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說《狼圖騰》不吝筆墨地描繪了草原狼強悍殘忍、智慧進取的形象,狼的大量動作描寫對成功塑造狼性形象功不可沒?;诩~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視域,對葛浩文英譯本中狼的動作描寫進行了研究,以期為中文小說中動作描寫的英譯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狼圖騰》;動作描寫;語義翻譯;交際翻譯;葛浩文
【中圖分類號】I04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4-0015-02
一、引言
《狼圖騰》是姜戎所著的半自傳體性質的小說,以狼為其敘事主體,以令人震撼的文化學術價值和獨特的歷史視角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譯本語言達30多種,其中屬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英譯本最負盛名。在英文世界里,地位最高的漢學家非葛浩文莫屬,他是最盛產中國文學譯作的翻譯家。孟祥春稱贊在助力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出去”這一點上,葛浩文是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漢英翻譯家,其glocal Chimerican身份,即“全球視野,文化中美,易寫吾國,語取東西”[1],能很大程度上解釋他的成就。小說中的草原狼有著打破傳統(tǒng)觀念的狼性形象,殘忍、強悍、精明、果敢,此形象的成功塑造離不開對草原狼大量的動作描寫。在文學作品里,動作描寫能呈現姿勢、創(chuàng)造畫面、刻畫性格、表達感情。若缺少動作描寫,人物等核心特征便難以凸顯,形象不易“活現”起來??梢钥闯?,動作描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自2008年葛浩文的《狼圖騰》英譯本面世以來,出現了不少對此英譯本基于不同翻譯理論和從不同視角出發(fā)的翻譯研究,但鮮少有研究者探討草原狼動作描寫的漢英翻譯。本文以紐馬克翻譯理論為指導,結合案例分析,淺探草原狼的動作描寫英譯,也由此獲得一些翻譯感悟。
二、關于紐馬克翻譯理論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Peter Newmark)在《翻譯方法》一書中,首次引入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兩個概念[2]。他把語義翻譯定義為“在目標語的語義和句法結構盡可能容許的情況下,譯出原文確切的上下文義”[3],還提出“原作或源發(fā)語文本的語言越重要,就越要緊貼翻譯出來”[4]。交際翻譯的定義為“試圖使讀者閱讀譯文所得到的效果盡可能接近原文讀者閱讀原文得到的效果”[3]。從定義得知,語義翻譯非常不同于交際翻譯。前者傾向于以源語和原文作者為中心,力求在不破壞目標語表達規(guī)范和習慣的情況下,表現原文作品的風格和文學精神;盡力忠實地傳遞出源文本內容,包括詞匯、句子、篇章等。而后者更多關注目標讀者對譯文的反饋效果,重心更多在于遵從譯文的邏輯性、可讀性、目標語的語言規(guī)范等。
三、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在《狼圖騰》中狼動作描寫英譯的應用
(一)語義翻譯理論在《狼圖騰》中狼動作描寫英譯的應用
例1:此時,十幾條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呼地一下全部站立起來,長尾統(tǒng)統(tǒng)平翹,像一把把即將出鞘的軍刀,一副弓在弦上[6]。
All dozen or so of the larger wolves had been sitting on the snowy ground, but they immediately stood up, their tails stretched out straight, like swords about to be unsheathed, or arrows on a taut bowstring [7].
例1描寫的是小說主人公陳陣第一次遭遇到狼群時狼的動作和神態(tài)。原文用比喻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塑造了草原狼的兇悍與迅猛。語義翻譯要求譯文盡可能在詞、句法及語氣上都逼似原作,以求各層面的對等或貼切[5]。總體來看,譯文并未改變原文的句式和語氣,同樣使用了英語比喻辭格“l(fā)ike swords about to be unsheathed(像一把把即將出鞘的軍刀)”來形容狼“隨時待戰(zhàn)”的兇猛氣勢;譯文還運用三處獨立主格結構句式“their tails stretched out straight, like swords about to be unsheathed, or arrows on a taut bowstring”,與原文的短句架構保持了一致,同時突出了主次內容,很好地傳遞了原文色彩。
例2:這一組狼的突然行動,就像發(fā)出三枚全線出擊的信號彈[6]。
This sudden action was like sounding the bugle for all three sides to charge [7].
