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苗族社會文化傳承中的教育學探討

        2020-08-06 10:34:50楊珂吳小花
        教育文化論壇 2020年4期
        關鍵詞:文化傳承

        楊珂 吳小花

        摘 要:在教育人類學視野下,文化傳承與教育學所探討的實為同一話題。以往對苗族社會中傳承問題的研究大多注重其表面特征,而對這種特征的形成過程缺少追索。本文以蓋賴苗寨的傳承現(xiàn)狀和當下的傳承特點及傳承人的親身體驗為案例,追問這種特點的形成根源。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苗族傳承機制是苗族社會各要素的有機聯(lián)接,且在聯(lián)接中呈現(xiàn)出傳承智慧,對當下的學校教育具有深刻啟示。

        關鍵詞:文化傳承;教育人類學;蓋賴苗族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0)04-003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4.006

        Abstract:In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edagogy are actually the same topic. In the past, most researches on the inheritance of Miao society focused on its superficial characteristics, lacking the exploration into the forming process of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ses of current status of inheritance of Gailai Miao Village as well as the current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perience of inheritors,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 of this characteristic. In the investig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iao inheritance mechanism is an organic connection of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Miao society, and the inheritance wisdom is presented in the connection, which has a profound enlightenment to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

        Key words: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Miao ethnic groups in Gailai

        功能學派認為,無文字社會是通過口頭傳承來教育民眾[1],這就說明無文字社會中的口頭傳承與當下教育所實現(xiàn)的功能是相同的,兩者所探討的就是同一話題。有學者將苗族的古歌傳承方式劃分為家族傳承、拜師傳承、社會傳承三種方式[2]。但這種劃分方式無法道盡苗族社會中古歌傳承的復雜形態(tài),例如家族傳承與拜師傳承兩類之間可能有所交叉。就蓋賴的經(jīng)驗來說,可能是家族血緣促成了師徒關系的結成,師徒傳承就是建立在家族的血統(tǒng)機緣上。而社會傳承也與家族緊密相關。苗族人的集會大多以家族為單位,能夠在公眾場合中接受傳承的也多為家族中人,他們比血緣之外的人獲得了更多的傳承機會。此種分類能夠概括苗族社會的傳承外在形態(tài),但卻無法從中獲得更多教育學上的啟示。要想從教育學上來探討,就需要在外在傳承特征上更加精細深入地考察。

        一、文化傳承中的教育視角探討

        談及教育,我們不得不從其最根本的定義開始探討,而這定義的內(nèi)涵可表述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是文化傳承[3]。不可否認,在當下的話語系統(tǒng)中,人類社會的教育定義是處在不斷狹隘化的歷程中,教育從文化傳襲這個本質中不斷縮小,在其廣泛的定義上附加上了很多要素,故此教育定義便具有了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育指為教育的專業(yè)化提供手段。要探討傳承中的教育問題,就必須先從定義上來切入。人們對教育的定義已經(jīng)包含了關于教育內(nèi)容及任務的最核心洞見。如此,便有必要從廣義的教育定義開始?!皬膹V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4]可見,從群體視角來看,教育所傳授的內(nèi)容包括兩點,就是增進外在的生存技能及影響內(nèi)在的精神世界;而從學習者個人來說,教育就是個人獲得知識和見解的過程,個人的觀點或技藝由此得到提高。因此,廣義的教育定義則可以在更廣泛的范疇內(nèi)來探討教育,讓不同群體的教育智慧能進入教育領域的視野,從而為狹義的教育提供借鑒。而在多元文化下探討教育問題,且追溯教育的廣義定義,恰好是教育人類學的研究基礎。

        在人類學的視野中,文化傳承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濡化過程,也就是指一個共同體的社會文化在其成員中的縱向交接過程。按照人類學的多元論觀點,不同群體因為其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群體特征而具有不同的縱向交接方式。因此,深入不同的群體中獲得其文化的傳承特點是教育人類學的研究目標之一。而教育人類學的這種任務預設,就來自文化的傳承是教育的本質這個前提。文化的延續(xù)和存在是通過教育來實現(xiàn)的,如果沒有每一個文化群體長期累積而成的教育機制,該群體的文化很難展示它的活力和歷史長度。如此說來,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機制。文化是通過一個群體所形成的特定教育方式傳達給下一代,而下一代根據(jù)自身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對文化的內(nèi)容進行修改和完善,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這便是某個群體的教育實質。

