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建筑藝術的比較可將其概括為“穩(wěn)定”和“變革”。中國木結構建筑體系和院落空間傳統(tǒng)從夏朝開始,一直演繹至明清,這種發(fā)展是有序的、承上啟下的漸進;而西方建筑,從古希臘、古羅馬建筑一直到中世紀哥特式基督教堂及文藝復興建筑,則表現(xiàn)出風格變革后的多樣性,更不用說現(xiàn)代建筑與古典建筑間的差異了。本文主要從中西方建筑裝飾的差異進行分析,加強對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認識,為當今的建筑設計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中西方建筑;建筑裝飾;色彩;圖案
一、建筑裝飾色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色彩裝飾一般比較平和,體現(xiàn)出清醒的理性精神,具有較長時期的穩(wěn)定性,并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則,如房屋的主體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愛用朱紅色,檐下陰影部分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門窗用朱紅色。宮殿、壇、廟等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筑,多以黃色和紅色為主色調,上覆黃、綠或藍色的琉璃瓦,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色彩因附著了過多的社會政治內容而成為標示等級觀念的象征性符號?;实鄣姆孔佑玫氖羌t色,諸侯用黑色,其他官員只能用黃色,明代官方規(guī)定公主府邸正門用綠油銅環(huán),一二品官用綠油錫環(huán),三至五品官用黑油錫環(huán),六至九品官用黑門鐵環(huán)。到了清代,正式規(guī)定黃色的琉璃瓦只限用于宮殿,此外的王宮府等只能用綠色的琉璃瓦。于是,黃色就成為帝王之色,黎民百姓不得用之。
西方建筑的色彩裝飾遠沒有中國宮殿建筑和皇家園林以黃、紅兩色貫穿始終所形成的濃褥綺麗,也與以黑、白兩色為主色調的文人園林的質樸淡雅有別,而是在不斷的時代變更中追求著裝飾色彩的變幻,映射出迷狂的宗教主題。
在古希臘的建筑群中,幾乎到處都能看到艷麗的色彩,從現(xiàn)存遺留下來的大理石頂部殘物色跡推測,那里有最早的紅、黃、藍、綠、紫、褐、黑和金等色彩。神廟檐口和山花及柱頭上不但有精美的雕刻,也有艷麗的色彩,如陶立克式柱頭上涂有藍和紅色,愛奧尼式建筑除藍與紅外,還用金色,科林斯式則對金的使用較盛行。帕特農(nóng)神廟在純白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紅、藍原色的連續(xù)圖案,還雕有金色銀色花圈圖樣,色彩十分鮮艷。希臘色彩是希臘人宗教觀的反映,使用色彩已具有象征意義。紅色象征火,青象征大地,綠象征水,紫象征空氣,通過色彩表現(xiàn)著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多運用紅土為底色,黑色為圖案或相反使用,這種對比產(chǎn)生一種華貴感。
古羅馬繼承古希臘文化并沒有創(chuàng)新,羅馬貴族愛好奢華,為了裝飾宏大的公共建筑和華麗的宅邸、別墅等,各種裝飾手段都予以運用。室內喜用華麗耀眼的色彩,如紅、黑、綠、黃、金等,墻上有壁畫,色彩運用十分亮麗,還通過色彩在墻面上模仿大理石效果,并在上面以細致的手法繪制窗口及戶外風景,常常以假亂真。艷麗奢華的裝飾風格影響整個歐洲。當時的建筑經(jīng)典《建筑十書》所介紹那時建筑色彩非常豐富,有黃土色、灰黃色、胭脂色、淡紅色、紅褐色、鮮紅色、朱紅色、灰綠色、藍綠色、深藍色、白色、紅白色、黑色、金色等色彩。
二、建筑裝飾圖案的差異
