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剛
摘 要:幼兒同伴交往是幼兒生活中的一種重要人際交往,是幼兒獲得社會認知的重要方式。筆者采用觀察法和訪談法,以某贛州某大學附屬幼兒園中一班和大二班,兩個班的60名4~6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對幼兒同伴交往障礙進行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交往障礙的幼兒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一是以自我為中心;二是性格孤僻、不合群;三是情緒不穩(wěn)定,易怒,甚至存在攻擊性行為。
關鍵詞:同伴交往;自我中心;情緒不穩(wěn)定
幼兒同伴交往指的是幼兒與同齡人通過接觸所產(chǎn)生的相互影響的過程[1]。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能力的逐步增強,幼兒便開始渴望走出家庭的圈子,與同齡的幼兒一起玩耍、交友。這種同伴交往,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成為幼兒社會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幼兒同伴交往是幼兒生活中的一種重要人際交往,是幼兒獲得社會認知的重要方式。大部分幼兒能夠與同伴融洽相處,但是也有一些幼兒在同伴交往中存在明顯的困難,常常被同伴拒絕或忽視,或者同伴交往時表現(xiàn)出退縮或攻擊等行為。筆者通過觀察法和訪談法,對贛州市某大學附屬幼兒園中一和大二班,兩個班級的60名幼兒進行了為期一個學期的幼兒同伴交往行為進行觀察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同伴交往困難的幼兒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以自我為中心
筆者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盡管絕大多數(shù)幼兒能夠與同伴友好交往,但是還有一些幼兒在同伴交往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以下是筆者在幼兒園觀察到的一些情景。
情景一:每次在入園到做早操前的這段時間內(nèi),教師都會發(fā)一些玩具給小朋友玩,在玩的過程中,鵬鵬(化名)每次都會搶旁邊同學的玩具,一點都不會顧及旁邊同學的感受。當教師批評他時,都也不接受,還喜歡發(fā)脾氣,喜歡爭第一,因此,很不受同伴的歡迎。
情景二:筆者還觀察到一名叫晨晨(化名)的幼兒,他經(jīng)常是想到什么就要馬上去做,有一次他感到肚子很餓,但是找不到老師,原來老師正在會客室和其他家長講話。晨晨二話不說,打開門就喊:“老師!我跟你講一件事情……”,也不管老師正在和別人討論重要的事情。老師請他在外面等一等,洋洋并沒有理會老師并開始大吵:“我要喝牛奶東西、我要喝牛奶……”,非要老師立刻中斷正在處理的事情,回應他的要求。所以同伴也都不喜歡和他玩。
為什么鵬鵬和晨晨會表現(xiàn)出如此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呢,從而被同伴孤立,筆者認為幼兒的家庭環(huán)境和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是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有很重大的影響,父母溺愛、放縱幼兒容易使幼兒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行為。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我國的獨生子女群體日益龐大,這些幼兒集萬千寵愛于一身,要什么就有什么。獨生子女主要與父母為伴,因此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往活動為幼兒學習如何與人交往提供了重要源泉。如果成人不以平等的方式與幼兒交往,容易使幼兒認為一切都是為他而存在的,并且在與他人交往時表現(xiàn)出以自我為中心并且表現(xiàn)出極強的利己性。放任型家長很少對自己的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幼兒容易產(chǎn)生“清高孤傲,自命不凡”的品質[2]。這類幼兒在同伴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不受同伴的歡迎。筆者對部分家長的隨機訪談中也印證了上述分析。
以下是筆者對家長的訪談內(nèi)容:
筆者:請問你會滿足孩子所有要求嗎?
家長:由于家中就一個小孩,因此全家人都對孩子十分寵愛,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什么都遷就孩子。
筆者:請問你平時會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嗎?
家長:由于怕孩子吃虧,平時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玩玩具的時候多拿一些玩具,平時并沒有注重教育孩子學會分享。
筆者:請問孩子犯錯了,你會如何處理?