        從教育人類學的這個預設引申開去,對于一個文化群體而言,教育是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首要基礎[5]。人們只有以本群體中固定的教育方式來進行族內(nèi)的文化續(xù)接,才能在續(xù)接的基礎上進一步創(chuàng)新,從而不會被不斷發(fā)生變遷的社會價值所拋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傳承和廣義上的教育就是同義的,兩者無論是從目的還是手段上幾乎就是一致的。

        基于人類學視野中的教育研究“有助于揭示長期被教育研究界忽視的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互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動、他們各自的態(tài)度、情感和生活體驗及其對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影響”[6],本文旨在人類學觀察和訪談的基礎上,重點關注作為教育者的傳授者和作為被教育者的傳承者的情感與體驗,從中獲得當?shù)厝嗽谖幕瘋鞒兄兴尸F(xiàn)出來的教育特點,繼而深入探究這種特點的形成原因。

        二、蓋賴村及其文化傳承現(xiàn)狀

        在探討一個群體文化傳承中的教育問題之時,必須將這一問題置于其社會文化背景中才得以闡釋[7],因此,這里有必要對本文的探討區(qū)域——蓋賴村的當下狀況進行介紹。蓋賴村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東南部,是該縣久負盛名的苗族村寨。蓋賴村離縣城17公里,從縣城到達村里,必須沿著都柳江沿岸的蜿蜒公路前往??梢哉f,地理位置的僻靜,使得蓋賴人的交際圈子局限于周圍的苗族村寨、水族村寨中,有限的交際圈讓蓋賴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有效的傳播,并使得外界的其他價值觀難以進入村內(nèi),傳統(tǒng)文化傳承得以很好保存。

        蓋賴村苗語稱為“Khat hlas”,也就是富裕的客人之意,蓋賴就是苗語發(fā)音的音譯??梢姡w賴人天生就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這種熱愛對文化的傳承起了決定性作用。

        蓋賴村下轄五個自然寨,分別是黨柳、楊家中寨、楊家下寨、李家寨和地翁。這五個自然寨為血親家族聚居而成,其中楊家中寨和下寨是楊家聚居地,而李家寨則是李家人的居住區(qū)域,地翁為劉家人所居。五寨不同姓氏之間可以互相結親,村內(nèi)的通婚率頗高。由此,五寨之間既有尋求生存時的團結凝聚需求,也在家族間產(chǎn)生文化上的競爭。由此而來的,就是五寨之間在生計生產(chǎn)上互相協(xié)助,亦有文化的禁忌,從而出現(xiàn)自然寨內(nèi)或家族為傳承邊界的重要特征。但五寨之間又長期毗鄰而居,加上姻親之間的復雜關系,因此,出現(xiàn)了突破家族的關系,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同輩朋友”關系?!巴吪笥选笔侵改挲g相仿的、按照當?shù)氐姆诸惔笾聻槠捷叺呐笥殃P系。這些同輩人的交往不局限于家族內(nèi),只要是談得來的同齡人之間都可結成這種關系。同輩朋友可以結成跨越家族的文化傳承團體,是家族間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

        蓋賴村之所以成為三都縣名聲頗顯的村寨,在于寨子內(nèi)保存良好的苗族傳統(tǒng)文化體系。其中,吊腳樓工藝、蠟染技藝、蘆笙文化體系、古歌等口頭知識體系均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和保存。如果以單項的技藝來看,蓋賴也許并不是那一帶苗族寨子中最為突出的,但如此多的傳統(tǒng)文化事項在蓋賴這個特定的空間中都得以保存,其完整的資源優(yōu)勢便體現(xiàn)出來了。按照教育的定義,本文也將蓋賴的文化傳承劃分為技藝傳承和影響其精神、品德的口頭古歌類傳承。

