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華
教師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經歷很多次的打磨。而磨課活動是師生學習、探究和實踐的過程。教師可以通過磨課活動合作交流、反思創(chuàng)新,達到不斷提升自身教育素養(yǎng)的目的。
蘇教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介紹了分數相關知識,這是學生學習分數的開始。教師在教學時,要準確把握單元題目中“初步”的含義,即整體是單位“1”,只有一個物體;教材中的分數分母都比較小,且都為真分數。
(一)研讀教材,確定教學目標
《認識幾分之一》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和平均分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數,是首次接觸“1個不夠分”的情況。學生對數的認識會經歷從整數到分數的拓展,可以發(fā)展他們的思維,是一次數的認識方面質的跳躍。為此,教學目標如下:①學生結合具體情境,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②借助實物,通過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③在觀察、比較、操作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二)了解學情,確定教學重難點
教師課前在班級進行了調查,針對“4個蘋果分給2個孩子和4個蘋果分給4個孩子”的問題,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多個物體平均分的知識掌握較好,能理解除法的意義。又問“1個蘋果分給2個孩子”,學生大多能說出“半個、不夠分、二分之一”的結果,追問“1個蘋果分給3個孩子”,學生只能說出“不夠分、一小部分、一些”等詞匯,半數孩子回答“不知道”。由此可見,三年級學生對整數的概念和平均分掌握較好,對“二分之一”的概念多源于生活經驗。因此,本節(jié)課重難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三)合理調整,讓“學”活起來
1.“手撕”平均分。小學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lián)系,學生能在實際生活中找到源頭。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努力創(chuàng)設和構建能引起孩子共鳴的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一次上課時教師提問“怎樣分公平”,學生自然說出了“平均分……”,但是在后續(xù)習題環(huán)節(jié),學生容易說成“分成……”。由此可見,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不夠深刻。
第二次上課,教師拿出了一張蛋糕的圖片,學生說出“分成……”時、教師隨意將蛋糕撕成了大小不一的兩份,全班孩子發(fā)出了“啊”的一聲,紛紛表示“不公平、沒有平均分”。此處第一個難點得到突破,學生在有趣的操作中充分感知了“平均分”的真實含義,明確了分數概念的基本要素,為后續(xù)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情境+問題串,使知識系統(tǒng)化。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機結合情境與教學,形成情境問題串。
教師第一次處理教材提供的蛋糕素材時,設疑為:①你能幫這兩位小朋友分一分這個蛋糕嗎?②現(xiàn)在有四個小朋友一起分享這個蛋糕、怎樣分才公平。學生由二分之一過渡到四分之一的學習,了解到分成的份數不同,分母也不同。
數學組教師在討論后,覺得在兩個問題之間加入“你想要怎么分這個蛋糕或其他食物”會更好。這個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由被老師牽著走變成了主動思考,主動探索并了解到分成份數不同,分母也會不同。教師利用同一情境下的變式,通過不同角度揭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深化并內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達到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目的。
3.直觀模型和操作結合,使教學更易懂。教學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直觀模型,與學生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一上時教師僅提供了正方形一種操作素材,二上時提供了蛋糕(圓)、正方形等素材。對直觀蛋糕模型的操作讓學生的認知更具體形象。在具體認識的基礎上再折、涂正方形紙片,通過這些由具體到抽象的操作,讓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了分數的意義:分母的意義是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的意義是取其中的幾份。
4.分層鞏固+拓展提高。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將練習分成了三個層次,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鞏固新知。①判斷涂色部分是不是分數,目的是強化平均分;②看圖說分數,加深對分數各部分意義的理解;③正方形是一個圖形的四分之一,判斷這個圖形可能是什么形狀。
這樣有層次性的基礎—提高—拓展的鞏固練習設計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題是開放題,答案多樣。開放題的設計能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滿足各種層次水平學生的需求,讓他們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性思維。
(作者單位:南京市高淳區(qū)古柏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