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月
摘要:2020年4月份,我們根據上級統(tǒng)一安排,組織學生復學。待全校整體秩序穩(wěn)定后,我們對初中三個年級進行線上教學內容的全面測試。從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到知識素養(yǎng)等方面的綜合評估來衡量,學生的調測結果不如人意。離“立德樹人”的要求相差甚遠。值此,本文對突發(fā)事件或不可實施面授狀況下所采取的“空中課堂”教學做一個反思。著力從“空中課堂”是基于共性的個性,而不是創(chuàng)新名義下追求熱鬧;是長久追求的高質量發(fā)展,而不是短期應景的產物;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健康共同體”,而不是“水中月”、“鏡中花”三個角度闡述這種現代化課堂教學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旨在對空中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給同事們一點啟示。
關鍵詞:課堂;空中;教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20)-30-299
“空中課堂”是一個新生事物,它是在一種特大災難背景下,教育機構無法正常聚集進行常態(tài)下班級集體授課而經國家行政部門批準下的授課形式,是集現代通訊網絡技術和多媒體于一體的授課形式。這種課堂可實時直播教師的教學視頻,語言課件,板書等,將課堂搬到網上,對學生端無特別要求,只要具備基本的上網條件,學生或其他聽課對象就能加入課堂聽課,參與活動,師生之間可以通過音視頻,課件等方式進行實時交互的一種授課形式。不受地域,地點限制,多樣化的學習資料可以隨時自由展現。
但從學生復學后的調研結果發(fā)現,空中課堂的效果并不見佳。我回放當時的空中課堂視頻,反復思考:如果我們只抓住誘人的表象而忽略了授課的真諦,忘卻了我們授課的核心要務,只是無休止地追求多媒體網絡帶來的花樣鏡頭,常會出現一些偏離“擔責”,“盡責”的內涵,甚至會走向某種極端。同時,我們的教學面對的是群稚氣未脫的孩子,他們的“初心”虛幻,基本沒有使命感,自律仍需他律可能實現。面對突如其來的空中課堂這一新生事物,更無法自控。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認真地探索空中課堂教學方法,做到精準施策。
一、空中課堂是基于共性的個性,而不是創(chuàng)新名義下的熱鬧非凡
所謂“空中”,不是虛無縹緲的,不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它是事實的存在,是一種以“課堂”為實體的存在,是以“課堂”為落腳點的“空中”傳遞,這種傳遞應緊緊地依賴于課堂的常態(tài)形式,依賴于各年級段各學期各階段應教學的內容,即依賴于教材,學生所應知應會的知識體系,絕不是空中樓閣,若隱若現。所以,無論怎樣的“空中課堂”,首先要有課堂的樣子。例如開課要有情境導入,吸引學生端的注意力,把學生帶進學習教材內容的氛圍中,根據情境,讓學生說,寫,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走馬觀花。如在七年級學習Unit 2 Neighbours Period 1 Welcome to the unit時,我采用課前做問卷調查的方式,要求學生調研鄰居的工作及工作場所,課堂上討論的反饋形式,引領學生進入課堂。
同時為了把教與學每一環(huán)節(jié)落到實處,我費時精準地逐個檢查學生反饋的作業(yè),對“開小差”的同學,立即連線點名要求回答問題。這樣嚴格網絡監(jiān)視,有利于提振學生精氣神,有利于課堂環(huán)節(jié)的漸進。接下來的新授內容,當堂訓練,課堂鞏固,作業(yè)設計,師生互動、批閱糾錯等環(huán)節(jié),就實實在在的看到效果。如果呈現出那種學生端認為“高大上”的口若懸河,即使聽上去很精彩,熱鬧非凡,從課堂教學本質上去考量,其實是真的脫離了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生活和已有知識或經驗的有意操作,甚至會把“空中課堂”演變成教師的作秀,走向教學的反面,即學生當時聽得有趣,打開書本,卻茫然不知所措。