        蓋賴村當下傳承最為完好的要數(shù)吊腳樓技藝。吊腳樓是蓋賴人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苗語稱為“zaid leb”,也就是樓宅的意思。鑒于蓋賴山高坡陡的地理環(huán)境,蓋賴村內(nèi)的宅基都是在陡峭的山體上硬生生開鑿出來的,面積狹小且外臨陡坡。這種宅基決定了蓋賴人想要修建房子只能采取吊腳方式,吊腳方式是能在有限的宅基上建筑出寬闊木樓的唯一選擇,吊腳技藝也成為蓋賴木匠必須掌握的本領。地勢決定了吊腳樓成為不可遺失的技藝,因此,這是蓋賴目前傳承狀態(tài)最好的傳統(tǒng)技藝。根據(jù)寨子年長的木匠統(tǒng)計,寨內(nèi)能獨立主持吊腳樓修建的木匠至少有50人,這個傳承人數(shù)與其他項目比較起來算是頗為龐大了。

        如果說吊腳樓技藝是男性專司,那么蠟染技藝就是依靠女性來傳承的。在蓋賴“白領苗”支系中,蠟染主要有三種用途:一是女性的盛裝,主要是盛裝中的上衣的肩領及衣袖部分和整條下裙;二是作為家居裝飾用,諸如女性常用的布包,家里常用的布帕;三是作為儀式場合用品,蓋賴老人去世之時需要一張繪有特定符號的床單,作為老人的陪葬之物,據(jù)說這是逝者獲得祖先認可的憑證。這些實際的功用,使得蓋賴的蠟染技藝得以繼承延續(xù),而這項技藝的實施者大多都是家中的女性。

        除了技藝之外,蓋賴村的口頭知識體系承擔著蓋賴人日常知識儲備、交際禮儀、道德修養(yǎng)、行為約束等諸多方面的教育。即便是生活技藝的傳承,也是在口頭傳承體系中才能找到其來源??梢哉f,口頭知識體系承載了蓋賴苗族人世代生活的經(jīng)驗智慧,它以神話、神辭、傳說、古歌等名義進行傳承,是他們關乎宇宙來源、祖先根源、生產(chǎn)技巧等知識的傳遞。其中,古歌這種口頭傳承方式最為常用,占據(jù)了口頭知識體系的絕對比例。古歌下又有多種歌類分類,是一個適合于不同年齡階段進行傳唱的龐大體系。

        三、蓋賴文化的傳承特點

        從上文對蓋賴村的介紹可知,蓋賴村目前的傳承項目主要是技藝的傳承和口頭歌類傳承,這兩種傳承具有濃郁的當?shù)靥攸c。

        1.以血緣的遠近為主要傳承依據(jù),并以此為紐帶衍生到姻親之間的傳承

        在這個傳承方式下,蓋賴村形成了以家庭為基礎的家族、親緣相交疊的傳承樣態(tài)。蓋賴作為一個自然行政村,下轄五個自然寨,這五個自然寨就是不同姓氏的家族聚居形成的。正是因為當?shù)厝说膫鞒惺且约彝榛A的,因此,每個自然寨皆有自己更擅長的技藝。蓋賴村楊家上寨和楊家中寨為楊氏一族聚居之地,寨內(nèi)最為擅長的便是吊腳樓手藝,這門手藝在蓋賴主要由楊姓家族的男人們來傳承。現(xiàn)在楊家尚能用木工工具做木工的年長木匠是76歲的楊公,他的手藝自其父親那里傳承而來,到他的孫子已經(jīng)傳了四代。作為楊家木工行當?shù)念I銜者,他親自傳授的徒弟為他的兩個兒子、他的親侄子、一個女婿、兩個孫子。從楊公的傳授情況來看,傳授者和傳承者之間主要為直系血親關系和由直系血親衍生的姻親關系。當然,楊家寨內(nèi)的其他木匠也有一些人偶爾上門求教,這些人是距離較遠的血親。

        從楊公的傳承關系可以看出,蓋賴苗族的傳承是以血緣為基本準則,血緣關系的遠近直接決定了教授內(nèi)容的廣度。苗族人是以父系血緣為聚居條件的,在條件許可下,血緣的遠近決定了地理位置的遠近,而這兩個距離決定了師徒之間的交往密度,密切的交往當然為傳承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樣是吊腳樓工藝的教授與傳承,直系親屬間的傳遞內(nèi)容明顯更為寬廣更成體系,所持續(xù)的時間也更長。而關系較遠的旁系親屬只能在師傅閑暇之時進行零星技巧的傳授。

