、西夏之間的邊防戰(zhàn)爭。主要的是宋與遼之間的戰(zhàn)爭。宋太宗即位之初,尚能維持宋遼間的和平關系,雙方仍有使者往來。太平興國四年正月開始,南北關系全面惡化。之后宋遼間戰(zhàn)事頻繁,雙方互有勝負。1004年雙方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簽訂了著名的“澶淵之盟”,由此結束了宋遼20多年的爭戰(zhàn)。西夏李元昊于大慶二年(1038年)稱帝后,宋夏之間爆發(fā)了數年的戰(zhàn)爭,宋軍屢戰(zhàn)屢敗。重和元年(1118年)春,宋徽宗派遣使節(jié)至金商議兩國共同攻遼,北宋負責攻打遼的南京和西京。滅遼后,燕云之地歸宋,過去宋朝給遼國的歲幣改繳金國。此即為海上之盟。但宋朝軍隊卻被打得大敗。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營、平、灤三州。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
《小倉百人一首》是藤原定家從《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等《敕撰和歌集》中,依年代先后挑選出100位介于天智天皇(626-672)到順德天皇(1197-1242)共六百多年間的杰出歌人及其一首作品,結集成《百人一首》,又稱《小倉百人一首》。這個時代的歷史大致是從中大兄皇子于668年成為天智天皇開始。天智天皇駕崩后,兒子大友皇子即位弘文天皇,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與其爭位,爆發(fā)戰(zhàn)爭,史稱壬申之亂。壬申之亂后,大海人皇子即位,是為天武天皇。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飛鳥時代結束。奈良時代開始,即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平安時代即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于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于1185年鐮倉幕府成立。這個時期除了皇室同攝關家的矛盾外,在上皇(法皇)與天皇之間以及藤原氏內部也都存在著矛盾,并且這些矛盾又總是和新興的清和源氏、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之間,每一個武士集團內部的矛盾糾纏在一起。這種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的發(fā)展,終于導致1156年的“保元之亂”和1159年的“平治之亂”兩次大混戰(zhàn)。保元、平治之亂為平氏掌權鋪平了道路。
二、主要作品
縱觀北宋歷史,幾乎是隔幾年就會有一次戰(zhàn)爭。令人奇怪的是,戰(zhàn)爭雖然不斷,但是描寫戍邊戰(zhàn)士的生活以及歌頌戰(zhàn)爭的詩詞并不多。相對于其他的朝代而言,北宋時期的軍旅詩可以說是數量很少的。根據相關統(tǒng)計,在現存的8000多首宋詞中,軍旅、邊塞詞的數量,北宋約有40余首,南宋有人統(tǒng)計為100余首,有人統(tǒng)計為200余首。北宋的軍旅詞雖少,但是其中還是有一些流傳千古的佳作的。其中名聲最大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把軍旅題材引入詞中的當屬范仲淹的《漁家傲》。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的政治革新者,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文大家。在他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卻表現出雄偉的氣勢、奔放的感情?!稘O家傲》為范仲淹戍邊西北時所作的樂歌之一。這首詞,正是范仲淹戎馬生涯的真實寫照。上片是對于邊塞風光的環(huán)境描寫,相對于唐代的邊塞詩直言戰(zhàn)爭的殘酷、苦難及失敗。范仲淹對于環(huán)境的描寫并沒有用那么殘酷的詞語。但是一句雁去無留意,卻非常生動地表達了戍守邊關的艱辛。而最后的“人不寐 ,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讓人更加直接地感受到詞人此時的悲傷和無奈。作者雖然身為將帥,卻能夠體會普通將士的思鄉(xiāng)情緒,對他們深表同情。這首《漁家傲》也表露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又以邊塞將士的血淚憂憤 ,向宋王朝統(tǒng)治者敲起了警鐘。
在《百人一首》中,一共只有三篇是與戰(zhàn)爭相關的和歌。本次論文主要介紹一下第49首。
みかきもり 衛(wèi)示の焚く火の 夜は燃え
晝は消えつつ 物をこそ思へ
譯:宮廷戰(zhàn)士烈火心,晝熄夜染不了情(譯文出自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專業(yè)趙瑩波老師)
