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思維深刻影響了教育的方方面面,“互聯網+”模式為教學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信息搜集、信息過濾和信息交流的平臺與技術手段,讓傳統(tǒng)教育煥發(fā)出新的活力。互聯網時代和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對當代教師提出了新要求,中小學教師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堅力量,有必要強化信息意識,提高信息素養(yǎng),以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提高教育成果。在分析教師信息素養(yǎng)驅動力的基礎上,探討了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教育信息化 信息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1-0127-02
著名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認為,大部分管理者們已經通曉計算機,但有信息素養(yǎng)的管理者并不多,僅僅會使用計算機是不夠的,還應具有將計算機應用于實際情況和需要的能力。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和管理者,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0月,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達98.4%,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已開通教師空間1335萬個[1]。以“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手段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之中,這將極大改變課堂教學生態(tài),轉換教師角色定位,優(yōu)化教育資源供給。
一、教師信息素養(yǎng)內涵解讀
信息素養(yǎng)的概念源于19世紀70年代的美國,廣義上是指獲取和使用各種信息源來解決信息需求的能力,還可以理解為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有效獲取信息和評價信息,最終作出決策的一種手段。信息素養(yǎng)是技能,更是一種知識,通過對信息的發(fā)現、過濾、篩選、評估、使用,拉近了我們與未來信息化景觀的距離。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的研究也越來越細化,對教師信息素養(yǎng)作出了定義,是指教師為滿足時代發(fā)展要求所應具備的信息技術意識、信息技術知識、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倫理[2]。信息技術意識是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主觀意愿。信息技術知識是指教師對信息技術理論的系統(tǒng)認知。信息技術能力是指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的實踐水平,將信息技術融合于教學目標,達到提升教育成就的目的。信息倫理是指教師應依法行使信息技術手段,注重網絡安全。
二、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驅動力分析
1.教師信息素養(yǎng)與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指在必要的情況下,貫穿于人的一生對各種信息和技能的獲取、更新和改變。20世紀6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經濟合作發(fā)展組織等大力推廣終身學習理念,使其成了國際共識,中國也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等法律和指導綱要明確建立和完善了終身教育體系。在互聯網時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和工作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要求更多的人接受終身教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課本和教師的知識體系成了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信息源,然而靜態(tài)的知識體系并不適用于信息量爆炸的互聯網時代,這就需要教師不斷進行自我更新和終身學習。學會如何學習,才能終身學習,掌握如何學習的能力是具有信息素養(yǎng)的人的一個關鍵特征。借助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持續(xù)且獨立地對信息進行搜集、篩選和處理,使汲取知識的行為不局限在學校,不拘泥于書本,不受制于時間和地點,使個體成了自信、獨立、可自我調節(jié)的學習者。因此,具備信息素養(yǎng)是終身學習的必備條件,有利于教師的持續(xù)性成長和專業(yè)化發(fā)展。另一方面,模仿別人是兒童的天性,中小學教師作為學生最直接、最關鍵的學習榜樣,可以為學生作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表率,促進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2.教師信息素養(yǎng)與教育生態(tài)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對人力資源提出了新的要求,2020年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勞動人口和比例、接受教育的年限等指標相較于2015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大規(guī)模的教育需求以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承載力為依托,受教育資源供給能力的影響[3]。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手段的發(fā)展為提高教育資源供給能力帶來了巨大可能。網絡、多媒體、云平臺、人工智能、遠程教育等豐富的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使信息獲取無處不在。因特網、局域網的聯通,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定時、定點、定向的局限性。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如PPT演示、動畫呈現、資源平臺、在線教育、云課堂等,將其轉化為課堂上的助教,實現對信息和知識的實時更新和實際演示,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積極性,還可將其轉化為課堂外的資源補充,根據知識結構的弱點或自身發(fā)展興趣,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鉆研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興趣,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
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整合教育資源,盤活教育供給,提升教育生態(tài)承載力,滿足教育需求,正是教師信息素養(yǎng)重要性的體現。中小學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中堅力量,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學生的引導者。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手段的助力使教育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終身化的新場景[4],教師由單一的知識傳輸者轉變?yōu)閷W生的學習引導者,學生由機械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影l(fā)現創(chuàng)造。教師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加強信息素養(yǎng),促進教育變革,提高教育質量,規(guī)避用信息技術手段強化傳統(tǒng)教學的互聯網和教育教學簡單疊加的局面,真正實現“教育+科技”的良性教育生態(tài)。
三、提升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有效策略
1.構建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以評促用