不同的審美趣味直接造成中西古代建筑裝飾圖案的反差。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裝飾圖案豐富多彩,具有鮮明的東方民族情調。豐富的動、植物圖案裝飾。植物中的松、柏、桃、竹、梅、菊、蘭、荷等花草樹木,動物中的龍、虎、鳳、龜、獅子、鹿、麒麟、仙鶴、鴛鴦、孔雀、鸚鵡等飛禽走獸,都是裝飾中的常見之物,并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而在裝飾圖案中,動物圖案應用得最廣泛,其中又以龍為最多,并被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這種在華夏之民心理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審美之華,積淀著遠古文化的歷史遺韻,自然也就成為傳統(tǒng)建筑裝飾的主要圖案,在人們心目中,龍不僅具有裝飾效果,而且已經(jīng)成為一種降妖去魔的力量的化身。
多種動、植物圖案的完美組合。在建筑裝飾里,不但采用單種動、植物的形象,而且還常常將動、植物的多種形象完美的組合在一起,如將松樹和仙鶴組成畫面,寓意“松鶴延年”;龍與鳳放在一起,寓意“龍鳳吉祥”等等。這些精美的組合多用來作為門、窗、屏風和帷帳的裝飾圖案,不僅美化了建筑的部件,同時也寄予著人們的美好祝愿,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鮮活的生活氣息。
西方古代建筑的裝飾圖案遠沒有中國的豐富多彩,但處于不斷地變革當中,時代特征非常明顯和突出。早期建筑多以模仿自然界中的植物花葉編織紋樣作為裝飾的主要圖案,如草、蘆葦、藤蔓等的裝飾紋樣。古希臘時期出現(xiàn)了模仿人體的陶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以及柱頭之上飾有忍冬草紋樣的科林斯柱式,古羅馬時期又增加了塔什干柱式、混合式柱式,它們既是建筑物的承重構件,也是重要的裝飾題材。由于此時受維特魯威“適用、堅固、美觀”建筑觀念的影響,裝飾的運用也有所節(jié)制,圖案相對較少。中世紀時期教會占絕對統(tǒng)治地位,教堂建筑裝飾一改早期的簡樸而雕繪繽紛,多以圣徒像或者《新約》故事為內容,作為“不識字的人的圣經(jīng)”,向人們昭顯教義。從本質上說,他們并不是滿足教徒們的審美愿望而創(chuàng)作的,而是對宗教教義的圖示說明。教堂內的裝飾為創(chuàng)造神秘的氣氛服務,是為了讓他們讓人們去獲得某種神秘的、緊張的靈感。
三、建筑裝飾手法的差異
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裝飾手法,因建筑材料的不同,也體現(xiàn)出鮮明的差異性。西方古代建筑多以雕飾為主,注重塊面和形體,立體感較強;中國傳統(tǒng)建筑裝飾手法則相對豐富,以突出圖案的線條為主,由此構成平面或淺浮雕圖案,除雕飾外,還有彩飾。雕飾包括雕刻和雕塑,在西方建筑裝飾中曾占有重要的位置,這首先根源于以石為材的建筑傳統(tǒng)。石頭質地堅硬,能經(jīng)受風雨的腐蝕而不變形,適于雕琢成各種形狀,且雕琢后仍宜于承重,這些特點也迎合了西方人宗教崇拜的審美心理和宗教建筑的紀念性功能。相比說來,中國以土木為材的建筑傳統(tǒng)在這兩方面的功能要遜色得多,因而裝飾圍繞“土”、“木”來做文章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
中西方古代建筑裝飾手法的不同,有賴于建筑的物質材料,積淀著民族的審美情感。從物質層面講,是建筑材料的不同屬性所致;而從精神層面來看,則體現(xiàn)了人類對美的不懈探索和追共同追求。它既是技術對藝術的有力進軍,也是藝術向技術的強力滲透。
結語:裝修裝飾是建筑的外衣,是給與人們最直觀的展現(xiàn),因此古今中外,對建筑的裝修裝飾也是有著豐富的研究。中西方由于地域、文化、歷史等差異,造就了在建筑裝飾上的多姿多彩,也正是這份不同,充分展現(xiàn)出各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和文化精髓。
參考文獻:
[1]孫樂.中西方建筑設計差異與融合[J].藝術科技,2018
[2]李榮華.中西方建筑裝修裝飾的風格差異[J].現(xiàn)代裝飾,2016
作者簡介:郭廣宇(1995.4—),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8級研究生,專業(yè):藝術設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