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眼
胡 泊
太原……公路
兩側(cè)
白樺樹上長著
許多眼
最多一棵樹上
有九只像仙女一樣的眼
輕觸她的眼瞼
她居然流出了
淚水
順著她的眼神看
有路口
有商店
有醫(yī)院
還有一個
衣衫不整的
少年
路旁的工地
正干得
熱火朝天
徐江:詩和詩人,最怕寫明白了
寫作一途,什么最難?“明白”最難。
我在盤峰論爭的時候,就主張寫作者要“說人話”??於炅?,發(fā)現(xiàn)“說人話”雖然在后起的作者間日漸風行,但我們的各類教材,以及一些“60后”“70后”作者,對掉書袋、“不說人話”的西式套話寫作的迷戀,依舊未能擺脫。
不能用自己日常說話的方式,去作品里表達自己,這基本上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發(fā)起者和第一代作者們,告別古典式詩歌美學的重要根源之一。很遺憾,誕生于現(xiàn)代漢語嬰幼兒期的新詩,雖然帶著我們進入到文學的近代化,卻始終沒有很好地完成歷史賦予它的使命,有小名作,無大名作;前進兩步,后退一步半;從自由體迅速墮入新格律、泛學院式的掉書袋、不知所云……這些都提前宣告了新詩那種過渡期美學的終結(jié),把挑戰(zhàn)留給了全無牽掛的后來者。
而口語詩,正是所有后來者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完成于2019年8月的《樹眼》,顯然可以算作較近的例證。它以既不同于以往意象詩的寫法,又不同于更流俗的、實則作者高高在上的“底層關懷”,而是用類似影視中的視角轉(zhuǎn)換、鏡頭反打的方式,呈現(xiàn)了“白樺樹”“衣衫不整的少年”這一對互不相干的客體存在,聯(lián)系它們的則是“樹的淚水”—顯然來自作者的想象,但因為語言中“說人話”的力量,不會導致讀者產(chǎn)生誤解。
所有的詩歌,作者表達情感,歷來是多一分則肥膩,少一分則干澀的。一般來說,凝練狀態(tài)的現(xiàn)代口語表述,會比其它寫法更舒適地抵達合理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