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正處于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階段,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近年來,素質教育不斷發(fā)展和普及,在小學生中普及科學知識是時代發(fā)展和進步的需要。基礎科學課程可以幫助小學生發(fā)展科學認識,拓寬他們的知識和視野。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的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
關鍵詞:小學科學;信息技術;有效整合
隨著學校教育和教學方法的日益現(xiàn)代化,以及計算機程序的普及,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基礎科學學科的融合,從而使教學方法能夠反映不同的發(fā)展趨勢,并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來彌補過去缺乏信息的不足。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學科融合的限制因素
1.缺乏教學設備
盡管我們都可以理解,信息技術和基礎科學的融合必須基于教育的信息化,但是在我國的一些偏遠地區(qū),許多學校缺乏多媒體設備,只有計算機教室,無法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因此,缺乏教學設備并阻礙了信息技術與基礎科學學科的融合。
2.對整合的理解不足
一些學校領導和教師不重視理論知識的學習,不能在教育和教學中使用先進的概念,因此,他們?nèi)匀皇艿絺鹘y(tǒng)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他們認為信息技術只是一種簡單的教學形式,他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整合信息技術的重要性,而基礎科學,仍然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影響,他們更傾向于使用自己熟悉的教學方法。另外,有些老師并不真正了解集成的含義,也不知道從哪里開始。一些老師認為,集成就是使用計算機作為教具,學生使用計算機就可以在線收集教材就足夠了。
3.整合能力差
為了將信息技術和基礎科學學科整合到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必須有權使用課程,還必須有權使用信息技術。老師很少整合學生的個性特征,教學目標和課程設計。此外,實踐表明,一些教師無法以合格的方式使用計算機工具,他們的技能不足,這是實施集成策略的主要障礙。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科學融合的戰(zhàn)略
1.通過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nèi)容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太普遍了,強迫學生引入學習知識,只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因此,如果學生想真正地學習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教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由于小學教室內(nèi)容極為豐富,并且涵蓋了各種教育水平,因此,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理論知識,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
例如,信息技術和科學課程的有效結合,可以導致對諸如哺乳動物之類的“雜類動物”進行科學分類。如果要實際探索這些動物,則必須先將它們分成幾組,然后進行交流。交流的形式彌補了彼此之間的知識鴻溝。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利用和理解知識。通過有效地整合信息技術和科學課程,教師還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因此,他們需要對教學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有深刻的了解。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這將有助于教師為學生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信息技術提供實驗,圖像直觀
使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實驗是安全直觀的,不受時間,空間和科學儀器的限制?;旧?,可以肯定地完成實驗中的每個鏈接。一些實驗很難實現(xiàn),或者它們是基于信息技術的更復雜的課堂關系,已經(jīng)證明抽象和復雜的實驗可以轉化為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對應的圖像和簡化形式,可視化實驗可幫助小學生記住和理解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結果。
例如,當老師向學生解釋“罐頭歷史”時,僅通過使用書中的靜態(tài)圖片和老師的口頭解釋,學生們很難直觀地理解罐頭的形成過程。也很難理解對環(huán)境的關心。如果教師使用多媒體介紹罐頭原料的生產(chǎn),加工,制造,飲料清單和加工,這樣學生就可以直觀地了解罐頭成型的復雜程度和難度,并幫助學生科學地了解罐頭。
3.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局面
逐步發(fā)展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是開設小學學科的主要目標。因此,在小學科學課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理論知識,并真正地理解所教的內(nèi)容。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學生積極探索,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在小學科學教室中感受到人性帶來的便利。所有這些都要求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實際應用信息技術,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并利用信息技術以視覺和視覺的方式展現(xiàn)學生對學生的立場,從而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當學生學習“地球的表面及其變化”課程時,地球儀和地圖是教師在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基礎科學教學之前最常用的工具。這樣的教學使解釋具體的地面條件變得困難,也使學生難以接受。另外,由于只有一個地球儀,所以坐在教室后排的學生,可能看不到老師在講臺上顯示的“地球表面”。但是,通過在本課中應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山,海洋,森林等地球表面的情況,然后通過視頻顯示地表變化的過程。學生直觀的看到這些不同形式的地形后,會在腦海中留下印象。在視覺和聲音效果方面,他們對地球表面的特征和變化過程有很好的理解。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為小學課程提供了更廣泛的學習平臺,并開啟了新的篇章,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效果。在素質教育的新時代,傳統(tǒng)的小學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信息技術作為課堂優(yōu)化的重要工具,在教學中不應被低估。為此,教師需要實現(xiàn)有效整合到基于``教育''的教學中,不僅必須向學生提供知識,還必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根據(jù)教科書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能力,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文付.小學科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吉林教育,2014,02:53.
[2]徐婷婷.淺談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2,01:135-136.
江蘇省興化市戴南中心小學 劉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