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鋮
我媽叫我起床時往往不會說準確的時間,而會說“快七點了”,但每當我起來后,卻發(fā)現(xiàn)才六點半左右。就好像幼兒園的孩子和家長對“陌生人”這一概念理解不同一樣,作為傳播者的他們和作為聽者的我們產(chǎn)生了一種理解上的偏差。
傳播學原理中有這么一句話——傳播過程中的錯誤產(chǎn)生于傳播者而非聽者——我認為是有道理的。家長作為成年人,有完備的認識和相應的語言表達能力,理應向孩子解釋清楚“陌生人”的具體內涵,而他們卻僅僅告誡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庇谑?,由于經(jīng)驗不足和想象力豐富,“陌生人”的范圍被孩子們縮小為“長相兇惡的壞人”,這不可謂不是傳播者的失誤。
再如我媽,她在距我理解的“快七點了”還很久的時候來叫我起床,這種偏差必然來源于她。但是,那也僅僅是在我的理解之下的結果而已?;蛟S她理解的“快七點了”就是六點半左右,更有可能的是,她是為了叫我起床而故意將時間說晚了。那么傳播學原理就并不是準確的表述了。
當然,理解偏差也有聽者的責任。由于意識的主觀能動性,聽者在聽到一句話或者一個概念時,往往會在腦海中衍生出更多概念來解釋,如果任由這種“解釋”發(fā)生而不進行詢問,就容易產(chǎn)生所謂主觀臆斷,最終造成錯誤判斷。就像那些孩子,在不了解“陌生人”是什么的情況下沒有向父母追問,只是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陌生人進行了劃分。
但問題在于,幼小的孩子真的懂得家長的告誡的嚴重性并進行追問嗎?問題還在于,家長們真的會明白孩子的心理并進一步解釋嗎?恐怕很難。那么理解偏差就像溝通本身一樣,是傳播者和聽者雙方的事,是互相的。
人的理解能力和理解方式本就天差地別,加之同一事物在不同條件下本就有多種理解,理解偏差在生活中本就是必然的。
那么我們該如何去面對這種偏差?一方面,由于偏差的不可避免性,我們應當將心比心,不因傳播的失誤而去埋怨怪罪他人,畢竟這種失誤源自雙方。同時,我們也要做好更多準備,應對隨時可能發(fā)生的錯誤。另一方面,由于這種偏差來自溝通,不論是傳播者還是聽者,都應當向對方詢問,確保意思的準確,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辦事的效率,還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交流絕非易事,我們不能為了回避偏差而拒絕交流,也不能因為偏差的存在而劍拔弩張。我們應當正視理解偏差,有時候,這樣的差錯不也是一種生活的樂趣嗎?
(指導老師: 李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