在本例中,譯文用比喻修辭手法“像發(fā)出三枚全線出擊的信號彈 (like sounding the bugle for all three sides to charge)”展現了狼的動作之快、氣勢之猛。譯文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句式結構,沒有調整詞序和語序,同時在原文基礎上增加表述,將“三枚全線出擊”擴充翻譯成“all three sides to charge(來自三個方向的攻擊)”,將原文隱含義顯現了出來,最大程度上重現了原文風貌和文學表現力,同時也符合英語的語言表達規(guī)范,做到了原文作者與目標讀者之間的無障礙交流。
(二)交際翻譯理論在《狼圖騰》中狼動作描寫英譯的應用
例3: 一晚上狼就是不動手,趴在不遠的地方死等,等一夜,等到天白了,黃羊憋了一夜尿,尿泡憋脹了,狼瞅準機會就沖上去猛追[6]。
So the wolf waits, all through the night, lying nearby. At sunrise the gazelle gets up with a full bladder, and now the wolf is ready to pounce [7].
例3描寫的是狼抓黃羊時實施的戰(zhàn)術,原文“不動手”和三處“等”字充分表現了狼的耐心與智慧。
原文句式富于變化,較為流散簡短,沒有明確的邏輯性。若將三處“等”譯成“wait,wait for a night, wait for sunrise”,那便會引起目標讀者的閱讀不適,撓頭抓耳了。因為漢語是意合性語言,講究詞語對稱,偏愛排比句式和詞匯,而英語習慣簡潔省略,具有很強的語法規(guī)范,意義表達都遵循嚴格的形式規(guī)范。譯文巧妙地用精簡技巧將“不動手”和三個“等”的動作精煉為“waits”,用現在分詞結構“l(fā)ying nearby”作伴隨成分描寫“趴”的動作。整體來看,譯文沒有拘泥于原文的句法和詞匯,而是更注重英語表達的規(guī)范性和可讀性,用介詞短語如“At sunrise”,“with a full bladder”和動詞短語如“gets up”,“is ready to”凸顯層次,使得行文地道通順,符合目標讀者的閱讀習慣。
例4:它硬是獨個兒叼來死羊,再靠墻把死羊摞起來,當跳板,再跳飛出去[6]。
All by itself, it had made a springboard out of a pile of sheep carcasses and flown out of the enclosure [7].
本例中描繪的動作有“叼”“靠”“摞”“當”和“飛”,原文用逗號“喘氣”的頻率高,多動詞多短句。動詞能讓動作的表達更有節(jié)奏感,但聚集過多會淡化句子中包含的因果、遞進等關系。而英語講究以形統(tǒng)意,注重語內銜接,看重邏輯規(guī)范。對“叼來死羊”的動作,譯文省略了“叼”的動作,運用了詞性轉換的翻譯技巧,“死羊”原本是形容詞修飾名詞的結構,而譯文用介詞短語“of sheep carasses”表達了同等意義?!稗饋?,當跳板”譯成“made a springboard out of a pile”,顯化了邏輯結構。譯文主要采用了省譯、轉換、語序調整的技巧,改變了原文的句式結構,使譯文邏輯合理,簡潔通順,傳遞了原文之神韻,讓目標讀者與原作者產生思想共振,達到語言交流和文化交際的目的。
三、結語
從紐馬克翻譯理論視角分析案例可知,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不是絕對獨立的理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應厚此薄彼,只選其一,否則譯文便會失真,喪失可讀性。譯者在理論基礎上應有把握全局的視野和思維,忠實準確地傳遞原著信息和風格。紐馬克翻譯理論的運用對《狼圖騰》中狼的動作描寫英譯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希望為中文小說中動作描寫的英譯提供些許思路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孟祥春.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譯研究[J].外國語,2015,(4):77-87.
[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3]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9.
[4]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1:5.
[5]楊士焯.英漢翻譯寫作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2012:134.
[6]姜戎.狼圖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04,17,18,39.
[7]Goldblatt, Howard . Wolf Totem[M]. The Penguin Press, 2008:03,25,26,39.
作者簡介:
張林,女,漢族,湖北仙桃人,翻譯碩士,西安歐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