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義明
摘要:近年來各個階段中的英語學習,開始逐漸被大眾所關注。為了給往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學習需要得到合理發(fā)展,從而結合當前學前教育的實況,將英語教學不斷滲透,培養(yǎng)濃厚興趣愛好,打下堅實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此文章就學前階段英語教育教學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英語教學;學前教育;教學方法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和國際交流的日益密切,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早已成為教育階段的核心內容。英語學習開始走向全民化、普遍化,同時兒童英語學習的浪潮也在不斷加強,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學習成為了家長和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事情。結合兒童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又善于表現自我,接受能力強等特征,這就需要家長、學前教育機構及社會各界更加關注這一階段的英語教育教學。由于英語教學的低齡化走向,以及學齡前兒童英語教學的興起,這又對具備較高教學素質的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師們除了具備相關基礎的兒童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專業(yè)知識,還應該結合兒童自身特點調整教育教學方法,同時家庭教育在其中的地位依然是舉足輕重的,父母作為啟蒙老師應承擔啟蒙引導作用,營造良好英語學習環(huán)境,這是提升英語學習的必要前提。
一、學前教育英語教學的必要性
英語作為語言學習包括聽音辨音和接受語言信號,而幼兒時期是孩子對外界事物最為敏感的時期,對外界的不同信號格外注意,尤其是語言信號,所以這一時期也是幼兒的語言敏感期,因此幼兒對接收到的語言信號格外敏感。這也就是為什么幼兒在這一時期學習英語,往往能夠學習模仿到較為純正英語口音,而作為一個成人,由于受長時間的母語語音語調發(fā)音習慣影響,在英語學習中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這是幼兒相對成人難得的優(yōu)勢,是學習母語之外第二語言的最佳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幼兒記憶力好、模仿能力強,并且大腦出于發(fā)育巔峰階段。在這一時期內,若只接受母語學習那么相對應的母語語言中樞會受到相應的刺激,而母語以外的其他語言中樞在沒有受到刺激的情況下會逐漸退化;相反若在這一階段進行雙語學習,會使大腦中的多種語言中樞在刺激的狀態(tài)下會得到強化,用于促進并提升語言能力的學習,多種語言學習的能力會得到相應的發(fā)展。“布羅卡區(qū)”是人類大腦中負責掌管語言學習的區(qū)域,幼兒時期(0-6歲)則是這個區(qū)域的靈敏期,這個時期的幼兒語言機制尚未定型,可以模仿學習任何一種語言,可是在12歲之后,該區(qū)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不同程度的退化和關閉,因此把握幼兒時期的英語教育顯得格外重要。
由于國際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部署發(fā)展,英語成為了現代化社會知識型人才必備的一項技能。英語不僅僅在工作學習中至關重要,在生活中也有這廣泛應用。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英語學習人數不斷上升,下到牙牙學語的幼童,上至耄耋之年的老者,無一不重視英語的學習。盡管大部分地區(qū)小學三年級才開始正式設置英語課程,但是英語學習卻早已被家長們提前提上了日程,從胎教,到早教,再到幼兒園都添加了英語課程。英語學習早已成為各教育階段的核心。現代化建設需要綜合型人才,英語能力在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加深的當今社會尤為重要,然而如何擁有較高的英語能力水平更是對英語教育教學提出了挑戰(zhàn)。
二、學前教育英語教育的現狀
就目前來看,學前階段的教育確實得到了重視,學前階段的兒童除了在學習基礎的同時還要學習各種才藝,但學前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存在一定缺失。首先,學前階段英語學習受重視程度低。俗話說“態(tài)度決定一切”,要想有好的學習成果,好的態(tài)度和足夠的重視程度很重要,然而這一階段家長注重的往往是簡單基礎知識的教授,而忽視外語的學習,甚至不進行英語方面知識的引導,導致錯失這一學習外語的黃金時期,基礎知識以及語感的形成缺失,后期學習較為吃力;其次,學期教育階段的教師隊伍英語教學素質較低,部分教育機構考慮到學前階段的特殊性,對兒童的英語教學僅限于簡單英文字母認知和日常問候語,因此教育結構對教師的英語教學專業(yè)素質要求較低,導致缺乏系統教學和專業(yè)方法,教學結果不明顯;最后,由于地區(qū)發(fā)展存在差異,學前階段的英語學習也存在差異。北上廣深等發(fā)達地區(qū)已有有完備的學前英語教育體系,對英語的學習有著足夠的重視,雙語幼兒園也備受追捧,學齡前兒童不僅對英語有了基本的興趣,而且英語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反觀落后地區(qū),不僅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甚至于在學前教育階段缺失英語教學,而是到小學三年級由于義務教育課程設置才開始接觸英語。
由于這一階段的特殊性,英語這種語言類的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想要充分利用好這一黃金時期進行有效的英語教育教學,掌握正確的教育教學方法是關鍵的一步。
三、學前教育英語教學方法
1.全身反應法(Total Physical Teaching)
