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舉
摘要:立足學生終身發(fā)展,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與學生終身發(fā)展二者之間的關系和重要意義進行分析;圍繞加強思政教育親和力、提高思想教育滲透性,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自我發(fā)展能力以及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機制,探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
關鍵詞:終身發(fā)展 核心素養(yǎng) 思政教育 持久性
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通過教育立德樹人培養(yǎng)大量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因此,關注學生終身發(fā)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是人才培養(yǎng)之需和時代發(fā)展所趨。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的認知、觀念、思想等多方面的形成和深化具有長期維持不變的影響,起積淀作用;二是學生在不斷深入學習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自主形成和提升核心素養(yǎng),在生活中就能獲得教育知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
1.奠定學生終身發(fā)展的基礎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而青年學生的素質直接影響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民族的命運。因此,堅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2.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提高
為適應全球的教育改革大趨勢,提升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與競爭力,我國提出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應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立場,為學生充分認識社會經濟規(guī)律、政治主旨、國家發(fā)展、民族文化等提供豐富的理論基礎,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辯證思想、實踐探究意識和自主發(fā)展能力,不斷推動其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二、立足學生終身發(fā)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持久性的策略分析
1.增強思政教育親和力
思想政治理論內容豐富深刻,教師教學時既要貼近生活,又要融入時代發(fā)展的新成果,通過通俗易懂又不乏學理性和政治性的教學方式,向學生講解思想政治思想和內容。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政治觀點、思想理論的闡釋寓于學生真實生活中。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正是如此。“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鄙顡碛卸嘣逃虒W素材和載體,思政教育生活化,讓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更簡單易懂,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
2.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隨著課改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和趣味性、親和力和針對性。讓思政教育思想長期根植在學生心中,并成為學生終身發(fā)展的素養(yǎng)基石。
第一,思政課教學要堅持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結合,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教學中收獲“真善美”的種子。思政教學要堅持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育人的主導目標,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思想性與知識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主導性與主體性、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高度結合,克服傳統的理論灌輸、點名式互動等陳舊模式,讓學生在開放式、互動探究的氛圍中釋放自我,自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必備的學習能力。
第二,運用綜合性的教學形式,避免傳統模式造成的課堂枯燥,提高教學內容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的可調度性。如在“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有關基層民主政治的教學時,可組織學生圍繞基層自治的主題內容,到當地的村(居)委會收集資料和實地考察,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調動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三,將時政融入思政教學,要充分利用社會時政,幫助學生形成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念。陶行知“社會即學校”的教育思想擴大了學校教育作用。學生運用學識正確認知社會時事中復雜的關系,用社會的力量增強教育作用,同時用教育促進社會進步。如香港暴力事件,以此為切入口,讓學生關注事件現象和原因,從中了解“港獨”的危害,以及我國“一國兩制”的政策。教師通過社會熱點切入教學,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辨析式學習中直面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和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堅守意識形態(tài)。
第四,合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多方位育人。在線面對面教育形式中不斷豐富,未來還有慕課、AC先修課、云課堂等渠道。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將線上交流拓展成思政教育的陣地之一;通過“體驗+感悟+探索”的過程,大大提高學生公共參與度,提升自主思辨能力。促使學生從被動會學向主動學會轉變,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提供動力。
3.培養(yǎng)學生自主提升核心素養(yǎng)的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逃艘寣W生獲得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習能力。學生要學會主動運用思政教育學科素養(yǎng)優(yōu)化自身“三觀”,不斷提高自身核心素養(yǎng)。這就需要教師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自主運用正確思維分析國內外大事,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人生道路選擇等,不斷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通過多科目、多渠道發(fā)現和深入了解思政學識,自覺豐富核心素養(yǎng);從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健康素質等多方面著手,大力實施學生素質拓展教育。思政教育不斷吐故納新,滿足學生不同階段和不同層次的需要,讓學生在綜合教育中形成和提高自身核心素養(yǎng)。
4.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機制
習近平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持久性,要不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工作機制,使教育實現內涵式、螺旋式發(fā)展,確保思政教育不斷層。一是要強化思想政治課在立德樹人教育中的引領作用,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中的關鍵地位。二是要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思政教師隊伍培養(yǎng)、培訓,豐富教師專業(yè)知識,提升其對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及公共參與的認可,完善教師人格魅力。思想政治教育持久性的發(fā)展,不僅要加強學科內容的重組與整合,還要注重關聯課程的銜接與貫通,使課程內容與學科專業(yè)特色緊密結合。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在課程教育上有所傾斜,同時充分結合各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為學生思政教育提供多元化場景。
三、結語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持久性,要構建教育內涵式發(fā)展、螺旋式延展;幫助學生自主形成政治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道路,成為國家與時代需要的建設性人才。
參考文獻
[1]才艷穎. 基于政治認同的思想政治課堂時政資源應用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9.
[2]田玉龍.經歷教育: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A].《知識力量教學研究》科研成果展示[C].北京:華教創(chuàng)新(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2018:4.
[3]胡曉風.陶行知教育文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