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要: 紀錄片作為完全紀實的電影,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寫照,但又不僅僅只是在機械的記錄。人們拍攝紀錄片的初衷不同,融入的方面也不盡相同。當它與中國精神聯(lián)系起來時,它的內涵往往更加豐富,更有民族特色,引起我們強烈的情感共鳴?!秾ふ沂炙嚒愤@部紀錄片拍攝樸素,剪輯平凡,但人物卻鮮活,故事卻生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國精神的注入。我們可以就《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分析紀錄片中的中國精神以及其引發(fā)的情感共鳴,汲取其成功經驗,為以后同類紀錄片提供借鑒。
關鍵詞: 中國精神;紀錄片;觀眾;情感共鳴《尋找手藝》
我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歸屬感,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東西也會更加豐富。中國精神也是如此,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改革的創(chuàng)新具體內涵也在不斷變化。[1]中國精神展現了我們國家的精神力量,對內凝聚共識,對外樹立形象。當以紀錄為主的紀錄片展現中國精神,不同方面往往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就像前一段時間走紅的《尋找手藝》,它是歷時126天,走遍全中國23個省市拍攝而成的。這里面拍攝了199位中國傳統(tǒng)手藝人,以及他們的144項傳統(tǒng)手工?!秾ふ沂炙嚒穼⑦@些正在或者即將從中國消失的傳統(tǒng)手工藝展現在我們眼前,讓我們在感嘆匠人偉大,工藝精湛的同時對他們的未來感到惋惜。它其中蘊含的中國精神令人振奮,傳統(tǒng)手藝人及傳統(tǒng)手工藝展現的中國力量讓人心潮澎湃,增加觀眾民族認同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一、記錄片中的中國精神
(一)中國精神
1.歷史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中國精神
中國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總稱。中國是歷史悠久的大國,歷史底蘊深厚,民族色彩濃厚,愛國這一情感早已深入骨髓。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是曲折的,成立是建立在無數先輩人的艱苦奮斗上的,繁榮富強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而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國精神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更加充沛,愛國思想更加成熟。
2.中國精神的發(fā)展及與各方面的融合
中國精神起源于中華五千年的民族內涵,根植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中,存在于我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精神的不斷豐富是由其基本內涵決定的。中國精神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而進步,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精神也與社會的各方各面有了很好的融合。如中國精神與我們民族的偉大復興愿望融合,形成了以中華民族雄起為目標的“中國夢”;中國精神與現代追求精細、嚴謹、“出精品”的制造業(yè)融合形成了中國的“工匠精神”;中國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畫,風景畫相融合,形成了獨具東方色彩繪畫風格的,飽含中國特色的新型“國畫”等。
(二)紀錄片
1.紀錄片的內容及發(fā)展
紀錄片作為完全紀實的電影,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寫照。我國的紀錄片有較長的發(fā)展歷程,但其真正發(fā)展的轉折點是在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全國文藝座談會中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的作品。[2]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銅臭氣。[3]自此之后我國的文藝創(chuàng)作越來越向正能量靠攏,越來越重視社會效益,紀錄片當然也擔起了這一重任。如前幾年爆火的《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它在紀實的同時又展現了中國所特有的美食,讓原先不為外地人所知的美食“火起來”,讓原先便知曉美食的人眼前一亮,重燃興趣。它的拍攝手法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將社會效益擺在了首位,灌注了中國精神。
