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雨楠
摘要:阿基·考里斯馬基是一位個人風格鮮明的作者導演,因其倔強孤傲的人格魅力,人道主義的精神及其影片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對電影形式的理解,經常被當作芬蘭乃至北歐國家電影的范例。本文關注阿基·考里斯馬基早期三部曲電影,對其電影中的反叛情懷進行深入的論述和剖析。
關鍵詞:阿基·考里斯馬基;反叛;底層敘事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122-01
一、底層人民的階級反叛
阿基·考里斯馬基前期的三部曲電影,時長大多在六十分鐘至八十分鐘之間,然而這并不妨礙導演鏡頭下故事的展開,《升空號》糅合了犯罪類型片、公路片、監(jiān)獄片的諸多元素,《卡拉馬里聯(lián)盟》則講述了可視作同一體的十七個弗蘭克的旅程。在這些前作里,阿基擅長于使用省略,臺詞的省略、畫面的省略。這種在結構上的省略顯得阿基鏡頭下的主人公性格單純、情感關系的構建清晰明了:為伙伴出謀劃策,不惜獻出生命;為戀人赴湯蹈火,是這些底層人民情感追求最鮮明的寫照。
“勞工三部曲”中的主題最后都落在“愛情”與“友情”之上?!痘鸩駨S女工》中伊利斯因親情、友情的缺失而格外渴望愛情,當她認清被欺騙的事實,在父母那里也絲毫得不到尊重之后,決定親手毀滅自己的生活?!渡仗枴泛汀短焯霉掠啊分械拇笮∈录惨灾魅斯膼矍闉檩S心轉動,同時兼顧友情關系在事件進程中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無論主人公在結尾時所處的境遇好壞,他們都有著最直接、單純的需求:愛與友情。為了突出表現(xiàn)這兩種情感對于主人公的影響,親情在阿基的前中期影片里,始終處于一種缺失或者會對主人公造成反面影響的狀況出現(xiàn)。
考里斯馬基三部曲電影中的底層人民在歷經挫折,認清生活真相之后,有的依舊熱愛生活,而有的則選擇毀滅生活。這也是貫穿三部影片的主題。但阿基想所想表達的并不僅僅是底層人民最直接的欲望。在《天堂孤影》的末尾處,畫面停留在輪船的鐮刀與錘子標志上,在構圖上做到了“只表現(xiàn)這樣一個具有特殊意義或象征性的細部”①當時的芬蘭存在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包括尚不完善的法律體制對沒有話語權的底層人民擁有絕對的審判權力、法律的誤判徹底改變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渡仗枴分械闹魅斯c其伙伴便是受當下法律體制影響的小人物之一,他們所能做的就是為了親情與友情對不公正的制度實施反抗。
阿基試圖通過對底層人民冷暖生活的描寫,反應當下社會生活和政治格局下見不到光明的暗處,并通常在結尾處為主人公構建了一個理想化生活的存在,這種理想化的生活則是小人物們的階級夢想。
二、波西米亞式的社會反叛
“澳大利亞學者大衛(wèi)·羅伯茨指出,在歐洲思想史上,早在1830年以后,就形成了一個所謂波西米亞文化人的群體,所謂的波西米亞人,就是指在文明世界邊緣游蕩的吉普賽人。他們?yōu)樽杂啥杂?,自絕并因此不兼容于文明主流?!雹趯τ诖蠖鄶?shù)人來說,波西米亞人是遙不可及的概念,在阿基·考里斯馬基的電影中演變成了游離于主流社會的邊緣人物心目中的波西米亞之夢。
阿基的“搖滾公路三部曲”中,有兩部展現(xiàn)的是人物群像。其中《卡拉馬里聯(lián)盟》講述了一群叫弗蘭克的芬蘭嬉皮士們動身尋找理想國,一路上遭遇各種艱險磨難,其中的大部分人死在了路上,而幸存者們的初衷也發(fā)生了改變;《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講述的則是一群來自芬蘭鄉(xiāng)村的樂手,動身前往美國尋找機遇的故事。
《卡拉馬里聯(lián)盟》中的十七個人都叫做弗蘭克,其實亦可將這十七人合為同一個個體,他們的身份屬性各不相同,身上多少帶有一些城市邊緣人物的危險信號。影片松散的敘述風格與略帶滑稽夸張的處理手法與之后的《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有相似之處,而相較于后作,這部影片呈現(xiàn)出現(xiàn)實國度與社會邊緣人心中的理想國之間的差距與斷裂感,使得在旅途的過程中,弗蘭克們漸漸對自己是否屬于這個國家的一員而產生了懷疑。在影片中,尋找理想國之旅亦是遠離理想國之旅,十七個弗蘭克更像是在十七個平行宇宙中有不同轉變與結局的同一個人物,踏上尋找、遠離理想國,追逐波西米亞之夢的一次旅途。
阿基希望借由這部影片隱射許多社會問題,影片中的弗蘭克們曾有這樣的一段對話,其中一個弗蘭克問:“你有錢嗎?”另一個答:“沒有?!苯Y論便是:“那我們打的吧?!睓M亙在弗蘭克們與這個福利社會之間的巨大阻礙便是消費主義,也是他們通往理想國之路上的阻礙。對消費主義的批判是阿基希望借由這部反叛國家與民族主題電影所想表達的主題之一。
另一部矬穩(wěn)車,泰欣娜>較之于這兩部荒誕、處理手法夸法的影片來說,其風格與阿基之后影片更加相近。裁縫瓦爾特為了逃避母親與工作,偷了錢和車踏上了臨時起意的旅途,并在路上結識了三個陌生人同行,最后分別,瓦爾特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中去,這次短暫的旅途仿佛只是一潭死水般的生活中不起眼的波瀾。
注釋
①羅蘭·巴特.明室:攝影札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②李河.哲學中的波西米亞人——德勒茲的“重復”概念芻議[J].哲學動態(tài),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