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蓮珍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正確塑造的關鍵時期,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視團體心理輔導對于小學生的重要性?;诖?,本文就心理輔導的有效性實施方案展開分析,從多角度對構建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可行性給出建議,旨在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發(fā)展。
關鍵詞: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情景體驗
引言:學生在學習階段會面對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以及事件,很多都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影響,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充分了解學生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利用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形式,消除學生心理負面情緒,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良性發(fā)展。
一、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學方式
心理活動課的開展方法多種多樣,針對心理活動課的不同形式教師要綜合分析每種方式的教學特點,合理運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式。
具體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操作方式有:熱身運動法,是一種適合課前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方法;情境體驗法,可以促進學生對于課程的融入性;角色扮演法,可以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小組討論法,增加學生參與感以及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講授法,此種方法通過教師講授,使學生深刻理解課程內容。
二、小學生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實施策略
(一)心理需要策略
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心理輔導活動課的主人意識,因此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充分了解學生自身特點,學生的心理需求通常在人際交往、學習生活以及自我認知的這幾方面的問題最為突出,教師可以在班級中以調查問卷的方式進行學生心理需求的普查,出于保護隱私的目的這些調查問卷不必要求學生署名,以此來對班級學生通常有哪些方面的困擾有所掌握。
針對學生心理需求方面的教學通常要保證以下幾方面的原則:第一,因材施教、按需施教的原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使得教學課題的選擇更有針對性;第二,正面引導為主的原則,心理教育課不是機械性的說教,教師要以引導啟發(fā)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對課程內容更容易接受;第三,立足興趣原則,教師要在課程開展過程中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積極調動學生溝通的熱情。
(二)問題討論策略
課堂討論是課堂上最有效的調動學生積極性并且促進學生針對課堂問題進行同學間交流的過程,可以使得學生對于課堂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討論的話題要有針對性,并且要具備可論述性,因此教師要在對小學生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結合時下熱門話題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生間的討論工作[1]。
選擇課程討論話題通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思路:第一,話題貼近真實生活,討論話題首先要保證學生有話說,這就需要課堂討論話題的設置接地氣,來源于學生真實生活;第二,保證話題設置具有邏輯性,以此來使學生在進行討論時有的放矢,可以搜索到相應的論點論據來進行觀點的支撐,幫助學生有理有據的表達自身觀點;第三,要突出心理課程團體課的特點,話題的設置要密切扣題,圍繞心理健康課程的主題設置學生的討論話題。
(三)營造情景策略
在團體心理輔導課程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意識還要增強學生團隊意識,讓學生明白自己是團隊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角色扮演性的課程教學,讓學生在實際的情景體驗中與扮演的角色產生共鳴,增強臨場感,使得心理活動課的主題深入學生內心。例如: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親子扮演為主題的活動課,讓學生在課堂上實際展現自身父母對于學生的教育過程,使得學生對家長在對自身教育的過程中付出的心血有一個理性的感知,形成換位思考的意識,豐富課程內容,深化課程內涵。
運用情景教學具有以下幾方面的作用:第一,增強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情感濃度,課程形式寓教于樂,加強情感氛圍,喚醒小學生對于心理輔導課內容的共鳴,誘發(fā)學生的心理體驗;第二,增強學生的浸入式體驗,這種方式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化被動為主動,更能喚醒學生內心深處對于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第三,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課程體驗中。
(四)加強實踐策略
對于團體心理輔導課來說,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理論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根本目的還是需要學生學會運用,幫助學生擁有自我健康成長的能力。這就需要促使學生對于課程實際參與并且真正融入到課程內容中來,促進心理輔導內容觸及學生內心。
首先,需要教師強化方法講授,小學生對于復雜的理論知識沒有深刻的體會,會覺得有一定的理解難度,降低了學習效率。這就需要教師以方法教學為講授的重點,奠定學生自我疏導心理問題的基礎。其次,課后強化知識運用,由于團體輔導活動課的周期比較長,學生在課上所學知識很容易被遺忘。教師需要在解決問題并且傳授具體的方式之后,設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能有效運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同時也讓他們學習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的解決中,達到知行合一的目的[2]。
結論:綜上所述,針對不同形式的心理輔導活動課以及形形色色的學生特點,教師在開展心理輔導活動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實際的教學情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促進教育體系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高德群.高中古詩文教學中的團體心理輔導滲透[J].基礎教育研究,2019(23):91-92.
[2]張燁.中小學團體心理輔導課的實踐要義[J].江蘇教育,2019(8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