家長:孩子犯錯沒什么大不了的,誰都會犯錯的,更別說小孩子,小孩子還小,他們什么都不懂,所以犯錯了沒必要去管。如果犯錯了說他幾句就可以了。
家長溺愛孩子,放任孩子很容易導致幼兒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交往行為,與同伴交往過程中總是以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和為出發(fā)點,在幼兒園和其他幼兒交往過程中很少能顧及到其他小朋友的感受,喜歡發(fā)號施令,在活動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擾其他幼兒正在進行的活動,平時也不會關心他人。這類幼兒同伴交往類型屬于被拒絕型[3],很多幼兒都不愿意同其交往,致使這些自我為中心的幼兒慢慢被孤立,缺少朋友。
二、性格孤僻,不合群
筆者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呆在角落,拒絕別人的邀請,不愿參加集體活動,不敢主動加入其他幼兒的游戲活動,課堂上不愛發(fā)言,時常表現(xiàn)出不高興的樣子,有的甚至非常敏感,一些幼兒天生性格內(nèi)向膽怯,不會主動與同伴交談。筆者就觀察到班上有個叫小鋒(化名)的幼兒,就表現(xiàn)得很孤僻。小鋒進入幼兒園的時間不短了,但是遲遲不能適應。早上來幼兒園的時候,雖然沒有哭鬧,但是一直一個人獨處在角落里,不愿意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活動中來,對老師組織的活動不感興趣,對小朋友開展的游戲也不感興趣。老師也經(jīng)常鼓勵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可即使這樣做,他也總是逃避甚至抗拒與他人交往。小鋒不僅抗拒老師,也抗拒自己的小伙伴。除了吃飯、吃點心的時間,其它任何時候都不喜歡和大家在一起。每當闖了禍后,受老師批評時,他就變得更加沉悶、孤僻,對別人不理不睬,讓家長和老師對他的狀況更加的擔心。
筆者認為幼兒同伴交往中出現(xiàn)孤僻、不合群問題與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現(xiàn)代化的住宅都比較重視單元化,獨門獨戶,自成一體,減少了幼兒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因此,有的幼兒不懂得如何與同伴交往,在同伴交往中表現(xiàn)退縮,不愿并且不敢與同伴交往。幼兒與同伴交往出現(xiàn)不合群的現(xiàn)象還與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著重要的關系,熱情、敏感和權威性的家長培養(yǎng)的幼兒易形成穩(wěn)定的依戀,與同伴和成人都能建立良好關系[4],然而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分保護,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限制孩子與別人交往,導致幼兒由于缺少與同伴交往的經(jīng)驗,不敢主動與同伴交往,有的幼兒甚至變得孤僻,對同伴發(fā)出的交往請求表現(xiàn)得冷漠退縮,因此,也經(jīng)常被群體所孤立。
三、情緒不穩(wěn)定,甚至存在攻擊性行為
筆者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被同伴群體所孤立,主要是情緒管控能力低下,甚至出現(xiàn)了一些攻擊性行為。
比如,筆者就發(fā)現(xiàn)今年5歲的俊俊,經(jīng)常欺負班上其他的小朋友,有時,他故意扯班上女生的頭發(fā)。自由活動時他用手用力地拍打他身邊小朋友的背,旁邊的小朋友被弄疼了,于是哭了起來。有時他還會模仿電視里的一些武打動作,將其他小朋友作為攻擊的對象。因為他的這些行為,小朋友們都不喜歡他,沒人愿意和他做朋友,于是他為了引起老師和其他同伴的注意,有時會故意侵犯一些比他弱小的孩子,來引起大家的注意。
此外,教師對幼兒同伴交往也有重要的影響,但是大部分教師注重的是傳授知識,忽視了幼兒社會性能力的發(fā)展[5],比如同伴交往的技能,沒有為幼兒創(chuàng)設利于幼兒同伴交往的環(huán)境,當幼兒在活動中與同伴發(fā)生了沖突的時候,教師也只是走上前去,命令他們停止當前的沖突,簡單、倉促地解決問題。在訪談中,一位教師談到,幼兒攻擊性行為時常發(fā)生,教師雖然及時阻止了,但是很少能及時地對幼兒進行教育,只是口頭上批評幼兒,并沒有耐心地教導幼兒,事后也沒能向家長及時反映,沒有為家長提供一些矯正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建議,幼兒攻擊性行為沒能及時矯正,使幼兒不能及時意識到自己的錯,導致部分幼兒沒有形成適當?shù)纳鐣煌寄?,社會化得不到良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靳婷婷.不同同伴關系對兒童的影響與教師互動的行為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4.
[2]李艷菊,姜勇.3-6歲幼兒同伴交往能力的結構與發(fā)展特點[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7):70-74.
[3]佘翠花.幼兒同伴沖突問題解決策略的發(fā)展及其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關系的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7.
[4]喻小琴.幼兒同伴關系問題及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06(7):49-51.
[5]張更立.異齡同伴交往:改善社交障礙兒童的一種有效方式[J].學前教育研究,2015(11):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