全身反應法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阿士爾(Dr.JamesJ.Asher)提出,他倡導學習者把聽到的語言和行為聯系在一起,教學者通過身體動作教授語言,這種方法使孩子們可以自然而然的完成從聽到說的學習過程,用于教學,效果顯著。全身反應法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出口頭指令,引起兒童興趣,本通過相應的肢體動作加深印象,在這樣一個行為的作用下幫助兒童理解肢體動作后了解指令的意義,并且引導兒童通過肢體動作作出回應,在這一過程中達成英語語言學習的目的。全身反應法的前期重點在于教師,以“先聽后做”的教學組織形式,先發(fā)出指令進行示范,幫助理解,引導進行。如在教學身體部位英文名稱:head(頭),neck(脖子),arm(胳膊),hand(手),leg(腿)時,教師可以一邊指著自己的身體部位一邊進行教學示范,然后采用全身反應法,說出:Touch your head!的指令,讓學生做出相應動作。如此反復多次,這樣的操作讓學生既掌握了單詞的發(fā)音,也理解了詞義。當然全身反應法有著廣泛的運用可能,用這種方法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又可以促進學生輸出語言活動,在簡單操作的同時有利于記憶和開發(fā)兒童智力。
2.團體教學法(Group Teaching)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以會話為形式的教學內容非常常見,通常選取與生活息息相關并且是兒童感興趣的話題作為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將教學目標轉化到以會話為形式的教學方法中,兒童則通過會話將所學詞匯轉化為實際運用。在課堂中,教師選取合適的會話主題,并將內容簡單引導,讓兒童通過彼此間的合作強化學習,通過符合實際生活的會話內容提高英語學習的能力和增強對知識的z掌握程度。在與同伴就行會話的過程中,小朋友們不僅增進了彼此的感情而且提高了社交能力,更顧及了學習過程開始之前就已經形成并且深深影響兒童的個人情緒。通過團體教學法的不斷進行,強化的不僅僅是兒童的英語學習能力,更是能促進社交能力和個人情緒優(yōu)化。
3.游戲教學法(Game Teaching)
游戲作為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朋友們在游戲中了解認識事物,體驗生活,獲得經驗,品味生活百態(tài),相應的各種英語課堂游戲被廣泛應用。從教學內容分為字母教學游戲,音標教學游戲,單詞教學游戲,短句教學游戲,歌曲教學游戲和鞏固復習教學游戲;從教學方法上可以分為比賽,猜結果,交互體驗,識別內容,角色扮演,模擬,聽聲識別游戲等,將課堂游戲教學法貫穿模仿,練習,活用等教學階段的始終。就拿我們常用到的“貼鼻子”游戲來舉個例子,在“小丑貼鼻子”游戲中,小朋友可以在老師的帶領下一邊進行游戲,一邊對小丑五官的英文名稱進行學習,在第一輪游戲學習過后,順利說出三個英文單詞將獲得參與游戲的機會,以此激發(fā)孩子的學習動力,這將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些教學方法符合兒童好奇、好動、好學、好勝的心理需要,因此可以激發(fā)兒童學習英語過程的積極性,促使兒童課堂情緒高漲,興致勃勃,思維活躍,是的學習潛能充分發(fā)揮,在時間有限的一節(jié)課中,最大程度學習到盡可能多的知識
1.直接母語式教學方法(Direct Mother Tongue Teaching)
所謂的“直接母語式”就是全英教學。在幼兒剛開始接觸英語就營造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全英文教學環(huán)境,讓其在耳濡目染之下,習慣于英語的聽說以及養(yǎng)成直接用英語思考的能力,改掉大部分英語學習者最大的弊病—在頭腦中對中文進行二次翻譯再輸出。這樣一來能使兒童很快掌握英語的發(fā)音以及語感,像母語一樣立即反應,英邏輯語思維得到很快的強化,說出標準的英語。雖然直接母語式教學方法有著很好的效果,但實現要求很高,這不僅要求家庭營造良好的全英學習氛圍而且對物質基礎也有著一定程度上要求,更是對父母家人的挑戰(zhàn),實際實施存在難度。
2.引導教學法(Guided teaching method)
大部分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學習和運用英語的環(huán)境和機會,自然而然對英語的興趣大打折扣。在這樣一個前提下,這就要求父母承擔一個重要的引導者的角色,盡可能在生活中增加兒童接觸英語的機會,通過循循善誘激發(fā)兒童英語學習興趣。首先可以給小朋友取一個英文名,時常稱呼他的英文名,將小朋友感興趣的事物,例如最愛吃的水果、寵物、玩具等物品的英文名告知,在日常不斷重復教學和提問,同時引導孩子學習簡單的英文問候語“How do you do?”“What’s your name?”“Can I help you?”等等,通過簡單運用,增強英語學習意識。在這一過程中,父母要毫不吝嗇地對孩子的進步做出表揚嘉獎,可以通過獎勵小紅花或其他小禮物使孩子獲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大大激發(fā)英語的學習的學習興趣。
3.歌謠韻文教學法(Songs and Rhymes Teaching Method)
B-I-N-G-O和Twinkle,Twinkle,LittleStar是我們十分熟悉的英文歌曲。將英文教學蘊藏于“說”“唱”形式中,以極富含韻律的“說”“唱”形式,配合朗朗上口的英語單詞,將極具趣味性的動作加以合理編排,全方位調動兒童的視覺、聽覺、語言和肢體,充分發(fā)揮歌謠韻文的作用,讓孩子喜歡上英語。歌謠韻文教學法充分考慮到了兒童的特點,有機地將英語學習和韻律節(jié)奏結合,易學易跳,在學習之余還進行了適當的運動,使兒童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所在。
四、結論
學前階段的兒童英語教學還在不斷探索不斷嘗試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實現成功的英語教學目標,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只要我們遵循科學的方法,本著正確的態(tài)度,從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不斷探索,學前階段的英語教育就會有突破。
參考文獻:
[1]《兒童英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湯巖蒼翠
[2]《TPR教學法在兒童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肖紅冰
[3]《父母對學齡前兒童學習英語的培養(yǎng)方法研究》李丹
(青島工學院 外語學院 山東青島 26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