目前的“空中課堂”,顯然有些混亂。個人認為,這種形式,應該在常態(tài)防疫期間,各地域應當根據地方各年級使用教材的不同版本設立自己的“空中課堂”,應當把共性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做成特色的課堂板塊,讓學生打開適合自己學境的界面,執(zhí)教者應該是同一地域的同一版本教材為軸心的師者。這樣的授課基準會是學生、學校、社會所希望見到的“空中課堂”。
“平凡的堅守”,應當成為“空中課堂”的常態(tài)和風格。在這全民常態(tài)化防疫特殊時期,教師應當把講授互動的著力點放在平凡的課堂教學中,樸素一些,淡泊一些,令每一堂課都能實現“讓學生學有所得”,“讓學生發(fā)現認識”,“讓學習生成問題”,聚焦于書本的縱橫積累,聚焦于教師授課的精準度。不能光利用網絡的優(yōu)勢吸引學生的眼球,這種花架課千萬要不得,這種“空中課堂”耗時,只能無益而終。
“空中課堂”的優(yōu)勢還應當彰顯在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共性教育中。因為每節(jié)課,可能有上千人甚至上萬人在聽課,這是平時班級授課所不可比擬的,而且這不特定聽課人群又分布在各自的家庭中。我們應當利用這非常時期,非常時刻,加強對學生的防疫知識教育,例如,戴口罩,勤洗手,不串門,勤喝水,多通風等。我想這些教育經常化,或在每天的教學中一以貫之,學生就可能學會把每天的事務進行序列化設計,精心安排,同時也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地規(guī)訓。
二、空中課堂是長久追求的高質量發(fā)展,而不是短期應景的產物。
空中課堂不能瞬間成為特色產物。但一轟而起,人人可以隨時開設“空中課堂”,恐怕也不現實。因為這突然的疫情,大家防不勝防,也是被逼停課,教師們也沒有任何準備,可以說絕大多數教師上好這種課堂形態(tài)仍屬第一次嘗試,甚至手段也不具備。
“空中課堂”授課同班級授課不盡相同,具有特殊性。 首先對學習主體的學情不清楚,對在線學習的反饋不全面,不及時,不知所以然。其次是對課堂應用功能缺乏深入的研究,存在不自然,不自信,有種自說自話的感覺。第三是對參學者的個性差異不了解,深淺難易切入不會準,把脈的靈活度不暢順,特別是學生人數太多時,教師對問題的回答、練習情況、質疑的問題應接不暇。
其實,在“空中課堂”教學中,我們中小學教師是多面角色。第一,既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首席,引領學生探究知識的奧秘。如牛津譯林版七年級下冊Unit 1 Homes around the around Period 2 Reading開課的情境導入,我聯系當下實際,和學生談論全球疫情的發(fā)展情況,再漫談一些大國—美國,英國,俄羅斯等與所教授文章相關的國家概況,自然地將學生引入情境,引起學習興趣。學習的興趣,必須有強大吸引力。讓學生端自覺形成自律狀態(tài),而不是也無需他律。能夠蕩滌學生心里的其他雜念,如電視情節(jié),手機游戲等。這樣好的開課,就起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第二,教師必須演好配角——教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并完成當堂的練習和作業(yè)。如在教學牛津譯林版七年級下冊Unit 1 Homes around the around Period 2 Reading中,我設計了復述的環(huán)節(jié),呈現文中關鍵詞,我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練習復述,努力把課堂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要求他們自由回答,并隨時請其他同學評判、借鑒或質疑、訂正,鞏固學習的效果。立時,視頻上呈現“繁花似錦"的“話海洋",實現“風景這邊獨好”的課堂效能。第三,教師還應成為“熱線”,在學生自主學習,構建知識網絡或模塊時,隨時解釋學生端質疑的問題,或語音,或字幕。如在教授牛津譯林版七年級下冊Unit 1 Homes around the around Period 2 Reading時,在post-reading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就“What kind of home do you like best? Why?” 的思考環(huán)節(jié),在學生思考時,我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大膽在線提問,做好釋疑的工作。最后,教師必要時要擔任“急診”的角色。因為“空中課堂”是一個不限生源,不限知識構成的學生群,從某種程度上講,“空中課堂”像是一個超市,是不同地域不容教師選擇的學生共建群體,既然是共建群體,就有一個共識,反過來,這種共識的根本基礎是共同參與。因此,我們在授課中,時刻注意學生中對某一點或某一知識普遍存在困惑,這時,我們就應及時予以重點補缺,起到“急診”的作用。
