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摘 要】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本文通過課程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融合、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優(yōu)勢、創(chuàng)建協(xié)調化的課堂授課結構等方面,分析小學語文學科課堂效率提升方式。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語文;現(xiàn)狀;課改
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只有真正調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對文本的感悟,才能讓語文教學有實效,實現(xiàn)新課標的教學目標。筆者現(xiàn)結合教學談幾點認識。
一、當前小學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
(一)學生學習被動
在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下,許多學生習慣于填鴨式的被動學習,在獲得新知識時缺少獨立思考,而是習慣于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授,一些學生甚至不能獨立完成作業(yè),需要教師的帶領。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學生意識不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老師也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嚴重影響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最終導致小學語文教育質量下降。
(二)教學方法單一
許多學校的語文課堂仍以板書和教材為主,老師上課時受到教學用具的限制,教學方法很難創(chuàng)新,使學生對學習失去新鮮感甚至出現(xiàn)厭學的現(xiàn)象,嚴重影響到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
(三)將孩子的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學習時間不斷增加課業(yè)負擔不斷加重,除了學校的學習外許多家長希望孩子多學知識,贏在起跑線上,為孩子報奧數(shù)、書法、音樂等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將孩子的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的。在這樣的條件下學生不僅身體素質不達標,而且缺乏實踐動手能力。
二、新課標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一)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融合
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融合,也是有序的學科課堂授課效果提升策略。所謂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融合,并不是直接將所有的教學方式都融合在一處,而是科學、有序的進行教學策略的承接,這樣方可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上來。其一,合理進行教學方式的運用,是要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合理進行教學知識結構的規(guī)劃,從而創(chuàng)造“多而不亂”的教學氛圍;其二,教學方法的多元化融合,體現(xiàn)為語言學習中聽說讀寫,基礎知識和基本情感之間的有序性銜接,豐富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體驗強度。
比如,小學語文進行教學工作安排過程中,教師為了提升課堂授課效果,就主要是從教學方法的視角上尋求解決策略:(1)教師以《盤古開天地》為教學內容,實行了多樣性教學方法的運用分析;(2)課程開始前,教師以《盤古開天地》動畫片段為導入條件,在課堂中打造靈活、充滿趣味化的教學氛圍;(3)教師在課文精細講讀部分,采取角色扮演閱讀法,請學生對分析部分進行閱讀,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課文學習和鑒賞空間;(4)教師在學生閱讀后,均要采用一到兩個問題發(fā)問引導,幫助學生梳理課文學習的思路和框架,幫助學生構建語言知識體系;(5)課堂中教師進行板書書寫環(huán)節(jié)上,一部分自己進行框架結構的繪畫,一部分請學生對關鍵部分(關鍵詞提煉等)進行補充,實現(xiàn)語文閱讀教學的學思結合。
小學語文學科課堂授課效率得以提升上來,與教師在課堂中能夠多樣化方法的靈活運用有著一定的關聯(lián)。一方面,豐富的語文學科教學方式,可以增加課堂授課的靈活性,一方面可實現(xiàn)提升課堂效率,開發(fā)學生潛在能力的效果,這也是有序的課堂教學實踐形態(tài)。
(二)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優(yōu)勢
小學語文學科教學效率得到明顯性提升,也應該通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解決問題。傳統(tǒng)的課堂授課方式,主要是學科知識為導向,進行學生學習過程的安排。新時期的教學實踐方式,剛好與其相反,它是在展示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科教學方式的調節(jié)。其一,小學生身心發(fā)展層面上還存在著諸多的不完善,他們對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為此,教師的教學內容就應該以直觀、具體化的展示為主;其二,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把握這一點進行教學。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開展《趵突泉》課文教學過程中,就主要是從學生課堂學習主體地位的視角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1)教師進行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趵突泉的相關照片,指導學生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理解;(2)課堂授課期間,教師也組織學生小組內進行課文閱讀,并尋找出好的詞語、句子等,集中性進行摘抄,增加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3)教師進行課文中“(嫵)媚、晶(瑩)”等詞匯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進行組詞,并運用相應的詞匯進行造句、寫片段等方面知識的學習。
(三)創(chuàng)建協(xié)調化的課堂授課結構
語文學科學習知識體系繁雜,如果單純依靠課堂進行教學,學生所學習到的知識就會很局限,且容易出現(xiàn)“斷章取義”的問題。為此,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就是要將課堂與生活串聯(lián)起來,拓展學科知識的學習和融合范圍,從而實現(xiàn)語文學科教學效率提升的目標。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教學課程安排過程中,就主要是通過創(chuàng)建課內外之間相互承接的課堂體系進行學習環(huán)境安排:(1)教師在課文教學前,指導學生以“家鄉(xiāng)的最愛”為話題,收集有關自己家鄉(xiāng)的相關故事;(2)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組織學生將課文中的情感領會與前期收集到的信息對比分析,以理解課文內容;(3)教師在課程結束前指導學生對文章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并以“故鄉(xiāng)的……”為題,指導學生進行習作練習。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未來社會生活環(huán)境這一優(yōu)勢,指導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期間,進行“情感轉移式”的學習體會,其過程可以突破學生對學習內容之間的“生疏感”問題,以更為熟悉的環(huán)境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阻礙因素被逐步清除掉,語文知識的學習主動性也就會增強,課堂教學效率就會逐步提升上來。
(四)開展多彩的課外活動
小學生有顆好動好奇的心,面對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肯定會有抵觸心理,我采取的措施是經常舉辦一些趣味活動來緩解學習的枯燥氣氛。例如成語接龍活動,就是每個人以前一個人說的成語的最后一個字為首再說出一個成語,看看誰的詞匯量大,大家爭先恐后地搶答。此外,我還組織大家參加植樹、春游等活動,在活動前給大家布置好作業(yè),如記錄活動中的所見、所聞,有什么感想之類的,然后寫下來就是一篇小作文,這樣的作業(yè)是學生們親身經歷的,寫出來都是自己的真情實感,好的寫作水平就是這樣慢慢積累的。
(五)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學會生活。語文要為生活服務,把教學活動置于學生的生活情境中,培養(yǎng)生活能力。結合時事,貼近生活,引發(fā)思考靈感。信息時代的學生消息靈通,尤其一些國內外大事要聞學生都比較感興趣,時常會聽到他們在一起議論從電視等媒體上知道的時事要聞。教師可結合時事要聞導入新課,可拉近學生與生活的距離,克服學生對學習的畏懼心理,調動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
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它既是語言文字規(guī)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為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就得根據(jù)小學生自身的特點,把培養(yǎng)學習興趣放在首位,設計屬于他們自己的課堂,進行教學改革,成為教育者必須面對的任務。
【參考文獻】
[1]葉嘉梅.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反思[J].杏林園地,2012,(2)
[2]王敏.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J].吉林教育,2010,(1)
[3]楊勇.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反思[J].新課程,2010,(4)
(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鎮(zhèn)閆溝小學,甘肅 天水 7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