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摘要: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數學思維非常重要,它不僅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對學生素質的發(fā)展也有重要影響。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數學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科,學生需要積極地動腦筋,有邏輯地進行思考。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指導低年級學生,應重視結合學生的特點,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學生能夠理解數學的本質,逐步構筑數學學習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教學
促進學生思維不僅能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數學素養(yǎng),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與文化產生共鳴,取得可持續(xù)發(fā)展。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促進學生思維,向學生展示數學學習方法,使學生對數學有了全新的認識,了解到數學與實際生活是分不開的,數學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以小學數學為切入點,從促進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數學思考;促進學生實踐中的數學思考幾個方面進行了分析與探索。
一、結合生活,促進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加快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速度,調動學生生活意志,賦予學生生活力量,促進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有些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缺乏生活基礎,難以理解數學知識。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的數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學習“元、角、分”時,為了讓學生知道用人民幣,了解元、角、分的關系,可以配合生活中的購物活動使用人民幣,確立合理的消費觀念,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教育中帶領學生學習人民幣,在學生觀察人民幣的過程中使用元、角、分的關聯。學生在觀察人民幣的過程中,發(fā)現不同貨幣價值的人民幣有不同的特征,人民幣有1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等不同面額,需要在不同場合適用不同面額。為了加深學生的學習形象,筆者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參加了購物模擬活動,使學生能夠利用手邊的模擬貨幣來了解元、角、分的區(qū)別,找到它們之間的聯系。學生在模擬活動中發(fā)現元、角、分的關系,了解人民幣的價值,只要支付相應的價格,就能得到相應的物品,形成合理的消費習慣。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生活場景,利用學生的生活能力,促進了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的思考。
二、提出問題,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數學思考
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極探索的習慣,調動學生問題的意愿,使學生融入問題,促進學生對問題中數學的思考。有些學生沒有深思數學知識的學習,停留在教科書的表面。這時教師在教學生時,要關注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方式,使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的學習機制。
學習“認識圖形”時,筆者為了讓學生理解圖形的特征,認識到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球的不同,從中抽象出相應的圖形,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意識,使學生能夠將實物與圖形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觀察幾何實物,組織學生在分析中思考“它有什么特點?你知道怎么表達嗎?什么是圖形?”。學生可以在這些問題上觀察和分析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實物,了解它們的名稱,了解這些物體的特征,總結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體和球的區(qū)別。學生還繪制了長方體、立方體、圓柱和球的圖形,得到了現實的體驗,形成了空間觀念。這樣,筆者通過給學生設置問題,促進了學生對問題的數學思考。
三、學以致用,促進學生在實踐中的數學思考
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思考,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得到新的發(fā)現,指導學生燃起實踐意志,向學生拓展學習道路,促進學生對實踐中數學的思考。一些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不能融入課堂實踐,造成了理論與實踐的分離。這是教師在教學生時,需要幫助學生發(fā)現實踐的價值,為學生提供實踐的空間。
學習“百內加減”時,筆者為了讓學生理解一百內的數字,把握一百內的加減,計算一百內的整數十數的加減,培養(yǎng)學生的運算能力,加強學生對數字的實用化,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實踐一百內的加減。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熟悉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運算規(guī)則,采用立式完成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運算,了解了無二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學生嘗試用整數十數計算二進位和二進位,感受到了實踐體驗的喜悅。筆者對學生的表現進行了有效的評價,發(fā)現了學生在自己學習中的優(yōu)勢,使他們能夠超越自己。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實踐,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促進了學生在實踐中對數學的思考。
四、翻轉空間,促進學生的數學空間思維
空間思維是數學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幾何圖形學習中的重要基礎。教師要從實際教學過程中的現實原型入手,把生活中的幾何圖形知識作為教學的有效資源,立足于教材,結合生活素材,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把數學視野拓展到生活空間,抽象化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到空間觀念,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取出文具盒中的文具,用同一張桌子觀察文具盒打開時的側面變化。學生在自己觀察的時候發(fā)現文具盒之間有棱角,教師引導學生從點畫兩條直線。同時,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展示剪刀、鐘表和三角尺,讓學生在交流中找到角,講述角的特征和相似點,從案例中觀察具體事物的轉換,讓學生發(fā)現不同位置、不同方向的開口和不同大小的角,讓學生認識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角等。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多以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極大地打擊了學生的學習欲望,阻礙了學生的主動發(fā)揮。要使小學數學教育從低效率向高效率發(fā)展,教師要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堅定地站在學生的視角,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水平,大膽創(chuàng)新傳統數學教育的理念、模式、過程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導性,提高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金華.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戰(zhàn)略[C].廣西創(chuàng)作學會教育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年教育研究與教育創(chuàng)新論壇成果集(1).廣西創(chuàng)作學會教育研究專業(yè)委員會:廣西創(chuàng)作學會教育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
[2]以馬治國.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J].智力,2019(36):114.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樂儉鎮(zhèn)遼遠小學 563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