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劇作家,許多經(jīng)典的戲劇作品都體現(xiàn)了他卓越的創(chuàng)作才能和超凡的語言天賦。作為舉世公認的語言大師,莎士比亞在其戲劇創(chuàng)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隱喻手法,本文試從認知視角分析其作品中的隱喻運用特點和隱喻功能,并以莎士比亞幾部經(jīng)典戲劇為代表,對其中的隱喻手法進行認知層面的具體解讀,進而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 莎士比亞;戲劇;隱喻;特點;功能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31-0042-02
一、 引言
莎士比亞一生作品豐富,其戲劇作品多達三十七部,故事情節(jié)豐富,寓意深刻,被譽為“英國戲劇之父”,深受無數(shù)讀者喜愛。莎士比亞的戲劇創(chuàng)作手法也十分獨特,吸引了古今中外諸多學者和文學評論家關(guān)注,有些文學家甚至對其作品進行摹寫。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他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大量隱喻手法,塑造了許多經(jīng)典人物形象,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是世界文壇的寶貴財富。本文試圖從認知語言學視角解析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隱喻手法運用,進而加深讀者對莎士比亞戲劇作品內(nèi)涵的深刻理解。
當代認知科學的興起推動了傳統(tǒng)人文學科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自此隱喻的研究進入了認知語言學的時代。其主要觀點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人類的一種認知現(xiàn)象,一種思維方式”。隱喻無處不在,它是人類將某一領(lǐng)域的經(jīng)驗去說明或理解另一領(lǐng)域經(jīng)驗的認知活動,人類的概念系統(tǒng)建立在隱喻的基礎(chǔ)之上,隱喻是人類感知世界和形成概念的重要工具。Lakoff將隱喻不僅看作是一種修辭,也將它視為人類思維和認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它被看作是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這種普遍存在的隱喻表現(xiàn)出兩個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映射關(guān)系,人們的認知過程由簡到難,由熟悉到陌生,因此隱喻投射的過程也是人們從容易理解的源域到復雜抽象的目標域。
二、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隱喻運用特點
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中中,大量使用獨立隱喻,將復雜情感與經(jīng)驗具體化和客觀化。傳統(tǒng)意義下的獨立隱喻局限在獨立的片段,一般情況下,它被零散地運用于戲劇細節(jié)描寫中,讀者閱讀時會對獨立隱喻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產(chǎn)生情感反應(yīng),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和感受。獨立隱喻形式雖然簡單,但寓意深刻,莎士比亞使用獨立隱喻,將抽象的概念轉(zhuǎn)化為真實的事物,將人類復雜的主觀情感賦予客觀事物,生動地刻畫了各類人物形象,拓寬了讀者的視野和思維模式,使讀者對戲劇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興趣。
隱喻成為獨特的敘事方法是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又一特征。莎士比亞在其作品中,多將常見的事物當作喻體表達具體的形象,讀者可以對其復雜的作品內(nèi)容和人物形象深入淺出地理解和接受,這種模式已成為他獨特的敘事方式。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隱喻不僅是修飾語言和情節(jié)的修辭手法,也已成為構(gòu)成其戲劇深刻內(nèi)涵的組成部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將敘事發(fā)展與隱含意義結(jié)合起來,更全面地理解作品內(nèi)涵,這種互動式閱讀也是莎士比亞運用隱喻的目的所在。
三、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的隱喻功能
通過借助具體普通的事物喻指抽象復雜之物,隱喻可以有效提升一定量詞匯更多的表達功能,幫助讀者更清晰地解讀文本含義。莎士比亞劇中的隱喻多數(shù)用于人物角色的對話之中,突出表現(xiàn)了語言的內(nèi)在涵義,增添了語言色彩,同時也豐富了文本內(nèi)容,有助于更好地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其次,莎士比亞結(jié)合人物角色的身份、語境及人物關(guān)系,巧妙地運用各種隱喻,時而俏皮活潑、時而嚴謹睿智、時而淺顯低俗、時而高雅深邃,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深刻體會說話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緒反應(yīng),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再者,亞里士多德曾說過,“與明喻相比,暗喻更能引起讀者思考”,這源于隱喻需要讀者進行更深層次地認知加工。為了滿足讀者審美需求,產(chǎn)生最佳的美學效應(yīng),莎士比亞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各種新奇隱喻。隱喻不僅升華了措辭,發(fā)人深思,更極大地提升了文本的生動形象性,增加了戲劇作品的藝術(shù)價值。
四、莎士比亞戲劇作品中的隱喻運用
莎士比亞具備卓越的語言藝術(shù)才能,對語言的運用有獨特的見解和表達方式,其戲劇作品中豐富的隱喻修辭對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起到了重要輔助作用,下面就以莎士比亞幾部戲劇作品為例,對其中的隱喻手法進行認知視角的探討。
