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學即將步入通史教材教學的新時代。歷史教材變革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寄托了中學歷史課程和教學變革的愿望。[1]對于踐行教材變革的精神,筆者對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的思考,認為通過案例創(chuàng)設情境,進而設計教學線索,通過問題設置來推進教學環(huán)節(jié)順利展開,是一種切實有效的教學設計思路。通過問題鏈激活情境的線索式教學,既有助于落實學科素養(yǎng),又有助于統(tǒng)編教材歷史教學的成功實踐。
一、設計依據(jù)
本課教學是依據(jù)教材明清歷史事實,創(chuàng)設隆慶朝議的情境,通過設立歷史教學問題來開展和推動課堂教學。一方面,統(tǒng)編教材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正文部分歷史事實陳述較多,學生理解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借助史料、情境來實現(xiàn)。另一方面,歷史事實,是歷史學的基本內容,[2]歷史事實和史料是歷史解釋等學科素養(yǎng)的起點。[3]離開歷史事實,培育學科素養(yǎng)是空談。本課教學設計要解決教材歷史事實的學習掌握和理解問題,也要落實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目標。
二、設計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一)
教學導入:教師提問學生們的明朝印象,和學生互動探討,并提出問題:明朝到底是什么樣的明朝?
情境創(chuàng)設:
材料1:隆慶元年(1567年)九月,俺答“復率眾數(shù)萬分三道入井坪、朔州、老營、偏頭關諸處。邊將不能御,遂長驅攻岢嵐及汾州,破石州,殺知州王亮彩,屠其民,……男女死者數(shù)萬?!悟T至灤河,京師震動,三日乃引去?!?/p>
——《明史》
材料2:隆慶帝召集群臣議以“薊為畿輔重地,今虜勢猖獗,誰能鎖鑰北門?”
——《戚少保年譜耆編》
問題1.明朝新皇帝隆慶帝遇到了什么問題?
問題2.頻頻被北方敵人入侵騷擾,難道就印證了明朝弱的印象嗎?明朝到底是強是弱?
問題3.隆慶帝在此朝議中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意圖:依靠材料解讀、創(chuàng)設的情景,突出北方俺答的威脅嚴重和明朝的強弱歷史問題,激發(fā)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和探究愿望,同時通過教學問題鏈,推進教學環(huán)節(jié)展開。教師的口頭語言需要補充的是,隆慶帝的簡介和明朝強弱的基本概況,意圖是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配合問題和情境創(chuàng)設。
過渡:隆慶帝提出了“鎖鑰北門”,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解決邊疆問題,須探討明朝內政和強弱,須要了解當時的明朝是一個什么樣的明朝?
教學環(huán)節(jié)(二)
材料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等)……事皆朝廷總之……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
——《明會典·皇明祖訓》
問題1:隆慶朝大概處于明朝歷史的什么階段?
問題2:明朝制度出現(xiàn)了什么變化?
問題3:導致丞相制度廢除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4:明朝丞相制度的變遷造成了什么影響?內閣獲得票擬權是否意味著丞相制度的重建?
意圖:歷史問題鏈是緊扣教材中的歷史事實,突破重難點而設置。結合教師的敘述和材料,展示明朝由盛而衰的大歷史。上承教師和學生探究的明朝印象,制造學生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探討明朝丞相制度變遷的歷史?;诿鞒傮w發(fā)展的史實,讓學生知道隆慶朝在明朝大歷史中的大概階段,為分析“隆慶朝議”打好基礎。
過渡:既已認識隆慶朝以前明朝制度的變遷,那么隆慶朝以前的明朝歷代皇帝有無處理邊疆問題或者對外關系的經驗可供借鑒探討呢?
教學環(huán)節(jié)(三)
材料2:明成祖時期明朝疆域(略)、鄭和下西洋圖(1405—1433)(略)
問題1:永樂朝時期,內陸邊疆問題上有何成就?
問題2:永樂朝時期,對外關系上有何成就?
問題3:如何看待教材中鄭和下西洋“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一主要目的?
處理和意圖:通過探究明朝前期處理邊疆的成效及鄭和下西洋,突出明朝國力之強?;诿鞒吔臍v史事實,指向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意識和歷史解釋的能力,從而突出明朝國力之強的印象,進一步構建情境中的明朝是否強弱的認知沖突,也為明朝朱棣大力北伐試圖解決蒙古問題而未果,更為處理長期以來蒙古問題是明朝的主要威脅的“學習聚焦”做好鋪墊。
過渡:永樂朝既然這么“強”,何以在隆慶朝遭遇嚴重的北虜之患?
教學環(huán)節(jié)(四)
材料1:明朝萬歷十年疆域圖(1582)略 ? ?明萬歷十年疆域圖部分(略)
材料3:倭寇襲擾形勢圖(略)
問題1:萬歷朝明朝疆域出現(xiàn)了什么變化?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變化?
問題2:根據(jù)表格,從宣德到隆慶,明朝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該問題主要集中的方位在哪?程度如何?