這首和歌是大中臣能宣(921-991)所做,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恒武天皇時設左右侍衛(wèi)府,每年(后改為每三年)由各地征集衛(wèi)兵進京,輪流交替守衛(wèi)皇宮,每天夜里都在宮門燃起篝火擔任警備工作。歌中上片寫的就是守衛(wèi)的將士一看到燃起的篝火,就想起自己遠在家鄉(xiāng)的戀人,相思之情難以自持。等到天明,篝火滅掉,自己的相思之情卻有增無減。乍一看是一首描寫日夜不停地忍受相思煎熬的戀歌,但表達是將士為了保衛(wèi)家國,而不得不離開日夜思念的人,時刻忍受著相思之痛。
三、原因分析
1.宋朝軍旅詩少的原因
第一,因為宋太祖當年是黃袍加身而當上的皇帝,他為了避免下屬將領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采取重文抑武方針。文官帶兵的現象很普遍,而大部分文官自然是不懂武將對于邊塞風光的感情以及將士血戰(zhàn)沙場的艱辛。而軍旅詞對于詞人的文學修養(yǎng)以及生活體驗都有較高的要求,如果沒有親身經歷過軍旅生活,僅憑臆想猜測而拼湊出來的軍旅詩詞也絕對不會是佳作。因此,也只有少部分身為將士或者有過軍旅生涯的文人才能擁有寫作軍旅詩的資格。并且崇文抑武的國策造成武人愿作儒將,不愿宣揚武功,更不愿以武入詞。并且隨著科舉的盛行,文官升遷快捷,武將大多只能做到統(tǒng)制一類的武官,而且要受文官統(tǒng)帥。 因此造成北宋時期乃至宋朝整個時代的軍旅詞都很少。
第二,因為宋代,尤其是宋初,武將都是行伍出身,大多是粗識文字,有人甚至目不識丁。武將的文化水平也限制了他們寫出優(yōu)秀的軍旅詞。另外還因為軍人形象不佳的原因,宋朝軍隊來自“募兵制”,實際上就是破產農民和難民,而朝廷管理不嚴格,本身士兵的素質就不高,又沒有嚴格的紀律,造成士兵于賊匪無異,不僅僅經常在戰(zhàn)爭中打敗仗,而且在百姓心中的印象也不好,使得文人更不愿意描寫歌頌軍旅生活和戍守邊關的將士。
第三,因為宋朝相對于唐朝而言,更加富裕。發(fā)達的農業(yè)使宋朝不必靠軍事征戰(zhàn)而獲取資源,軍隊在宋朝內部穩(wěn)定以后,主要職能是防守,而非進攻。這使得無論是軍隊將領還是士兵對于戰(zhàn)爭并沒有太多的家國天下的情懷。而且北宋對外政策以和平為主。宋朝只是想爭取和平,對于戰(zhàn)爭的態(tài)度也更多是消極的,因此對于歌頌戰(zhàn)爭、描寫戰(zhàn)爭的軍旅題材的詩詞才會很少。
2.《百人一首》中描寫軍旅的和歌少的原因
第一,地理環(huán)境。日本是一個島國,四周臨海,因為有這樣的天然屏障,日本很少受到外部其他國家的騷擾,所以不像北宋那樣有西夏和遼這樣的外患。日本民族始終是以大和民族為主,占人口總數的98%左右,所以幾乎沒有什么民族矛盾。在這個時期,雖然有發(fā)生皇位爭奪的戰(zhàn)爭,無論是壬申之亂還是保元之亂,政治體制仍然沒有什么變化。
第二,因為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仍然是貴族文學。在這個時代會寫和歌以及會賞析和歌的也只是貴族這些上層階級。貴族階級無法體會到戰(zhàn)爭的艱辛,也沒有經歷過戰(zhàn)爭,寫的和歌更多的也是關于日常生活。并且本來《小倉百人一首》是鐮倉時代歌人藤原定家被委托設計位在京都嵯峨野攝關家宇都宮蓮生(宇都宮賴綱)的別墅“小倉山莊”里和室門上的裝飾圖樣時,從《古今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等敕撰和歌集中,依年代先后挑選出100位歌人的100首和歌。出于這種目的挑選的和歌,當然更多的是符合這個環(huán)境的戀歌。
第三,相對于北宋在短短的135年里頻繁地戰(zhàn)爭,日本相對來說是比較穩(wěn)定的。只有一些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并且大部分是內部的權力爭奪,并不是像北宋時期那樣對外的保衛(wèi)家國的戰(zhàn)爭,因此此時爆發(fā)的很多戰(zhàn)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不正當的戰(zhàn)爭,所以用和歌來描寫戰(zhàn)爭的艱辛,殘酷的和歌就很少了。
四、結語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戰(zhàn)爭最頻繁的時期之一,有戰(zhàn)爭就會有記述戰(zhàn)爭的文學作品。而宋詞作為宋朝文學作品的代表,自然會有軍旅詞。雖然這時期謳歌軍隊,描寫邊關將士生活艱辛的軍旅詞少之又少。但是軍旅詩中記述戰(zhàn)爭實景和軍旅生活的,表達離愁哀思、為國盡忠的愛國之情的,抑或是壯志未酬,報國無門,年華已逝的悲郁的家國情懷的,全部都表達了北宋詞人對于國家的愛,和對于社會的關心?!栋偃艘皇住分熊娐孟嚓P內容的和歌很少,而且風格和中國的軍旅詩也有很大不同。不僅是因為中日兩國環(huán)境的不同,戰(zhàn)爭的性質的差異,還與《百人一首》時期貴族文學盛行有關,貴族作為和歌的主要撰寫者和鑒賞者,是很難體會到軍旅的辛苦的。
參考文獻:
[1]王蒸民.蒼涼悲壯誓立邊功——范仲淹的《漁家傲》淺析[J].云夢學刊,1986(2).
[2]諸葛憶兵.范仲淹的西北邊塞詩作[J].古典文學知識,2011(4).
[3]張雪飛.宋代邊塞詞探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9(5).
[4]別海燕.宋代軍旅詞的生存困境新論[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責任編輯:林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