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昀
【摘 ?要】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有效的游戲分享是教師進行觀察和指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交流,找尋有價值的交流內容,采用適宜、合理的分享方法,運用有效的回應促進幼兒進行經(jīng)驗分享,從而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進行深度學習。
【關鍵詞】 ?幼兒;游戲分享;深度學習
有效的游戲分享活動是教師觀察幼兒游戲和指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游戲是幼兒最為喜歡的活動,當孩子游戲后,他們需要游戲分享,這是由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特點決定的。幼兒與同伴、教師之間通過討論、交流,會形成更多的有價值的經(jīng)驗。那怎樣才能通過游戲分享來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呢?筆者結合自己日常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游戲分享問題初呈現(xiàn)
案例一:美工區(qū)里,教師和幼兒共同收集了以下材料:玉米棒、木塊、河蚌殼、油泥等。游戲時間,孩子們來到了美工區(qū),銘銘拿出了一根玉米棒看了看,又把它放回了籃子里;程程拿出了一根玉米棒,他用黑色油泥搓出了兩個圓形粘到了玉米棒上。睿睿看見程程在玩玉米棒,他也找來了一根,并把整個玉米棒包裹了起來,用綠色搓成了許多的長條,做成了腿,再在玉米棒的上面粘上了許多尖尖的“刺”,最后做上眼睛,一條“鱷魚”便完成了。
游戲分享時,老師問道:“你們今天玩得開心嗎?”“開心。”幼兒異口同聲地回答。接著,請程程介紹了一下自己的作品:“程程,你來說說是怎么完成作品的?”程程的作品很單一,教師并沒有幫助幼兒梳理出經(jīng)驗;教師也沒有對銘銘的行為進行解讀,很明顯,銘銘是不知道該如何運用玉米棒;再來看看睿睿的作品,睿睿的作品很豐富,很形象,但教師并沒有請其介紹,失去了一次很好的分享機會。從以上種種不難看出,教師的游戲分享在走流程,草草了事。
案例二:建構區(qū)里,幼兒在嘗試用多種積木忙著搭建樓房(壘高、架空、圍合),一一缺少了一塊長的單元積木和斌斌吵了起來,倆人就這樣搶著,但是教師并沒有發(fā)現(xiàn),一直在忙于自己的事。
游戲分享時,因為教師缺少了現(xiàn)場的觀察,所以不知道說些什么,不知道幼兒在游戲中的一些經(jīng)歷,對幼兒的行為產(chǎn)生了一個簡單的、主觀的評價:“你搭了幾層了?”“搭得這么簡單!”“下次能不能難點?”教師否定了幼兒的行為,沒有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游戲分享點。
案例三:娃娃家里,幼兒玩得很開心,小茹說:“家里好多水果,我們賣水果給寶寶買新衣服吧!”小澤笑著說:“好辦法?!毙烧业搅死蠋?,老師:“這個水果賣多少錢呀?”老師“嗯”了一下,小澤耷拉著臉走了。
游戲中,老師并沒有對小澤的問題及時進行回應。游戲分享時,老師也沒有對娃娃家的事進行分享,后期,幼兒也就沒有繼續(xù)完成此前的游戲。也就是說由于老師后期沒有在材料上、環(huán)境上進行相關跟進,也就沒有了后續(xù)的支持。
起初,我們是這樣進行游戲分享,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在區(qū)域里玩得也很開心,可是,他們的游戲水平一直停留在原地,無深度可言。問題出在哪里?這不禁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游戲后,幼兒最想做的是什么?怎樣才能利用游戲分享更好地助推幼兒進行深度學習?
二、游戲分享模式初嘗試
1.分組式分享交流
起初,我們是全班幼兒一起進行游戲分享,這樣的分享方式有很大的弊端,幼兒多,相互干擾,注意力難以集中。后期,我們按區(qū)域將幼兒分為了兩組,分別由兩名教師分開分享(一組在教室,一組在走廊)。通過分組,我們發(fā)現(xiàn),幼兒之間相互干擾少,注意力較為集中,游戲分享容易深入。
例:美工區(qū)里,悅悅拿起了很久都沒人玩的玉米棒,她用白色油泥將整個玉米棒裹了起來,在玉米棒的頂端,再用紅色油泥包裹了一層,最后,用紅色油泥搓成一個小圓,并壓扁,粘到了玉米棒的中間。
游戲分享環(huán)節(jié),教師請大家一起說,(只有半數(shù)幼兒)讓孩子從動(游戲)——靜(交流),孩子們個個都有話說。教師借助于作品,請悅悅說說自己是怎樣完成的。同時,教師還借助于圖片,讓孩子們質疑?還可以怎樣做?你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后期,很多孩子們嘗試用玉米棒跟油泥以及珠子、扭扭棒等材料組合,“鱷魚”“話筒”“小姑娘”……,這些作品在他們手中變得栩栩如生。
2.話語式交流
游戲結束后,幼兒肯定有一肚子的話要說,但他們收拾整理的速度不一,這時,幼兒可以通過自主表征的方式來表現(xiàn)其最想和大家交流和分享的內容,既可以減少等待的時間,又可以讓幼兒們說說游戲中發(fā)生的事情。此時,教師需要做的就是記錄他們交流的內容,并對交流內容進行經(jīng)驗梳理,為幼兒的后期游戲做準備。
三、游戲分享方法大變樣
想要通過游戲分享來引發(fā)幼兒進入深度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會觀察幼兒、解讀幼兒,尋找幼兒在游戲中的真問題和真需要。然后,分析其中蘊含的學習機會,確定其中的價值,讓幼兒在興趣和需要的驅動下開啟深度學習。
以往,我們兩位教師都是隨機觀察幼兒,沒有劃分到具體區(qū)域。后期,我們進行了具體劃分,保證了兩位教師的觀察點、分享點的均衡,且有側重點。這樣既保證了個體自主表達的需要,又兼顧了班級集體幼兒的生活以及游戲的深入。在游戲分享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注意傾聽幼兒的需要,又能注意問題的深入。如:“你有什么想說的?”“你用了什么辦法嘗試?”“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你同意他的觀點嗎?為什么?”……
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游戲分享方式的路上行走,但不管是何種形式,我們一定要學會注重幼兒的感知和體驗,保證游戲分享討論的深入性,促進幼兒經(jīng)驗的內化。只有這樣,才能讓游戲分享發(fā)揮它的最大功效,才能讓幼兒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