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圣曉
摘要:在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下,教師所要培養(yǎng)的學生是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人才,這也就說明,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時候,教師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在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過程中使得學生得到歷史與社會這一課程知識的掌握,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fā)展?如何讓學生對這一課程知識得到深入的掌握與靈活的運用?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
歷史與社會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學習過程,其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空間認知能力、歷史意識、綜合思維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等幾方面內容,在教育事業(yè)的改革新中,為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歷史與社會課程教學得到有效性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教學、問題引導、社會融合等教學手段的運用,在深入教材內容探究的過程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最終使得學生得到知識、能力、品質等共同的提升。
1 借助微課教學,實現學生課堂參與性的有效提升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要想實現教學效率的質性發(fā)展可以說有著極大的難度,一方面來源與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降低,在學習積極性無法得到實質性的調動中,自然而然學生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則是教師教學模式的陳舊,在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學習過程中,不僅限制了學生的思維,也消滅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微課教學的融合就不同,教師可以將教材知識重難點進行有效的剖析,在層次性的引導中使得學生得到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從而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讓學生空間認知能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性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教學《美國南北戰(zhàn)爭》這一歷史與社會學科內容時,教師在微課課件中可以為學生進行學習板塊的制定,在基礎板塊中,教師可以就美國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經過、結果進行分析;在提升板塊中,教師可以就林肯在南北戰(zhàn)爭期間的作用,南北戰(zhàn)爭的性質和意義進行總結;在超越板塊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就南北戰(zhàn)爭爆發(fā)的經濟、政治、人地矛盾等方面進行深入解讀。在不同板塊的設置中,讓學生的學習有一個層次性的學習過程,在微課教學的設置中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提升,以便于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與學生可以就此掌握重點、疑點知識進行分析,在實現學生課堂參與性提升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讓教師課堂教學得到質性的發(fā)展。
2 利用問題引導,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力的有效培養(yǎng)
在新課程改革的落實中,教學有效性的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很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認為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和自己無關,況且在這一學科中還有著大量的背誦篇目,學生在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理清學習思路的過程中自然而然也就出現了厭學的一種教學狀況,因此,在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背景下,為實現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在科學化問題設置中實現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以及教師教學效率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基業(yè)》這一歷史與社會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為學習指引,讓學生在問題的探究中得到知識、能力、品質的共同提升,為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條件。
第一,秦為什么能夠滅六國實現大一統(tǒng)呢?
第二,秦王在大一統(tǒng)中所實施的政治措施、經濟措施、文化措施、軍事措施有哪些?
第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秦朝統(tǒng)一有什么意義?
第五,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還是歷史暴君呢?你是如何評價的?
通過問題的引導使得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清楚的方向,在問題的探究分析,實現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讓學生在綜合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使得教師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性的提升。
3 巧用社會資源,實現教師課堂教學效率質性發(fā)展
歷史與社會這一課程學習,不僅有較強的綜合性同時也具有廣泛的社會實踐價值。為此,當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為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fā)展,教師可以借助社會資源進行教材融合,讓學生在歷史與社會學習的過程中得到社會實踐力的培養(yǎng)。
例如,在教學《社會生活與文化》這一歷史與社會內容時,主要講解了宋元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以及當時的娛樂活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那么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現如今社會生活的變化場景圖,讓學生 進行分析,在社會時代資源的運用中使得學生對社會生活與文化的變遷和政治、經濟之間的關聯(lián)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在古今社會生活文化的對比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同時,教師也可以借助這一學科內容,讓學生走進社會,通過與老一輩的交談,使得學生對社會生活與文化的變化有一個科學化的認識。通過社會資源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使得學生得到學習水平的提升,最終為教師教學效率的質性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條件。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發(fā)展,教師可以借助微課教學、問題引導、社會資源等教學手段,在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興趣的調動中進行知識的內化,從而讓教師教學更加有效、更加優(yōu)質。
參考文獻:
[1] 呂小萍.核心素養(yǎng)引導課堂教學——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有效性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4).
[2] 林園.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新課程(中學),2018(10).
(作者單位:浙江省樂清市天成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