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汪清
(安徽省銅陵市田家炳小學,安徽銅陵 244000)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教育長河中,有力論證了閱讀與寫作融合教學的重要性。目前,小學生怕寫作文和不愛閱讀的現(xiàn)象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如何調動小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興趣,對小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本文主要探究閱讀與寫作教學融合問題,希望能夠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讀寫能力,促進小學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
文章的閱讀,作文的撰寫,都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系統(tǒng)的語文學習,提升自身閱讀理解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在閱讀的基礎上,小學生的語言日益精進,從而使寫作能力得到提升。閱讀得其道,意味著無論在思想吸收還是在技術訓練方面,閱讀對寫作都有極大的幫助。很多時候,學生閱讀后往往會產生寫作的興趣,而當他們的作品得到認可后,便起到積極強化的作用,使其更加廣泛地閱讀,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作品,從而給學生帶來寫作的樂趣。通過閱讀,還會為學生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與寫作技巧。由此可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寫作是自外而內的表達方式,學生需要通過閱讀才能吸收語言,學習語言必須進行寫作訓練,才能促進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中,聽說讀寫都是有關聯(lián)的,好比做閱讀題的時候,教師經常教學生,要帶著問題閱讀,這樣才能快速、準確地找到問題的答案。在閱讀課中,帶著寫作的目的和任務,最終能夠在閱讀課堂上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教學目標。
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評〈讀和寫〉,兼論讀和寫的關系》中提道:讀的時候,需要自覺地聯(lián)想到文章的寫作思路,對之后的讀寫有很大益處。所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解讀文本,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技巧的訓練。讀寫既然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那么教師就要參與其中,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懂得從閱讀中獲取信息,提升思維與審美體驗,同時借助讀寫結合方法,使得教科書、學生及文本之間進行有效對話。帶著小學生將閱讀、分析文本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讓學生理解文本結構,便能夠進一步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技巧或其他特色,進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
語文綜合素養(yǎng)是在語文知識與能力之外說不清、看不到的,但無不潛藏在教學中,讀寫是其中的關鍵體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是體現(xiàn)小學生應用與表達已習得知識、語言與情感的過程。良好的寫作可以容納和帶動閱讀理解的程度,它不僅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通常來講,閱讀基礎好、作文寫得好,至少可以認為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高。具有良好語文素養(yǎng)的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素材,并寫出更出色的語篇。可見,讀寫教學的有效融合,是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途徑之一。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隨著年級的上升,小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水平越來越參差不齊。如在一次作文練習中,作文題目是“ 的滋味”,有的學生會選用“快樂的滋味”這一題目,題目無謂好壞,關鍵是學生在這個主題范圍內是怎么運用素材的,有的學生在這篇文中就會只寫一件事,如“我想起了什么食物的滋味”,運用簡單淺顯的素材記敘,這樣寫出來的只是一篇普通文章,不能脫穎而出。有較好情感體驗的學生在這篇文章中就會寫道,做了某件事,分析為什么能稱為“快樂的體驗”,從這個事情中又得到怎樣的感想。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重讀寫結合,縮小語言文字應用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適當?shù)亻喿x與運用優(yōu)美語句,給作文增色。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當小學生在閱讀與寫作能力方面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教師首先應該分析主體存在哪些問題。在閱讀與寫作中,思路的展開、思維的發(fā)散都是基于學生的自主意識的。然而,小學生在這個階段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仍然對教師的教學有較大的依賴,往往是教師提出什么問題,他們就照改,而不會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闡明自己的觀點。只有學生有了主體意識,作文才會有深度、有層次,學生的智慧之門才能受教師的激發(fā)而很好地打開。這正是語文教學所缺乏的。在教學中,如果不注重讀寫教學相融合,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一知半解,很容易使整篇文章不知所云。
任何一堂語文課都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進行的。在課前,教師必須認真?zhèn)湔n,制定教學目標與授課內容,設計符合小學生興趣的教學活動。然而在實際中,一些教師并未在課前確定關于讀寫融合技巧的教學內容,更多的是跟隨課本的讀寫章節(jié)教學。只有認真?zhèn)湔n,語文教師才能掌握教學重點,在課上用平實簡單的道理,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將在閱讀中所學到的知識遷移到語文學習的其他方面,如作文,利于學生作文興趣的培養(yǎng),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如果忽視這一方面,不僅導致課堂質量提不上來,還會讓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更不要指望寫作遷移了。
面對巨大的升學壓力,教師往往忽視了教學問題的解決,致使學生對作文技巧一知半解,更多的是圍繞答題技巧,使語文分數(shù)更上一層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缺少讀寫技能的訓練機會,造成大多數(shù)學生仍然將閱讀與寫作當作一項任務去完成,怕寫作文也不愿閱讀。例如,教師在作文命題上沒有從學生的角度考慮,較少顧慮學生的知識視野,常常做出對寫作無意義的作文教學[1]。
在閱讀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帶著目標要求學生了解文本結構、文本層次及作文技法等,最終成功完成閱讀,只有如此,才能一步步促進語文能力的提升。
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制定怎樣的教學目標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做到“以寫促讀”呢?在小學閱讀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多給予學生鍛煉語言思維的機會,思考文本人物是什么樣的形象,文本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例如,在一次課堂練習中,教師為了教會學生描寫小鳥的形象,先讓學生對選定的閱讀素材進行研究,再把文本中描述小鳥的詞語記在筆記上,在之后的講解中,引用作文中描寫人物特點的語句,引導學生對“嘹亮”一詞造句。一些學生則很快回答出“那嘹亮的鳥聲就好像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在演唱”等生動細致的描寫語句。這樣的教法會讓學生結合人物聲音來描寫動物的叫聲,在今后的寫作中便會有的放矢,更好地表達對事物的情感與取向。
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生經常出現(xiàn)“讀了就忘”,很難在寫作時運用所閱讀過的詞語或描寫手法。出現(xiàn)此類問題的原因是閱讀教學沒有讓學生在大腦中產生深刻的記憶,沒有將閱讀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維。要想讓學生對閱讀的文章產生深刻印象,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和強調是遠遠不夠的。比較法是閱讀教學中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對比和比較等方式,也是幫助學生最快發(fā)現(xiàn)異同點和強化記憶的最佳策略。同一文本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對文本的相似段落進行比較教學,先對其中的一個段落進行講解,然后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或者自主學習的方式閱讀分析另一段落。以《桂林山水》為例,其中對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都有所描寫,結構基本相似,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其中一個段落,然后讓學生通過類比的方式自行學習另一段落,在此基礎上進行作文延伸,如要求學生描寫家鄉(xiāng)的小溪。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運用能力[2]。
除對課內閱讀的運用外,讀寫結合的策略也可應用在課外閱讀部分。要想學生更全面地發(fā)展語言,就需要多讀、多思,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都會得到較大提升。課外閱讀對學生的發(fā)展有很大的益處,它使學生有了更多的見識,頭腦里有了更充足的儲備。課外閱讀之所以可以開發(fā)學生的寫作潛能,是因為課外閱讀本身就是在進行作文思維的過程。在具體指導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寫日記、摘抄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對寫作產生較高的興趣和自信心,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讓學生學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踐行讀寫結合的教學理念,以閱讀為指引,注重小學生的思想積累、體驗積累,豐富課內外閱讀活動,從中獲取更多的作文靈感,進而更好地學習其他內容。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活用課內外文本的意識,通過課前設定科學具體的讀寫教學融合方式,在學生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開展閱讀內容的類比教學。同時,在激發(fā)學生讀寫興趣的基礎上,加強語文教學對學生的讀寫練習,以完成“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目的,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