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海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活動加快,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作為法院審判越來越承受到了空前的巨大壓力,人工智能的出現,給法院傳統的審判方式帶來了一絲曙光,通過對人工智能的利用,可能改變傳統的審判方式,減輕審判法官的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根據對案件問題的分析對比,作出準確公正的判決結果,可以糾正審判中出現的枉法裁判或不公正判決,所以人工智能引入到法院審判系統,是大勢所趨,也是法院以審判為中心的改革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人工智能;智慧法院審判制度;思考
2017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于加快建設智慧法院意見》將建設“智慧法院”、“智慧檢務”等列入國家信息發(fā)展戰(zhàn)略??梢灶A見,未來若干年內,前沿科技驅動的“智慧法院”建設將成為法院系統工作的重心之一,那么如何建設好智慧法院審判系統,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六個思維方面入手:即跨界思維、數據思維、平臺思維共享思維、用戶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
1、跨界思維
建設智慧法院,必須要用跨界的思維,突破傳統的貫性思維,才會有“彎道超車”全方位、全時空、多維度的發(fā)展。首先要強化司法與技術的跨界,助跑深度融合。它有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智慧”,意味著科學技術是基本方法;二是“司法”,意味著審判活動是核心內涵。其次要強化內網與外網的跨界,實現資源整合。智慧法院的基本要求是法院系統法院內部的跨審級、跨地區(qū)融合,實現全國法院和法院審判、執(zhí)行、人事、司法管理等各類應用系統內部和外部融合平臺的集中管理。
智慧法院的進階要求是法院信息與互聯網信息的跨行業(yè)、跨領域融合,通過“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與審判執(zhí)行工作全面結合、深度融合,全面實現網絡互聯互通與數據共聯共享,構建集成法院公開、訴訟服務、溝通宣傳等各類外部服務平臺。
2、數據思維
大數據是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的核心,也是未來以知識為中心的智慧法院和法院部門人工智能系統的基礎性資源。智慧法院建設中必須遵循數據使用的一般規(guī)律,即獲取數據—分析數據—建立模型—評估趨勢,把大數據應用作為重要環(huán)節(jié)來抓。
第一,要抓住管理數據標準,確保數據獲取準確完整。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是信息技術的基石,不準確的數據統計或顯示會誤導法院對審判工作或審判管理的統計、預判、部署,也有可能誤導或引發(fā)公民的看法或矛盾。
第二,要分類標注解構,確保數據分析深入扎實。若不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分析,那就是一堆無用的、碎片化的代碼。在大數據分析上下大功夫,需要一大批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對海量案件的案件事實、爭議焦點、法律適用等大數據進行分類、標注、分析、解構,深挖法律知識資源潛力。
第三,要注重邏輯方法轉化,確保數據模型結論可信任。數理邏輯應當轉化為司法實踐邏輯,對數據呈現出的增量、減量、關聯變化等數理態(tài)勢,進行法律專業(yè)化、實踐性分析,及時提出司法建議,為司法政策提供決策依據,體現司法大數據應用的重要價值。
第四,服務社會治理,確保趨勢評估效用明顯。構建上端預防糾紛、節(jié)源分流、中端分層過濾、底端精準審判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漏斗式”模式,實現社會各類解紛資源的精準配置,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智慧法院建設中的重要內容。
3、平臺思維