        2.對口頭傳承體系進行分類,按照不同年齡階段進行不同內(nèi)容的傳承

        除了以親緣和地緣為傳承依據(jù)的血親傳承特性外,蓋賴村中的傳承還呈現(xiàn)出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傳承不同內(nèi)容的傳承機制。從個體的角度來看,苗族人的個人交往方式大致可分為兩種,即婚前的個人交往和婚后的家庭交往。如果說婚后家庭間的交往是以家庭、家族為界限的,那么婚前的個人交往就是以年齡為界限的,而婚前的青少年時期是苗族人學習各種技能的最佳時期。苗族社會青年男女長到四五歲就會逐步擺脫純粹的家庭內(nèi)部交往,逐漸在自己的活動區(qū)域內(nèi)尋找可以一起玩耍的朋友,形成自己的同輩朋友圈,是為“同輩人”。苗族村寨的同輩人是指年齡差距在五歲以內(nèi)的同齡伙伴,這個同輩人之間的交往不僅突破了家族的限制,甚至突破了村寨的限制。苗族的傳承除了家庭、家族的啟蒙外,同輩人之間的互相監(jiān)督與影響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苗族人的家外傳承就從同輩人的結團傳承開始。

        以蓋賴村中唯一的漢族家族石家為例。石家目前的古歌傳承人石老人,姑且稱為石老,從他的學歌經(jīng)歷就可以窺視蓋賴在傳承過程中按照年齡進行不同內(nèi)容傳承的教育智慧。石姓老人是蓋賴村中最有名的歌師之一,他的傳承經(jīng)歷代表了同輩人結團傳承的典型。石姓是蓋賴村中為數(shù)不多的漢族人,在新中國成立前,他家的祖輩要娶親都是遠到臨縣去找漢族人家結親,可見他們與寨內(nèi)苗族人還是有隔閡的。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族平等政策的不斷深入,石姓漢族與寨內(nèi)苗族開始頻繁交往。在這種交往中,作為少數(shù)石姓人,必須要學習苗族人交往規(guī)則才能獲得認同。石姓漢族人不僅學會了說苗語,保證了與苗族人無障礙的交流,同時還迎娶苗族姑娘,與苗族人結成較為穩(wěn)定的姻親關系。然而,蓋賴姻親之間的交往主要以酒席的交往為主,而酒席上的交往便以古歌為基礎。于是,學習苗族古歌就成為當時石姓家族與苗族人進一步交往的重要任務。

        石老出生之時正是石姓漢族與寨內(nèi)苗族人建立密切關系之時,他從孩提時代就開始結交苗族小伙伴,與他們一起玩耍學習。由于家中老人并不擅唱苗族古歌,石老的苗族古歌都是與同輩的苗族小伙伴一起結團學習而來。蓋賴苗歌按照功用和歌唱場合的不同主要分為花歌和酒歌,花歌就是年輕人談戀愛所唱的歌,而酒歌就是某戶人家或者某個家族招待來客之時在酒席上所唱的古歌?;ǜ枰话愣绦《罚话憧梢詥为毟璩??;ǜ桦m然不乏歷代所傳承下來的經(jīng)典唱詞,但大多數(shù)人學成之后便可以根據(jù)當下語境進行創(chuàng)作。蓋賴人學習苗歌一般從學習花歌開始。花歌的內(nèi)容是教授青年男女戀愛時的禮儀的,具有歌唱禁忌,有家中長輩幼小、異性兄妹在場之時不唱。這種歌唱禁忌形成了花歌必須是同性同輩人結團學習的模式。石老就是在同輩人結團學習的模式下順利打破苗漢之間的界限,學會了苗族花歌,與苗族姑娘戀愛結親。

        3.“打平伙”聚餐式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

        蓋賴苗族人將他們在學習技藝、古歌之時的聚餐稱為“打平伙”。“打平伙”是當?shù)貙鄄偷膭e稱,具體形式是大家約定時間和地點,每人從家中拿出自家酒肉,大家聚在一起喝酒交談。蓋賴苗族在世代的傳承經(jīng)驗中,將傳承的現(xiàn)場營造成一個快樂場域,學習者與教授者都是在寓教于樂中完成自己的傳承任務。無論是學習哪一種技藝,蓋賴人都很少舉行嚴格的拜師儀式,所以,傳授者與學習者之間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師徒關系,這為學習過程中的輕松氛圍提供了基礎。

