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新疆·閆欣秋
居馬汗的祖輩都是山區(qū)的放牧人,終身與大山結緣、與草原為伴。到了他這一代人時就有了點文化,并當上了牧區(qū)流動學校馬背上的教師,經(jīng)常帶上教材和流動小黑板到各牧民點帳篷里流動教學。后來教學條件逐年改善,教學點也出山進城,他自己則通過再度進修調到了縣城中學任教,他一生的從教經(jīng)歷長達42年。
退休后在故居察縣安度晚年的居馬汗老人回憶他在牧區(qū)那18年的馬背教師生活時說,當初他扛起這份艱巨任務時才17歲,雖無經(jīng)驗,但年輕、有耐力、不怕苦,并對教書這個行當信心十足。那些年他年年隨牧民轉場搬家、分片教學,每年都要用三四個月的時間跟隨牧民轉場上山放牧,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學校,不但和牧民同吃同住而且還帶著學生為牧民辦好事、給牧民宣傳黨的政策。山區(qū)草原上的牧民帳篷相距很遠,當時牧民家庭生活都很困難,缺乏主動支持子女入學的愿望。有的家子女少、缺勞動力,家長需要孩子幫大人放羊,便阻止孩子去讀書,于是當教師的他還得常常給家長做思想工作。對路途遠困難大的學生在召集上課前還得等著、催著甚至還得親自騎馬去接送一程。山上風大雨多,他們的帳篷被刮跑、道路被沖垮時,他還得帶領學生全力去救災。教學也沒有固定的地點,隔幾天轉一個地方,轉走時老師一匹馬就能帶走一座學校里的所有辦公教學用具,搬到另一座帳篷后就馬上開課。天冷后學校又隨牧民下山進入山下河邊的冬窩子過冬,下山后條件好了些,有了土教室和土住房,馬背老師也結束了4個月的獨身生活與家人團聚了。下山后,他常常把路遠的、年幼的和有病的學生留在自已家中吃住,并為一至六年級的學生分別補課,多年來每年都有十幾個困難學生吃住在他家。
察縣的鄉(xiāng)親鄰里們只要提起居馬汗,都會舉著大拇指贊美這位德高望重老教師的為人和家教,因為他從教時不但對文化課的教授認真負責,而且重視教育孩子們尊老敬老、熱愛祖國、做未來的合格接班人。他重視對貧困學生的幫助,據(jù)69團學校的統(tǒng)計,他在該校工作的20多年中,先后資助學生的資金達十萬元以上。如今,他的大女兒努爾古力·居馬汗也從事教育工作,是兵團4師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哈薩克族高級講師(副教授)。她在25年的教學過程中先后為150多個困難學生提供吃住、解決困難、幫助就業(yè)。同時,她還是自治區(qū)級的民族團結模范個人、師市十大感動人物、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和“三八”紅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