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穗智
【摘要】 ?文本信息的獲取和解讀能力是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提升道德與法治學科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的關鍵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了學生本學科中該能力的現狀和成因,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通過夯實基礎,掌握方法和實踐演練等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獲取和解讀本學科材料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 ?知識遷移 信息整合 實戰(zhàn)演練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21-233-01
0
道德與法治考試非常靈活,基于標準,重視基礎,能力為重,價值引領。很多學生對本學科文本信息的獲取和解讀能力缺乏,沒有掌握有效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科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直接影響整體學科成績的提升。因此,該能力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
一、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
所謂信息,即材料中的文字、圖表、各種數據等資料;獲取和解讀信息即發(fā)現、篩選、歸納、理解、分析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提取和整合有效信息。根據現行《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本學科的要求目標為:(1)獲取并解讀有效信息,從試題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2)從試題的圖表等形式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信息;(3)準確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獲取的信息??梢?,現在注重對信息判斷、篩選、整合、轉換、運用、評價能力的要求。獲取和解讀信息是調動和運用知識、判斷、分析實際問題的重要前提。
二、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現狀及主要成因
目前,很多學生解讀信息中存在很多問題:提取失真,無法排除干擾,審題失誤;看不懂設問,答題方向錯誤等問題。造成該現象的主要成因有:(1)基礎知識薄弱,知識邏輯關系不清,知識遷移能力弱;(2)缺乏有效方法,信息獲取不全面,分析遺漏;(3)信息提取過程中解讀錯誤,不懂歸類分析等。
三、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一)夯實基礎,提高知識遷移的能力
夯實基礎,鑄牢扎實的知識功底是提升學生解讀信息的能力基礎。教師用好教材,引導學生整合課本知識,構建知識網絡,理清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引導學生將知識進行串聯(lián),深入理解,才能提高知識遷移能力。
(二)掌握方法,提高信息整合的能力
掌握科學方法是提升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關鍵。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方法,使其快全面獲取有效信息,合理整合,從而形成綜合性解讀。
1.順向解讀,快速篩選
按照常規(guī)的審題順序,從材料到設問,一讀二圈三提煉。順向解讀,快速閱讀,力求一步到位。一“讀”:認真閱讀,識別背景信息,弄清材料和設問方向;二“圈”:快速瀏覽、粗讀材料,再“精讀”,用筆勾畫關鍵字、詞,抓“范圍關鍵詞”、實際“主題關鍵詞”、“方向關鍵詞”。提取有效信息,劃分信息層次,這將直接影響解題的思路和速度;三“提煉”:對材料關鍵處要認真領會,關注限制性條件,提煉出中心思想,抓住關鍵信息。
2.逆向解讀,排除干擾
“審題”是解題中最關鍵的一步。從設問到材料逆向解讀信息,更能提高答題質量。(1)審設問。①審設問的類別:“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大類,并通過“原因、理由、建議”等問題分類。②審問題的題型:不同的題型有相應的解題方法。③審設問的主語:一般分為國家、集體、個人幾種類型。不同的主語限定了回答角度。(2)審材料。根據設問,尋找材料有關信息,結合問題,排除干擾,最大限度解讀信息。如中考題“從民族精神作用的角度闡釋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精神的關系”,教師引導步驟:一審設問:找限定詞是“民族精神作用”、“共產黨與民族精神”、“關系”。二審材料:找材料文字的引言和圖片的文字中的信息。三找聯(lián)結點:材料中的如何體現設問中的兩者的關系。學生快速篩選、分析、提煉關鍵信息點,并整合有效信息,形成最后的答案。
(三)實踐演練,提高讀題解題的能力
1.豐富課堂實踐,搜集整理信息。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培養(yǎng)學生解讀信的意識,改變傳統(tǒng)結論式教學,創(chuàng)設訓練的平臺。如,通過“時事播報”、“班級時事小冊”等形式來豐富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整理信息的能力,實現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提升。
2.探究變式訓練,理解運用信息。變式訓練可以:(1)活化知識,夯實基礎。(2)凸顯主體,激發(fā)興趣。讓學生“嘗試命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自我體驗中,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夯實基礎,輔以科學有效的方法,結合多種方式的實踐演練,才能促其快速、全面、準確地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形成綜合解讀,從而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正確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子課題“中學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體系、培育路徑及測評設計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14ZQJK002-003-12)】
[ 參 ?考 ?文 ?獻 ]
[1]L.W安德森等編著.學習、教學和評估的分類學(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簡縮本)[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皮連生等.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思想品德學科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2018年廣州市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指導書》[M].廣州市教育研究院編,廣東教育出版社等聯(lián)合出版.
[5]李杰.吹盡狂沙,慧眼識“金”:淺談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參考,2013(9):110-112.
[6]張雪英.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參考.2012(9).
[7]文家順,材料信息的有效獲取和解讀[J].高中生學習(學法指導).2015(01).
[8]相飛軍.走好解決歷史問題的第一步——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J].讀與寫雜志,2014(09).
[9]何季軍.重視現學活用體現能力立意——南通2015年材料信息類試題的解析與啟示[J].物理教學.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