從教師在“空中課堂”中這幾個基本使命來講,我們面對突發(fā)性災害時,隨便開設“空中課堂”,恐效果不佳。當然,要完美空中課堂教學,絕不是一時半會功夫就能完成的。要把“空中課堂”打造成長期追求高質量發(fā)展的窗口,如果沒有與廣大教師產生共振共謀,可能會是海市蜃樓。我想,要實現空中課堂高質量發(fā)展,建議我們的教育主管部門未雨綢繆,有備無患,利用“和平”時期的大好時光,遴選出本地骨干教師隊伍,研磨“空中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優(yōu)法,教學優(yōu)為,教學優(yōu)質的課堂,而且應遍及各年級,各學科,各課時的授課藍本,扎實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當然,這項工程浩繁的,離不開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離不開廣大教師對教學本質堅持不懈的堅守,也離不開師生的自主探索和有效實踐,更有對教學現狀“從事實到價值”“從現狀到優(yōu)勢”的理性分析和價值判斷。
三、空中課堂是實實在在的“生命共同體”,而不是“水中月”“鏡中花”
近日,觀看了不少的初中英語空中課堂視頻,聽起來非常新鮮,時尚,像演藝明星登場的裝飾的臉譜,細細考證這些課堂,發(fā)現有形式主義,花架樣本的嫌疑,正如市場經濟大潮中涌現的包裝商品一樣,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離開視頻,靜靜回顧,只剩下引航者幽默地和藹可親的調侃。個人認為,“空中課堂”是在新冠病毒危害人體乃至人的生命之時的非常之舉。我們應當把“空中課堂”講得更有生命力,讓一群富有活力、健康生命共同體領略我們?yōu)閹熣叩牟シN韻律和風格,便于每一粒種子能夠開花,結果,甚至成長為參天大樹。問題在于,作為教育工作者,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應盡我們的能力,用知識去培育新苗,用智慧去灌溉苗圃,決不搞“水中月”“鏡中花”,讓我們的學生去“海中撈月”,“霧里看花”。讓學生健壯成長,展翅飛翔。
我們的“空中課堂”不能放棄教材,時刻關注學生生命體的存在,一節(jié)課就講講練習,新授課不像,復習課也不是,專題課更不是,那會引發(fā)一系列問題,而且有一些甚至是“致命”的問題,因為講過了頭,練過了頭,就會呈現種種“病態(tài)”。例如,教師一味地講授,用一口流利地英語,滔滔不絕地講授完了,而且知識的溫故推新做法也很好,沒有顧及學生端的感受和效果,那么學生就會逃離視頻,去自學了,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了。如果我們布置超量的練習,學生連一點復習、記憶、鞏固的時間也沒有,那么,這節(jié)課的效果可能走向反面,因為學生的水平不在同一起跑線,學生對本節(jié)新授領悟程度各自不同,學習是一個慢動作,是急不來的。“講”“練”必不可少,但必須少而精,必須體現文本的重點、難點和易混點。切忌搞“題海戰(zhàn)術”。這就要我們設計時須冷靜地從學生“生命共同體”中進行深刻的思考和精心探索,從而構建一個利于學生發(fā)展的生命根基,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又要體現教師引領學生探索知識海洋舵手的領航作用。
我堅信只要我們在后疫情時期,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從緊加強頂層科學設計,經過一線教師的通力合作,以“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服務宗旨,就一定會讓空中課堂綻放絢麗多姿的光彩。
參考文獻
[1]《人民教育》2019第十二期
[2]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