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珠
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和少先隊活動作為小學道德教育的主平臺,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這一主要目標,將這兩大平臺進行有效整合,能夠大大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效果。
一、整合教育目標,提升教育效度
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與少先隊活動總體目標是一致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作為一門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具有連貫、有梯度等特點,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少先隊活動因其強調自主性,是隊員根據(jù)自身需要而組織的,時效性很強,但各學段活動目標常常交叉錯位,層次不清,缺乏整體性、層次性。因此,我們在課題研究實踐過程中,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為基準來整合少先隊活動目標,這樣,既保持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的一致性,又提高了它的時效性、針對性。
二、整合教育內容,提高教育深度
基于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目標,我們對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和時下少先隊活動的熱點主題進行有機整合,提升了教育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深度。例如,少先隊“我的活動我做主”的大(中)隊委選舉、少代會、“番禺區(qū)小區(qū)長選拔”等活動,分別與《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我們的班級”“與班級共成長”“我們是班級的主人”“我們是公民”等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讓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又積累經驗,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三、整合教育時間,拓展教育寬度
每周2~3節(jié)課的品德課堂教學,只能解決學生認知方面的問題。要讓學生實踐能力得到培養(yǎng),還需想方設法安排更多的時間實踐,這樣才能保證“知行合一”。少先隊活動既有每周1節(jié)的課時安排,又有延伸課后、校外的靈活性,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把兩者課時、課后活動時間等進行統(tǒng)籌安排,保證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時間,增強了他們的體驗,有效地達成了習慣培養(yǎng)和道德形成的課程目標。
四、整合教育形式,提升教育信度
1. 與紅領巾社團活動整合
少先隊的社團是根據(jù)隊員的興趣跨年級組建的,具有“人員廣”“興趣寬”等特點。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根據(jù)課程內容有效地將社團活動融入其中,效果明顯。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時,可將少先隊的社團活動與“自主選擇課余生活”“學會溝通交流”這兩課學習進行整合,課前把少先隊豐富的社團活動展示給學生看,讓他們對社團有一個初步了解;課堂上,結合學期初的社團“招新活動”,引導學生根據(jù)興趣合理自主選擇課余生活;課后讓學生有一個持續(xù)學習的組織,避免半途而廢。
2. 與主題隊日活動融合
少先隊主題隊日活動是根據(jù)傳統(tǒng)節(jié)日或時下熱點話題,由學生自主組織、以實踐體驗為主的活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與其融合,可以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和拓展。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讓生活多一些綠色”,在“我們所了解的環(huán)境污染”這一課學習前,先組織一次“家鄉(xiāng)環(huán)境污染小調查”的隊活動,讓學生走進超市、社區(qū)、餐廳開展調查,了解身邊環(huán)境污染情況,搜集白色污染、水污染等數(shù)據(jù)。在“變廢為寶有妙招”學習后,組織一次“環(huán)保小能手制作比賽”的隊活動,引導學生將課堂上的奇思妙想變?yōu)樽髌?。在“低碳生活每一天”這一課學習后,設計了一個“環(huán)保章”的爭章活動,將低碳生活的要求納入其中,讓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與努力后,頒發(fā)其雛鷹獎章“環(huán)保章”,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低碳生活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3. 與少先隊活動陣地結合
充分利用紅領巾值日崗、隊員擬事廳、紅領巾廣播站(電視臺)等少先隊活動平臺,將其打造成為學生習慣培養(yǎng)和道德形成的陣地。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在公共場所”,結合紅領巾值日崗的工作要求以及值日生的示范引領作用,我們在實踐中強化學生的角色意識,在體驗中加強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公共場所做到“我們不亂扔”“大家排好隊”“我們小點兒聲”等。
五、整合評價手段,加強教育力度
如何利用評價手段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及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品德學科教師的一個難題。近年來,我們對評價標準、內容、方式等進行了有效的探討,努力構建一個具有“思想評估導向標”作用的評價模式,使品德教育和評價具有連續(xù)性,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少先隊的“雛鷹爭章”活動體現(xiàn)了這種“思想評估導向標”作用?!半r鷹爭章”內容豐富,手段靈活,既具體,又漸進。番禺區(qū)舊水坑小學就將學生品德評價與“雛鷹爭章”活動有效整合,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入手,在定章、爭章、考章、頒章、護章等活動中,引導學生自覺地按標準要求自己、評價自己,確立新目標,實現(xiàn)新進步。這樣,能夠讓評價真正成為學生積極向上的“加油站”。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