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要:在互聯網資源的快速普及和廣泛應用的過程中,教育領域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ヂ摼W在教育領域的滲透直接改變了教育工作中現階段的教學風格以及教育模式,為了應對它所帶來的數字化教學發(fā)展趨勢,教師必須在課程中真正結合實際的課程教學邏輯,思考互聯網資源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合理的應用模式,以此促成互聯網資源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在這一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及時地做好互聯網資源在課程中應用的教學策略研究工作,以此指導自身的數字化教學實踐。
關鍵詞:互聯網資源;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隨著社會信息化進程的日益推進,互聯網技術已經越發(fā)地深入到現代社會中的各個領域,發(fā)揮著其重要的積極意義輔助著人們的各項生活實踐活動。在初中階段的教學實踐中各個學科的教師也越來越多地應用起互聯網技術對教學進行一定的輔助,在互聯網背景下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創(chuàng)新活動。筆者認為,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應該以促成學生的深度學習為方向,在具體的指導方向下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教師對互聯網技術的利用才能更加具有方向性與實效性,使互聯網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能夠更加有的放矢,最大化互聯網技術的使用意義。
一、利用互聯網+教授其學習方法
現階段的社會中互聯網的發(fā)展越來越快,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通過對互聯網資源的利用更加快捷地完成課前準備任務。例如教師可以允許學生通過互聯網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以此輔助學生在課前準備過程中從更多元的互聯網信息中心掌握更完善的基礎認知,為后續(xù)課程中的學習奠定更加完整的認知基礎,以此促成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為此,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掌握科學利用網絡的方法,并使學生能夠真正靈活地利用網絡資源切實地完成準備任務。
例如,在《天凈沙·秋思》這一首古詩詞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即可以在課前的準備階段中通過布置作業(yè)的形式引導學生在課外使用互聯網來搜集資料,使其對作者的生活背景等知識進行搜集、整理與分析。并且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利用互聯網搜集到的信息進行大聲朗讀,以此實現資源共享的目的。這可以幫助學生對詩歌產生情感共鳴,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課程的知識點,并增強他們的理解和感知能力。
二、利用互聯網+激發(fā)其學習興趣
在現階段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形勢下,初中生的學習娛樂生活與互聯網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網絡環(huán)境中,初中階段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需求查找信息,了解歷史并獲得課外閱讀。因此,在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時,要充分適應當前的學習形勢,促進學生通過網絡技術積極參與學習活動,不斷優(yōu)化教學效果。首先,為了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應提高其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適當增加視頻課件的應用數量,并靈活地展示知識和信息,以鼓勵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學習的核心知識、內容,并深入掌握教學內容。
例如,在《將進酒》這首詩文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人想傳達的情感和思想,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視頻內容,通過多媒體直觀、形象的方式讓學生很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從文本層面上,這種教學方法產生的效果是傳統教學方式所無法比擬的。其次,人們通常通過視覺、聽覺刺激更加直觀地獲取信息,而音頻、視頻產生的聽覺、視覺刺激更容易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的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作為輔助教學手段,使學生在聽覺、視覺的刺激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內容。
三、利用互聯網+培養(yǎng)其探究意識
互聯網+教學理念的開展不僅是停留在教師的教學應用上,在很多時候,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當前的教學理念逐漸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教師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和探索性。信息技術可以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并為師生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互動方式,使教師可以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也可以使師生之間更好地溝通。
教師可以使用一些互聯網小游戲,例如成語接龍,讓學生在娛樂過程中學習很多知識。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能盲目地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查找教學資料,這樣會使互聯網+教學產生適得其反的教學效果。語文是與生活和情感結合的學科。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觀看一些紀錄片、訪談節(jié)目等視頻。這些內容富含社會人文和情感,學生在積累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不斷豐富自己的內在精神,也提高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為學生之后的人生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直接在百度搜索答案,這并不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讓學生參考一些資料,不要直接搜索問題的答案,然后進行自主的分析和探究,注重總結和積累的過程,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意識。
四、利用互聯網+建設數字圖書館
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引起了廣泛關注,校園數字圖書館是一種全新的課外教學模式,它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智能檢索和閱讀的無縫連接。許多學校為學生提供了自由選擇的機會,以便學生可以在數字圖書館中訪問更多的知識。
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使用數字化圖書館平臺查找所需的資料,并找到缺失和填補的空缺,并在簡單的收集和分類過程中一起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喜好和認知特點結合使用互聯網技術的要求,建立一個班級電子圖書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指導,實現學生閱讀內容的豐富性,在提高學生認知的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五、利用互聯網+提高其理解能力
教師應始終專注于中文課本的閱讀、分析和理解,并利用互聯網作為輔助教學手段。特別是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內容,教師應使用視頻、音樂和其他技術手段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例如,在《黃河頌》這一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奔流的黃河的壯麗景象。但是,部分學生從未見過黃河,甚至無法想象。這時,教師應結合信息技術在教學的過程中播放黃河奔流的視頻或音樂,使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黃河的神奇魅力。之后讓學生在背景音樂下大聲朗讀,加深理解文本內容。
信息技術對初中語文教學產生巨大影響。教師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和豐富信息資源,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課堂學習熱情。拓寬學生的眼界,落實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趙桂堂.基于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的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變革的探索[J].考試周刊,2012(64):32-33.
[2]潘武成.“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指導策略探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37).
元陽縣新街鎮(zhèn)勝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