智慧法院,就是要充分利用“平臺”快速配置資源的框架。全國法院機關現已建成的平臺還需增強聚合功能,方能成為全面覆蓋、移動互聯、跨界融合、深度應用、透明便民、安全可控的智慧法院綜合平臺體系。首先,要挖掘法院目前已經建成的審判流程公開、庭審活動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執(zhí)行信息公開四大公開平臺與其它法院機關聚合的社會效應,實現各級法院的立案、辦案、庭審直播、流程查詢、執(zhí)行信息等的全公開,成為在世界首屈一指的法院公開平臺;其次,要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精準輔助服務。優(yōu)化法院機關辦公辦案平臺,加快推進電子檔案隨案同步生成,不斷深化“智審系統”和“智、訴訟文書電子送達等系統建設,不斷提高法律文書自動生成、庭審語音識別、文書智能糾錯、庭審自動巡查,庭審語音同步轉錄、輔助信息智能生成及實時推送能力,切實為輔助法官、檢察官、司法局工作辦案提供技術支撐;最后,要拓展法院訴訟服務體系的發(fā)展領域。通過智慧法院線上線下的共享,盡量節(jié)約司法機關與當事人之間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實現信息互通后的資源共享和互贏增值,滿足人民群眾快捷解決糾紛實現正義的目標。
4、共享思維
智慧法院建設要加強各類應用系統和集成共享,打通法院司法數據和業(yè)務應用、外部協作、訴訟服務等應用的對接,滿足不同平臺、不同網絡間、不同法院間、不同部門間數據共享和業(yè)務協同的需要。各地法院信息化建設發(fā)展過程中,共享意識逐步濃厚。有的借助地方企業(yè)、科技平臺,利用各自的現有技術資源,進行研發(fā)合作的方式。通過智慧法院線上線下的共享、立體互動,盡可能減少法院與當事人之間時間安排、法律知識溝通等問題和間隙,實現信息互通后的資源共享、資源整合后的互贏增值,滿足人民群眾快捷解決糾紛實現正義的目標。在運維體系管理方面,目前法院系統存在的一個巨大問題是,各種系統整體運行情況以及數據資源的共享。由于許多技術項目是由不同的公司研發(fā),如何建立運維管理平臺,科學展示各大網系基礎設施、業(yè)務應用、數據管理、信息安全、運維保障等問題,如何解決代碼壁壘,打破各自為政、互不兼容的孤島現象,是目前智慧法院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5、用戶思維
智慧法院所有的系統設計都必須堅持“以用戶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從用戶定位、用戶需求、用戶響應3個基本因素做好系統建設。首先,要搞清楚有哪些用戶?智慧法院的應用群體很多,從外部而言有當事人、律師、犯罪勞教人員等,從內部而言,是法院工作人員等;從社會公眾而言,包括一般民眾、法律職業(yè)人士、專家學者等。其次,要搞清楚用戶有什么期望?針對不同的應用群體,了解不同群體的真實期望和目的,應當在系統開發(fā)和設計上有所側重。對當事人和律師而言,“有用易用”是關鍵;對法院工作人員而言,“減負增效”是重點;對社會公眾而言,“全面及時”是核心。最后,要及時響應用戶需求。近年來,法院公開四大平臺、訴訟服務中心轉型升級、建設電子法院和網絡法庭、開通遠程提訊和遠程接訪等,方便群眾訴訟,提升法院效率。
6、創(chuàng)新思維
全面推進智慧法院建設,網絡技術是基礎,大數據是核心,創(chuàng)新思維是靈魂,是根本。當前互聯網領域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推動信息技術與法院業(yè)務深度融合,首先,要有理念創(chuàng)新,要面向國際科技前沿,樹立全球事業(yè),圍繞智慧法院建設戰(zhàn)略目標,積極應對互聯網帶來的挑戰(zhàn),推進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其次,要有規(guī)則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和互聯網,以及人工智能對審判工作帶來重大變革。我們要加快推進多元智能化訴訟服務與審判執(zhí)行關鍵技術研究,攻破當前法院業(yè)務中亟需解決的關鍵核心技術。
這些新技術的開發(fā)和應用,能為法官最大限度減輕非審判性事務的負擔,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訴訟服務,還能為法院改革決策者提供更加科學實用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薛海明;人工智能助力智慧法院建設[N];人民法院報;2019年.
[2]孔祥鳳;司法實踐中的人工智能[N];學習時報;2019年.
[3]高雁 楊運;司法改革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價值[N];云南法制報;2017年.
[4]楊燾;楊君臣;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運行的現狀及完善對策研究——以成都法院為樣本進行分析[J];科技與法律;2018年03期.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