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智
【摘? ?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教學小學語文是值得每一個教師思考的問題。本文針對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進行研究,通過對新課標特點的分析,提出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具體優(yōu)化方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1.200
新課標提倡教師運用三維目標對學生進行教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相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則應該時刻體現三維目標,不僅注重結果,更要注重獲得結果的過程。隨著新課標的不斷實施,課程內容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基礎知識,而是將基礎知識與技能相結合,強調通過創(chuàng)新使課程具有特色性。同時,教師要將理論結合實際,使課程內容能夠服務于現實生活,努力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將課堂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去。
一、創(chuàng)設互動環(huán)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當前很多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所面對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缺乏學習主動性。究其根本,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小學時期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主動性是新課程標準十分注重的部分,小學生對于知識是否感興趣,是否有濃厚的求知欲,是否愿意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知識都是決定當下小學語文課堂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而想要提升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就必須改變當下的語文教學課堂和語文學習環(huán)境。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學習,小學生更容易找到學習的存在感,產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中有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不斷鉆研教案,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補充相關的趣味故事等來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在講解具體的課文時,多注重文章或作者背景故事和相關歷史的拓展,在教學中多引入新穎的教學用具,從而提升學生對于當堂語文課堂的興趣,這樣能夠有效提升語文課堂的吸引力。同時,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或者一些趣味性游戲來增強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比如圍繞課文主旨或者課文涉及的價值觀念在班級內組織辯論賽,分別讓學生扮演主持人、正反雙方辯手和評委,在思想和語言的碰撞和交流中體會語文的魅力和知識的真諦。另外,語文教師也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生活化情境等,吸引小學生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潛在激情。例如,許多學生對一些綜藝節(jié)目如《向往的生活》很感興趣,教師就可以模仿《向往的生活》的節(jié)目形式和內容,向學生布置相關的任務,讓學生在假期去完成。等到上課時,再組織分享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談論自己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在學生分享過后,對學生的實踐生活給予評價,評價時盡可能給予學生鼓勵,同時讓學生在實踐和分享的過程中感受語文和生活的關系,從而增加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
二、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育主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知識與文化水平,教師只需要把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教給學生即可。但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則要求教師通過語文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變化,小學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學習先進的教學觀念,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這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同時,還要能夠接受和包容新思想,引進新模式,創(chuàng)造新方法。想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就需要教師將小學語文課堂變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讓學生充分動起來,利用語文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學會合理運用文字和語言去表達自己的思想。小學教育是學生自我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教師一定要注意學生對于傳統(tǒng)禮節(jié)和民族文化的認知教育,幫助小學生樹立自己的三觀,充分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春聯的書寫練習、開設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禮儀相關的課程,或者組織學生給自己的父母寫信,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正是把語文課堂學習的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同時,教師也應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充分給小學生講解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討論或者寫作。教師也要時刻注意提升自己,不斷成長,不斷創(chuàng)新。
三、秉持“以人為本”理念,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標強調課堂要以學生為主體,不能一味地由教師主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應充分尊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一種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從而推動小學生的自我個性發(fā)展,使其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轉化學習觀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小學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充分了解學情,把舞臺交給學生,秉持“以人為本”理念,以引導為主,從而提高學生對于語文課堂的興趣和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下,教師主要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填鴨式”教育,這樣教育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弊端,便是忽略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從長遠來看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長期的被動學習還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主動性,在其未來的人生道路中缺乏進取心。教師照搬課文內容,也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難免產生對語文學習的排斥心理。在新課標背景下,要求教師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思考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致力于改變這種被動教學的模式,要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樣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多讓學生進行討論和發(fā)言,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創(chuàng)意,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各抒己見、百花齊放的課堂,這樣才算是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
四、結束語
語文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成才的奠基石,沒有受到良好的語文教育,要想在其他方面的學習中取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小學語文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階段,小學生的心智雖然尚未成熟,但學習力尤為強大,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束縛,平等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信任和啟發(fā),努力實踐新課標要求,構建“以生為本”、互動性強的小學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