2.《尋找手藝》的建構方式及整體呈現
《尋找手藝》采取全記錄的形式,將導演與團隊成員的開始與團隊變化及其處在當時環(huán)境中的感受都展現在了紀錄片中,然后手藝內容講述采取了一個一個地點,一門一門手藝講述的形式,形成一個一個獨立的小故事?!秾ふ沂炙嚒纷詈蟪尸F給觀眾的是拍攝過程中完整了思想和畫面,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三)紀錄片與中國精神的融合
1.紀錄片《尋找手藝》的走紅原因
《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與上文《舌尖上的中國》一樣都是貼近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與上文《舌尖上的中國》一樣都是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但與它不同的是《尋找手藝》基本無拍攝手法可言,甚至后半段攝影師還是因攝影小蔣回家臨時替補的司機何思庚,而錄音師俞攀不僅第一次碰錄音機,而且還要兼職燈光師和外聯(lián)。[4]導演張景為了拍攝《尋找手藝》賣掉了北京的一套房,與另外三個踏上了拍攝之路。說實話,《尋找手藝》的畫面老土,角度不是最好,剪輯十分倉促,配音也并不專業(yè),但就是這樣一個片子卻能在B站投放至今收獲170多萬的點擊觀看,并且得到了豆瓣評分8.9的高分。我想這還是源于這部片子在真真實實的講故事,講了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它為我們展現了瀕臨失傳的手藝人的現狀,道出原來那些被記錄者的最真實的狀態(tài)。
2.《尋找手藝》中的中國精神體現及滲透程度
《尋找手藝》展現了即將消逝或者已經消逝的手藝和難以依靠現有手藝維持生活的手藝人的現狀。它其中融入了中國精神,塑造了中國國家形象,更好的表現了中國“遺落的手藝”。如攝制組在新疆采訪繡花氈的手藝人時,著重的刻畫了花氈的制作過程繁復,一張大花氈,最熟練的師傅,也要耗費4個月,展現了中國精神中的“匠人精神”,其他的故事中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都融入滲透了中國精神。
二、觀眾的情感共鳴
(一)中國精神引起的情感共鳴
中國精神隨著時代的變化其具體內涵也在不斷變化,但它總能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如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愛國創(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的“鐵人”王進喜精神、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孔繁森精神、熱愛祖國,艱苦奮斗的“兩彈一勛”精神等等都是中國精神在不同時代所具有的具體內涵。這些精神都引起了不同時代人的情感共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求實進取。
(二)對紀錄片《尋找手藝》產生情感共鳴的具體內容及方面
許多看過《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的人都表示,看的過程是笑中帶淚的。它生硬的手法和拙劣的配音,以及突如其來的雞湯都讓觀眾忍俊不禁,但是其娓娓道來的敘事卻讓人十分舒服,用開了十年的一輛破車和兩臺破機器拍出的紀錄片成了那堆花里胡哨,假拍假作紀錄片里的一股清流。導演張景表示希望觀眾從片子中不只看到溫暖,也有感動,還有中國人的精氣神。[4]確實張景展現了手藝人的精氣神,就像他們采訪到的喀什的一位制陶手藝人,從和泥,制胚,到燒窯,陶器成型,需要復雜的工序,但是他卻并不想將陶瓷賣出高價,他甚至說:“我不要賣的太貴,我只是想做陶器,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陶器”。像這樣的展現中國精神的還有很多,都讓觀眾很受感動,對于傳統(tǒng)手藝人執(zhí)著地想要傳承這門手藝產生情感共鳴。
三、紀錄片《尋找手藝》成功的啟示
在紀錄片中融入中國精神,就像《尋找手藝》導演張景說的“中國人的精氣神”,它使紀錄片不僅僅是機械的紀實,更是蘊含著一種精神力量。許多影片也想要融入中國精神為影片加彩,但是往往過猶不及,而《尋找手藝》卻取得了成功,這就在于它是在溫暖真實的講故事,在不經意之間讓觀眾深入其中,引發(fā)觀眾情感共鳴,這種潛移默化的形式更易為觀眾所接受。融入中國精神后可以讓觀眾更好的感受拍攝者在這部紀錄片中所包涵的情感,引發(fā)觀眾情感,這樣紀錄片的受觀眾喜愛程度就高了。
參考文獻:
[1] 丁小宇.提升綜合國力事業(yè)下的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河南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