        從上文可知,在蓋賴的口傳古歌學習中,按照學習主體年齡,大致可分為少年同輩人的花歌學習和成家后同輩人的酒歌學習。這兩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雖然內(nèi)容不同,但學習方式一致,就是不約而同地把學歌當成是同輩人之間的聚會,他們的學習是在伴隨著玩笑和打趣中進行的。

        少年同輩人學習花歌之時大多年紀在8至15歲之間,這些青少年去學花歌之時,或從家里帶一個糍粑,或從家里帶碗甜酒,有些人甚至帶幾把黃豆。甜酒和糍粑可煮甜酒粑,黃豆可以炒來當零嘴??梢哉f,花歌的學習夾雜著快樂的食物分享,這對青少年來說是一種稀奇又難得的體驗。而剛剛成家生子的同輩人群中,結婚就意味著具有了在家族所舉辦的酒席中接待客人的資格了,酒席接待能力的強弱主要是以是否會唱酒歌為主要標準。因此,結婚生子的同輩人,在歌師家除了學習酒歌,也學習酒桌上的禮儀,包括酒量的鍛煉和敬酒、擋酒等各種經(jīng)典理由。于是,結婚生子的同輩人要去歌師家學歌之時,大多是從家中帶上米酒或者下酒菜前往,他們的酒歌學習是在聚餐式的歌來歌往中進行的,使得他們在模擬酒桌的情境中能更快地將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去。

        從以上兩組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看出,盡管青少年同輩人和婚后同輩人所學習的內(nèi)容不同,但卻都將學習視為是同齡人之間愉快的聚餐行為,這種做法保證了他們是在快樂中學習的??梢钥闯?,蓋賴苗族人不把學習當作一件殫精竭慮的苦差事,而是當成一次愉快的同齡人之間的聚會。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這種聚餐式的學習并未降低學習效率,相反,他們的學習進度頗快,幾千行的古歌一般人不到一個月就能學會,而記性好的只要歌師敘述一遍就可以記下,這除了苗族古歌中特有的記憶方式外,也得益于學習者是在快樂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為有效學習提供了保證。

        蓋賴村劉姓老人在描述他與自己的同輩人學習花歌時的感受說:“我記得那時候我還在寨子內(nèi)的小學上學,由于不會唱歌經(jīng)常被同校的女同學笑話。我們同輩人約起去學花歌的時候,我現(xiàn)在就只記得能吃到很多平時都舍不得吃的東西,才正式去學幾個晚上就差不多學會了?!倍鴮W習酒歌的時候,石老也表示自己學歌的過程是很快樂的,都是同輩的兄弟及媳婦,大家喝喝酒、聊聊天,歌就在玩笑的話題中學成了。從他們的學習經(jīng)歷可知,大多數(shù)人將學歌當成了農(nóng)閑生活中的一件樂事。

        4.傳承即運用,口頭傳授與實際運用相輔相成

        無論是口頭古歌的傳承還是技藝的傳承,蓋賴苗族人都堅持口頭教授與及時的實踐運用。古歌傳承之所以按照年齡進行不同內(nèi)容的傳承,就在于不同的年齡段所需要唱的歌類不同。青少年正是戀愛時節(jié),需要學會花歌才有與姑娘談戀愛的資本。而學習酒歌更是如此,學習場域就是運用場域的模擬,待歌師的口頭教授完成之時,學習者就已經(jīng)學會了酒歌的真正運用??梢哉f,看起來以口頭傳承為基礎的古歌傳承,其實也是講求實踐運用的,按照年齡進行不同內(nèi)容的傳授更是為古歌的現(xiàn)場運用提供了條件。

        技藝的傳承更是以口傳為第一步驟,以實踐為第一準則。在詢問楊家寨族人吊腳樓技藝傳承人過程中,每當問到他們跟師傅學了多久才學成的時候,他們都一致回答師傅只是稍微說說,其余的都是自己學成的。在后來的多次問詢中才發(fā)現(xiàn),他們所謂的跟師傅學習是指師傅的口傳部分,即師傅通過口授的方式將自己的技巧、心得告知徒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在吊腳樓技藝的傳承過程中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其他都是在實踐中完成技藝傳承的。吊腳樓技藝的傳承步驟,一般第一步是師傅向徒弟講述以下內(nèi)容:工具的種類及用途,修建吊腳樓主持木匠的個人修為,建立吊腳樓過程中的日子擇吉、儀式主持,等等。這個口授的過程大概只需要兩三天的時間,而其他時間都是徒弟自己的實踐操作。