建立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是開展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是提升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數據支撐和可靠保障[5]。教育行政部門應考慮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測評,構建符合當前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和高適用性的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指標體系,將信息技術研修培訓和信息化課程開發(fā)納入評估范疇。信息素養(yǎng)反映的不僅是搜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還包含著全新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無論是能力的培養(yǎng)還是習慣的養(yǎng)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對于信息素養(yǎng)的評價不能單一的以成果為導向,也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要選擇恰當的評價模式,引入第三方評價,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指出,教育行政部門可充分利用各級各類管理與服務平臺,收集教師教學教研的常態(tài)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和精準診斷[6]。通過大數據的評價方法,開展常態(tài)化檢測,構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監(jiān)測評價體系,避免傳統(tǒng)樣本數據收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為教師提供科學全面的評價結果和及時的個性化服務,達到以評促用的效果。
2.培養(yǎng)學校信息素養(yǎng)文化,提高教師自我效能感
中小學教師對數字技術使用的態(tài)度與教師的信心、信念和自我效能感相關,與學校文化顯著相關。學校文化影響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當教師的工作得到了學校的尊重和認可,教師會更加頻繁地使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自身信息素養(yǎng)。這就需要在中小學形成一股鼓勵運用信息技術的教學風氣,提倡信息素養(yǎng)的學校文化。學校需要為教師提供學習信息技術、提高信息素養(yǎng)的機會,特別是在課堂設計和教學研討上提供給教師足夠的資源和反饋,讓教師感知到來自學校的物質支持和精神肯定。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提出的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個人對其組織活動和行動能力的信念是取得成績和實現成功的必要條件。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不僅建立在必要的信息技術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有信心能夠有效使用這些技能。只學習某樣技能是不夠的,教師個人也應該對所學的技能給予足夠的信念支撐。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個體更愿意參與到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的行動中來,并對這類實踐有更高的期望。自我效能感也是終身學習的關鍵因素。信息素養(yǎng)注重過程性和形成性的特點決定了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過程必然是長久而反復的。強烈的自我效能感能提高教師的主動選擇性和工作動力,當遇到困難時,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師會更加容易堅持下去,面對失敗也更有彈性。
3.加強信息素養(yǎng)培訓,推進教師教育資源整合
培訓是增強教師素養(yǎng)最直接的途徑之一[2]。教師自身的知識體系與信息技術使用的內容和方式有關,僅僅為教師提供新的物質支持和精神鼓勵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讓教師了解如何使用信息技術手段,使其與教學目標相結合。這就需要不斷完善信息素養(yǎng)培訓體系,加強培訓力度,整合創(chuàng)新培訓資源。著重從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技術意識兩方面下手,形成教師培訓機構、中小學實踐基地、科研電教部門的協(xié)同聯動,依托區(qū)域實際,整合現有資源。積極引入多媒體、云平臺、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支持的實物情景和實訓操作等培訓資源,在數字化環(huán)境中,與多種模態(tài)的信息進行交互,包括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開展沉浸式培訓,強化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還可通過建設教師網絡學習平臺,開發(fā)教師信息素養(yǎng)互聯網課程,讓教師主動向信息化教育靠近,強化教師信息技術意識。這樣一來,教師根據自身層次水平和任教學科,可開展更有針對性和更具實效性的學習。各部門要保障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訓質量,合理安排培訓內容,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建立教師培訓制度,定期開展教師信息素養(yǎng)大賽,強化教師激勵。同時還要注重教師差異和地區(qū)差異,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盡可能滿足教師的多樣化需求。
4.加強師生溝通,轉變角色定位
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使傳統(tǒng)教學煥發(fā)了新的活力,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擺脫傳統(tǒng)師生教與學的模式,需要加強師生溝通,鼓勵師生合作互動,探究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如將建模應用到教學中,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立體抽象思維,或是運用動畫進行教學演示,可以提高學生的視覺素養(yǎng)。當下中小學學生缺乏信息檢索能力和信息判斷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安排中,可從學生角度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開展小組學習和探究活動,引導學生使用搜索引擎、閱讀文章、評判性思考。教師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指導和講解,影響著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建立對互聯網的認識,注重網絡安全。為了滿足互聯網時代的教育發(fā)展需求,中小學教師需要意識到信息素養(yǎng)的重要性,增強信息素養(yǎng),提高教育成就。
參考文獻:
[1]2019年10月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月報[EB/OL].(2019-11-20)[2020-06-30].www.moe.gov.cn/s78/A16/s5886/s6381/201911/t20191120_409036.html.
[2]黃玉霞.“互聯網+”環(huán)境下中小學教師素養(yǎng)拓展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8(27).
[3]陳麗,林世員,鄭勤華.“互聯網+”時代中國遠程教育的機遇和挑戰(zhàn)[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1).
[4]“教育+科技”培育良性教育生態(tài)[EB/OL].(2019-11-08)[2020-06-30]. edu.people.com.cn/GB/n1/2019/1108/c1053-31445792.html.
[5]吳砥,周馳,陳敏.“互聯網+”時代教師信息素養(yǎng)評價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1).
[6]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EB/OL].(2019-03-21)[2020-06-30].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