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
摘要:據(jù)《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記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朗讀對于語文教育的重要性。朗讀把語文視覺語言轉化為了聽覺語言,讓原本死板的文字變得變得生動。但現(xiàn)在的初中語文課堂上朗讀的聲音卻鮮為少見。教師普遍認為朗讀的時間會占有講解的時間,所以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很少,而學生對朗讀意識淡薄,用默讀代替朗讀。要充分發(fā)揮朗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就必須轉變教師和學生的思想觀念,共同實現(xiàn)課堂朗讀。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初中語文課堂朗讀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朗讀;情感培養(yǎng);有助寫作
1 朗讀有助提高學生普通話水平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有五十六個民族,而每個省市區(qū)直轄市都有各地不同的方言,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和偏遠農村地區(qū)語言的發(fā)音和詞語的使用也各不相同。那么學好普通話對于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很重要的,在初中階段,學生涉世不深,溝通交流的范圍有限,大部分學生都是在當?shù)鼐妥x,使用的都是當?shù)胤窖裕敲聪胍岣邔W生的普通話水平,最簡便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依靠對語文課文的正確朗讀。語文教學不單是學生完成學業(yè)過程中必修的一本課程,同時在推廣普通話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說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不是朝夕間就能夠練成的,它是在我們一遍遍的朗讀課文,一次次的糾正發(fā)音的前提下獲得的。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把正確的朗讀形成一種習慣,注意普通話和方言在發(fā)音上的差異,已達到能說出一口標準的普通話的目的。
2 情境帶入,有感情的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文學是一門語言藝術,而朗讀是對作品感情的表達,是對藝術的熱忱,提升學生品位,培養(yǎng)學生情操。朗讀能讓讀者深刻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悲喜人生。例如,我們在學習課文《鄧稼先》時,首先我們要了解作者楊振寧跟文章主人公鄧稼先的關系,楊振寧跟鄧稼先不僅是安徽老鄉(xiāng),而且是西南聯(lián)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的同窗,兩人有著深厚的感情。帶著這個背景去朗讀課文,首先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以傳記的形式,從講述鄧稼先先生的一生做出的卓越貢獻,表達了對鄧稼先先生的深切的懷念,帶著感情朗讀這篇文章,就能深刻理解作者表達的情感,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文章大意。
3 朗讀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讀、寫、聽、說的是語文教學中最基本的能力培養(yǎng),這四者相輔相成,聯(lián)系緊密。我們都知道在語文考試的題目中,寫作是必考題,那么怎樣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朗讀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多而廣的朗讀文章,就能更多的了解文章寫作的技巧。比如,我們在教學朱自清《春》這一課時,首先,文章開頭“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就巧妙的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萬物復蘇寫的活靈活現(xiàn);其次,文中描述桃樹、杏樹、梨樹開的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運用了比喻的方法;等等!熟練掌握這些修辭手法,就能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之,朗讀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功課。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對學生朗讀的培養(yǎng)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有計劃、有目的,還要有耐心地去規(guī)劃,去完成,使學生在朗讀中領悟、品味、吸收語言,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參考文獻:
[1] 糜雪.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3.
(作者單位:新疆塔城地區(qū)額敏縣職業(y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