        楊氏家族中第三代木匠楊江(化名)的學習過程,呈現(xiàn)出吊腳樓技藝傳承中的口頭傳授與實踐運用相結合的特質。楊江的祖輩、父輩都是傳承吊腳樓技藝的木匠,正是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喜歡做木工。在尚未拿動工具的放牛娃時代,他放牛閑暇就已經(jīng)開始用山上的樹枝搭建吊腳樓模型。而到了十來歲能使用工具的時候,他父親開始有意傳授他諸如裁切、鑲嵌木板的訣竅,但這些口授都是在正式的實踐現(xiàn)場中進行的,這種點滴式的口頭傳授融入長年累月的實踐中就顯得微乎其微,以至于很多木匠在被訪問之初都否定自己被師傅教導的過程。

        蠟染的傳承更是口傳與實踐同步進行的典范。由于蠟染布在蓋賴村中具有地位超然的用途,大多女性從小就要學習這一技藝。在蓋賴村的三個自然寨中,李家寨李氏家族的女性以善于畫蠟和染布著稱。李氏家族的女性在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跟隨母親、姐姐學習畫蠟,一般到出嫁之時已經(jīng)是做臘料、畫蠟、脫蠟和藍靛染的能手了。李二萵(化名)的蠟染學習經(jīng)歷恰好證明了這一點。她是家中幼女,母親就是李氏家族中的畫蠟能手,她的幾個姐姐均得母親真?zhèn)?,特別是大姐更是一眾姐妹中最為出色的,她就是在大姐的指導下學習蠟染的。李二萵說,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姐姐們一邊畫蠟一邊唱蠟染古歌的場景,古歌中講述了苗族人畫蠟的來源、染布的季節(jié)等。在這些古歌聲中,李二萵關于蠟染的知識積淀已經(jīng)完成。待到拿穩(wěn)蠟刀時,姐姐便從握刀、沾蠟、著力開始傳授,講畢就直接讓她在蠟布上實踐。從握蠟刀那天開始,她的蠟染技巧主要是通過真正的實踐來提高,佐以口頭上的訣竅傳授。

        從楊江和李二萵的學藝經(jīng)歷可看出,即便是動手實踐為基礎的技藝傳承,也是需要口頭傳授作為基礎,技藝的實踐是建立在對該技藝所屬的文化體系的理解基礎上。蓋賴苗族與其他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苗族一樣,傳統(tǒng)技藝的技巧都是以古歌的形式進行程式化傳承,這使得其技藝的基礎理論都是以詩歌體的古歌來記載,其學習的第一步就必須依賴于口頭的傳授方式,待對這種技藝有所理解之后,才進入實踐性的系統(tǒng)學習。同時,即便是口傳古歌的學習,也是在口授的基礎上盡力地創(chuàng)造實踐條件,諸如酒歌學習過程中對于酒桌交往的模擬等。

        四、蓋賴傳承中的教育學啟示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布的教育定義認為,教育是為學習而進行設計的有組織的、持續(xù)的交流。從這個定義中可以提取出四個因素,那就是交流、學習、組織、持續(xù)的時間[8]。按照這四個要素來說,蓋賴苗族的傳統(tǒng)技藝及口頭古歌傳承是完全符合教育定義的。當然,蓋賴苗族的傳承與該定義之間又稍有差異——學習所進行的設計并非當下學校教育中的教學計劃及教師教案,而是以當?shù)氐纳嫹绞?、農(nóng)時應用、習俗習慣為基礎,制訂出適合當?shù)厝藢W習的方式,并且以信仰、禁忌等為外在約束力,同時以世代沿襲的方式固定下來——也根據(jù)不同的時代進行適時調(diào)整,形成符合當?shù)剞r(nóng)時及習俗的傳承“設計”,這些設計可以給當下的教育學以諸多啟示。

        蓋賴人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族傳承為學習提供了便利,因為舉族而居的定居規(guī)則造就的血緣遠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地理距離的遠近,這為學習者的就近學習提供了更為良好的條件,學習者不僅可以在心中有惑之時及時求教;同時因為教授者較為熟悉學習者的個人品性,更利于因材施教。

