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寧
摘 要:音樂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美感教育來啟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操,這是其他各門學科所不及的。但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說教,也有別于生吞活剝式的灌輸,而是將音樂課的思想教育與音樂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來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豐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對學生廣泛開展音樂欣賞活動,達到用美的旋律陶冶學生心靈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愛國主義 音樂細胞 音樂欣賞 陶冶心靈 藝術形象
中華民族素來就有熱愛祖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表現(xiàn)愛國主義的音樂作品如滿天的繁星一樣,數(shù)不勝數(shù)。如何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瑰寶,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是擺在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
音樂蘊涵著豐富的藝術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藉音樂獨特的藝術形式記錄著社會歷史進程,表達著人們的感情,寄托著人們理想,傳播著文化遺產(chǎn)……這些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而且可以促使學生對音樂產(chǎn)生終身需要的強烈感情。
音樂的特長是抒情,以情感人。但是,音樂也非僅僅具有表情的專長,它同樣具有造型和描繪的功能。音樂家舒曼對“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樂作品給予高度的評價,說他的作品“能夠把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用聲音表達出來。
古今中外的優(yōu)秀音樂作用浩瀚無垠,這給我們的音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如何在這浩瀚的樂海中掬起閃爍愛國思想的浪花,并根據(jù)我國國情,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接受能力有針對性地選擇音樂作品呢?須注意兩點: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藝術性俱佳;二是教師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內(nèi)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豐富的內(nèi)容及藝術形象。
初中音樂教材第一課《蘇武牧羊》就是一首優(yōu)秀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歌曲。多少年來它一直在人民群眾中傳唱,經(jīng)久不衰。這首歌作于民國初年,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發(fā)生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外交事件,廣大愛國群眾義憤填膺,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蘇武“留胡節(jié)不辱”,“大節(jié)定不虧”的精神形象正是當時群眾愛國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聲間階構成,有濃厚的中國民歌特色,古樸蒼勁,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壯的音樂氣質。節(jié)奏莊重、堅定、平穩(wěn),調式的交替運用使音樂既統(tǒng)一又富于變化。所有這些對培養(yǎng)學生用寬厚舒展的歌聲、悲壯激昂的情緒來表達蘇武的愛國主義的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我國古代哲學家、教育家孔子,他本人既能唱歌,又能鼓瑟,既能彈琴,又能吹笙、擊磬;他還是個很有音樂欣賞能力的人。他對音樂的作用估價極高,他說:“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彼褜τ谝魳返淖饔茫岬搅艘骑L易俗的高度。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說過:“音樂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節(jié)奏與樂調有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他也就因而美化?!?/p>
為此,我們讓學生欣賞音樂必須有選擇,要用好的、健康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用向上的、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來感召學生;使學生在生活體驗、思想感情、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感受的基礎上,產(chǎn)生共鳴、聯(lián)想和想象,從而增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思想只能同思想對話,感情和感情能夠深深打動。家鄉(xiāng)淪陷在敵寇鐵蹄下的人民,怎能不為《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的歌聲所動情;沒有見過茫茫的沙漠和在風沙中行進的情景,就難于體驗出《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所描繪的草原風光;沒有見過白浪滔滔的大海的人,怎能理解德彪西的《?!匪宫F(xiàn)的音樂畫面?當然,悲壯雄偉的作品不會引起輕松愉快的感覺,豪邁的、節(jié)奏鮮明的進行曲決不會使學生產(chǎn)生柔美婉約的感覺。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也還可能從聽覺印象轉化為視覺印象,如聽到各種舞曲時,就自然地聯(lián)想到各種舞蹈場面,聽到雄壯的進行曲時,一列列整齊的隊伍威武抖擻地行進的景象就會出現(xiàn)在學生的腦際。
當欣賞一部音樂作品時,首先聽到的是音樂所表達的某種情緒,或雄壯激越,或熱情歡快,或深沉,或哀傷,或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揭示著人的內(nèi)心世界,撥響人們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強烈共鳴。這些音響吸引著學生,在學生的心底喚起種種聯(lián)想。這便是音樂欣賞的起點。進一步,就是從這些作品中感覺到音響所描繪出的一幅幅畫面。但是,音樂所要表現(xiàn)的主要是在某種環(huán)境中人們的心理體驗和內(nèi)在的情感。這還需要學生細心地反復地去琢磨、體驗。
要提高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能力,還需要學習了解一些音樂方面的常識和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及手段,諸如旋律、節(jié)奏、音色、和聲、曲式、調性、織體、體裁等等。在音樂作品中,技巧和形式是音樂美的極重要的因素,因此,對這些知識的了解,無疑對欣賞音樂作品有著重要的意義。
欣賞音樂作品,要求學生對作品的時代背景、民族特征、風格流派以及作者的經(jīng)歷、思想等有所了解,也就是要把作品、作者和社會生活聯(lián)系起來思考。
欣賞音樂作品,要讓學生熟悉、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培養(yǎng)熱愛祖國民族文化藝術的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
音樂教育的性質不同政治報告、哲學演講,它的教育形式是具體的,直接的,并能達到靈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悅,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愛國主義教育于音樂藝術的美感之中,用音樂的“靈魂”“流動的詩”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yǎng)起最濃厚的愛國主義熱情,使他們無論遇到如何惡劣的環(huán)境,也不動遙。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將祖國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歷史與完美的藝術表現(xiàn)結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賞這首典雅優(yōu)美的樂曲,就像給我們展現(xiàn)一幅山水畫卷,會使我們感受到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上東山、漁舟蕩漾、花影搖曳的迷人景色。同時會給學生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使他們極快進入到“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祖國的壯麗山河,感受到民族音樂的偉大,從而在同學們心靈深處播下愛我中華的種子。
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不僅是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也是音樂藝術本身的需要。在舉國上下面臨新世紀挑戰(zhàn)的時刻,在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充分利用音樂教學的素材,奏響愛國主義主旋律,這是賦予音樂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