(一)《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的“愛情”隱喻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愛情悲劇,作品中忠貞堅定的愛情描寫令古今中外的無數(shù)讀者感動和喜愛。作品中將“愛情”比作旅程,賦予了更多的內(nèi)涵,可以從認知模式來理解和分析這種隱喻手法的運用。旅行者和目的地可被看作源域,它們的含義映射到目標域后轉(zhuǎn)變成為愛人和愛情目標,旅行過程中經(jīng)歷的苦難和挫折可被看作是愛人遇到問題時處理矛盾和面對困難的過程。
在這部作品中,羅密歐說:“愛給了他一個目標方向,即便他無法操舟駕舵,也會拼盡全力冒險到達愛情的遠方?!边@句愛情獨白包含了四個隱喻,“愛”可看作是羅密歐的力量源泉,愛情是他欽慕和追求朱麗葉的動力,也是他踏上愛情旅程的原因?!安簧瞄L操舟駕舵”,也是愛情旅程中旅行者的形象比喻。“拼盡全力冒險到達愛情的遠方”,也形象表達出了即使在追求愛情過程中遇到各種困難,羅密歐也終將不會放棄追尋心中所愛的決心和力量。羅密歐的最終目標是獲得和朱麗葉的愛情,他的目標同旅行者在旅行終途收獲珍寶的目標十分相似,是旅行源域到愛情目標域的貼切映射,作者通過隱喻手法將兩者關(guān)系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
(二)《哈姆雷特》中的“生命”隱喻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又一部經(jīng)典不朽之作,此劇的各種精彩隱喻點綴在作品的各個角落,是研究隱喻的一個重要語料庫?!豆防滋亍分械膸锥为毎祝骸八懒耍?,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中,我們心頭的創(chuàng)痛,和其他無數(shù)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jié)局;嗯,阻礙就在這兒,當擺脫了腐朽的皮囊后,死后的睡眠里,將要做什么夢,這不能不使我們躊躇顧慮;在煩勞的生命壓迫下呻吟流汗,倘若不是因為懼怕不可知的死后,那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是它迷惑了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寧愿忍受世間的折磨,也不愿投奔未知的苦難?!边@些獨白是在“生命是一場旅程”這樣一個概念隱喻支配下展開的,因此可以看到其他和旅程有關(guān)的表述,比如把生命中的挫折看作是旅途中遇到的障礙,把生命中的痛苦和艱難看作是生命壓迫下的呻吟流汗,把死亡看作是旅途的終點,旅途的目的地是那不曾有旅人回來過的未知國度,而人們都是這場旅程的游客。這部作品中,莎士比亞通過隱喻手法借助熟悉或已知的事物來詮釋不容易被表達或理解的抽象復雜事物,如“生命”這一概念,以具體喻抽象,以已知喻未知,這是隱喻重要的認知功能。該劇借助“生命”隱喻向讀者深刻地揭示了劇中人物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和思想感情,更好地將作品主題呈現(xiàn)出來。
(三)《麥克白》中的空間隱喻
《麥克白》作為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整部作品蔓延著隱忍的悲痛,潛藏著善良與罪惡的激烈斗爭。它的故事曾被世界各地的藝術(shù)家改編成不同的文學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被國內(nèi)外讀者銘記于心。《麥克白》中空間隱喻用法豐富。空間隱喻是隱喻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人類認知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事物空間位置的感知是最直觀和熟悉的。因此,它與人類身體體驗關(guān)系密切,符合人類認知規(guī)律。
在戲劇開始的時候,麥克白就把他的命運看作是空間里的路徑?!案窭匪梗继鼐羰浚畲蟮淖饦s還在后面?!痹醋月窂綀D式的隱喻以麥克白起伏的境遇為關(guān)注點,向上和向前都可看作是路徑隱喻在空間上的表現(xiàn)。麥克白相信自己的命運是不斷向上和向前的,國王鄧肯也用路徑圖式的空間隱喻評價麥克白的升遷:“你立功太迅速了,非任何酬報所能超越,我反倒愿你功勞小一些了,以便給你相當?shù)奈縿谂c報酬!”麥克白之前官弱職微,他這次立功不小,鄧肯只好快下詔書,使獎勵能趕上他的功勞。當國王鄧肯在眾貴族面前封自己的長子馬爾康為自己的繼承人時,使得麥克白希望命運為自己戴上王冠的想法破滅了。在表面上麥克白雖然宣布效忠于未來君王,但他內(nèi)心深處還是流露出了這樣的獨白:“肯勃蘭親王(指馬爾康)!這是一塊橫在我前途的階石,我必須跳過這塊階石,否則就要顛仆在它的上面?!丙溈税走@個時候覺得自己必須大膽向前跳躍,擺脫這個絆腳石。下定謀殺決心的麥克白想象自己是奮力前沖的千里馬,必須策馬奔向目標:“我沒有巨鐵來刺激我意向的腹部,只是勃勃的野心,不免要跳的太猛,因而落到鞍的那邊?!笨臻g隱喻的運用使讀者能夠更加深刻地領(lǐng)悟,在麥克白的生命歷程中,是誘惑和欲望推動他一步步走向深淵,最終成為埋葬他的墳?zāi)埂?/p>
五、結(jié)語
綜上所述,從認知角度對莎士比亞經(jīng)典戲劇作品中的隱喻手法進行分析,可以感受到這位藝術(shù)大師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和獨特的認知思維。隱喻手法的運用為讀者呈現(xiàn)出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勾勒出無盡遐想的奇特意象,令讀者閱讀時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身臨其境,不僅豐富了語言表達效果,深化了作品思想內(nèi)涵,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更增添了戲劇作品的文學韻味,提升了文本閱讀的藝術(shù)美感,使讀者在認知思維過程中獲得新奇的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王冰青.人物塑造的利器:談莎士比亞戲劇中的隱喻[J].社會科學論壇,2014,(05).
[2]黃興運,謝世堅.認知視閾下《哈姆雷特》的修辭識解[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5,(29).
[3]鹿鵬.英國戲劇作品中修辭手法隱喻的多重藝術(shù)表現(xiàn)力[J].戲劇文學,2018,(06).
[4]陳潔.從莎士比亞四大悲劇看概念隱喻的系統(tǒng)性[J].山東外語教學,2017,(03).
[5]謝世堅,陳緣緣.認知視角下《麥克白》中介詞FROM的空間隱喻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05).
作者簡介:
田苗,陜西渭南人,碩士,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文學隱喻和跨文化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