        蓋賴苗族以禁忌、社會評價等多種方式將苗族口傳體系知識劃分為不同類別,為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提供了適合其年齡階段學習的內(nèi)容,并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同輩人學習的機制。這種機制在不經(jīng)意間提供了由淺入深的學習途徑,同時由于同輩人平時關系親密,在學習過程中為學習者之間的友誼養(yǎng)成提供了條件,他們互相鼓勵卻又互相競爭,更有利于學習。更為重要的是,苗族人有輩分之間的相處禮儀禁忌,同輩人學習使得學習者可以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學習效果更佳。

        蓋賴苗族人“打平伙”式的聚餐方式為學習場景確定了歡樂的情感基調(diào),在他們的心目中,學習并不是一項辛苦任務,而是一件人間樂事。學習花歌的青少年可以在學習中吃上自己平時吃不到的零食,學習酒歌的成人能喝上自己平時舍不得喝的酒。但聚餐式的學習并不僅僅只是建立一種快樂氛圍,同時也是所學習知識實踐場景的模擬,如酒歌學習過程中聚餐場合就是對真正酒席上的場景模擬,為學習者的學習即運用提供了條件??梢姡w賴苗族的傳承習性是在自身的自然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除了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固有形態(tài)外,我們還應該進一步深究這種形態(tài)形成背后的各種關系的聯(lián)接:如若不是苗族本身固有的社會組織方式、樂于歌舞的民族性格、春耕夏種的生計方式,這種傳承形態(tài)也不會由此形成。由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傳承的機制,更要關注其形成過程中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并在不同要素的聯(lián)接中尋找到其所內(nèi)含的教育智慧,以對當下的學校教育有所啟示。

        當然,蓋賴現(xiàn)在的諸多傳承項目也與其他苗寨一樣,遭遇了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除了尚能產(chǎn)生經(jīng)濟效益的諸如吊腳樓手藝外,其他傳承項目大多瀕臨失傳,傳統(tǒng)的傳承機制也停止了運轉。持進化論的學者認為,當社會組織從簡單到復雜時,口頭傳承則從繁復走向簡單[1]。按照這種推理,苗族的社會組織無疑是呈現(xiàn)復雜化趨向的,但在尋找出越發(fā)簡單有效的傳承方式之前,如何讓原有的傳承機制與當下價值融合且繼續(xù)發(fā)揮效用,才是當務之急。參考文獻:

        [1] 羅斯瑪麗·列維·朱姆沃爾特. 口頭傳承研究方法縱談[J]. 民族文學研究, 2000(B12):3-17.

        [2] 羅丹陽.苗族古歌傳承的田野民族志[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

        [3] 南文淵.民族文化與民族教育[J]. 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4(4):92-96.

        [4] 董純才.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1.

        [5] 楊叔子. 民族文化教育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J]. 中國高教研究, 2006(10):5-9.

        [6] 滕星,巴戰(zhàn)龍.從書齋到田野——談教育研究的人類學范式[J].西北師大學報,2005(1):19-22.

        [7] 滕星.書齋與田野——教育人類學研究的方法論、方法與技術[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1):14-21.

        [8] 王衛(wèi)華.教育的定義方式及評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9(3):11-16.

        (責任編輯:楊 波)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
        論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教學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36:45
        淺談中國民間舞蹈的文化傳承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08:12
        試論彝族“跳菜”的文化傳承及其特殊功能
        東方教育(2016年16期)2016-11-25 03:50:41
        高校音樂教學在地方音樂文化傳承中的作用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13:24
        淺談楚文化中漆器圖形紋樣
        人間(2016年24期)2016-11-23 18:39:35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0:26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關于傳統(tǒng)戲劇文化傳承的思考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1:49:03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58:50
        免费高清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1区| 亚洲永久精品日韩成人av| 欧美性白人极品1819hd| 变态 另类 欧美 大码 日韩| 日本视频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 开心久久综合婷婷九月| 亚洲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777| 国产98在线 | 免费| 青青草极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妓女精品免费影院| 久久爱91精品国产一区|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国模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二区 | 中文字幕日本女优在线观看|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精品88久久久久88久久久| 91色婷婷成人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无码超乳爆乳中文字幕|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色妞色综合久久夜夜| 久久国产av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18| 永久黄网站免费视频性色|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亚洲中文| 一个人看的www片免费高清视频|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av天堂线上| 国产成人大片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