問題3:根據(jù)圖片,14至16世紀,明朝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該問題主要在哪發(fā)生?程度如何?
問題4:北虜和南倭哪個問題更嚴重?為什么?
意圖:對比永樂帝朝和萬歷朝時代的歷史地圖,了解明朝前后期疆域的變化,知曉明朝國力由盛而衰、北方蒙古邊患日趨嚴重的問題。探究的目的是彰顯明朝中后期南倭北虜之患。至明朝中后期,由于宦官勢力膨脹等綜合作用之下,王朝走向衰弱,以“政治黑暗、宦官專權、國力衰弱、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危機”等關鍵詞構成明朝中后期的印象。筆者截取了萬歷十年疆域圖的北部部分,突出北部邊界的變化,加深學生對于邊疆和京城之間的“咫尺”距離的印象,進而為隆慶帝朝的邊疆危機做好鋪墊,以此突出了隆慶朝二患并存,但北虜之患甚于南倭之患,緊扣“朝議”情境渲染。
過渡:雖則隆慶朝要早于萬歷朝,但隆慶朝的疆域基本和萬歷朝疆域近似。接下來我們再回隆慶朝議“現(xiàn)場”。
教學環(huán)節(jié)(五)
材料1:隆慶帝召集群臣議以“薊為畿輔重地,今虜勢猖獗,誰能鎖鑰北門?”
——《戚少保年譜耆編》
材料2:
材料3: 戚繼光抗倭形勢圖(略)
材料4:血戰(zhàn)殲倭,勛垂閩浙。
——《明神宗實錄》
問題1:“虜勢猖獗”之虜是何虜?
問題2:明朝通過什么方式來防御北方強敵?
問題3:誰來回答“誰能鎖鑰北門”的問題?通過舉薦誰比較合適呢?
問題4:舉薦戚繼光的依據(jù)是什么呢?
問題5:結合教材,可惡的明朝倭寇起因是什么?明朝除了任用名將軍事打擊來犯的倭寇,之后是如何解決倭患的呢?
意圖:教師依據(jù)難易層層遞進的問題鏈,通過敘述和互動,探究當時內閣首輔徐玠和內閣大學士張居正等舉薦能夠擔負拱衛(wèi)京師重責的人會是誰呢?他們舉薦的依據(jù)是什么?通過指認明朝長城示意圖和京師、薊鎮(zhèn)的地理位置,突出選用名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通過追問舉薦戚繼光的依據(jù),來認識戚繼光抗倭的成就及評價,總結探討明朝為解決倭寇的對策。
材料6:血戰(zhàn)殲倭,勛垂閩浙。壯猷御虜,望著幽燕。
——《明神宗實錄》
問題1:結合材料,如何認識戚繼光的功績?
問題2:結合教材,如何認識隆慶和議的作用?
處理和意圖:表格中用紅色字體標注1571年隆慶和議一行?;谠撃甑臍v史事實,結合教師敘述張居正和戚繼光處理北虜?shù)恼?,以及隆慶和議之后蒙古和明王朝的沖突對抗走向緩和的大勢。通過問題和學習任務,探討戚繼光在北方守御邊疆的功績,進而討論隆慶和議的歷史作用。
過渡:蒙古問題在隆慶和議之后緩和,問題鏈照應了教材中“學習聚焦”的問題:蒙古雖是明王朝的主要威脅,但取代明朝的卻是滿洲的清王朝。
教學環(huán)節(jié)(六)
材料1:
問題1:戚繼光在萬歷朝遭遇了什么?
問題2:結合教材,明朝東北疆域出現(xiàn)了變化?
問題3:結合教材,明朝末期明朝內政和邊疆問題出現(xiàn)了什么變化?
意圖:上承教師敘述明朝的主要威脅蒙古問題在隆慶和議之后消減,而滿洲入侵問題突出。利用戚繼光一生的時間軸,教師講述明朝張居正死后,張居正的政治遺產被清算,戚繼光是張居正所保舉而牽連等中樞內斗的簡單歷史,講述“獨木難支”明王朝的衰亡。再講述明朝內憂外患,李自成進攻北京,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清兵入關等歷史事實。通過大事記時間軸、圖片和講述,了解明清易代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
材料3:
根據(jù)歷史時間軸和圖片,創(chuàng)設問題:
問題1:1644年后,中國政局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問題2:當中國仍還在新舊王朝更替的時候,世界歷史發(fā)生了什么?
意圖:上承明朝大歷史的時間軸,展示世界大歷史的重大歷史事件,教師追問學生明清易代和世界大歷史中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資產階級革命對比意味著什么?得出明清易代是舊封建王朝的更替和輪回,而歐洲已然開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的結論。學生通過對比中西歷史,形成強烈的時空觀念,深刻體會中西歷史已經有了“碰撞”:葡萄牙入據(jù)澳門、荷蘭西班牙侵占臺灣島等歷史事實,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綜上,基于教材的特點和課時限制,本堂課使用時間軸、表格、歷史地圖或圖片、材料等統(tǒng)合歷史事實,按照預設的教學設計整合了教材資源,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同時也發(fā)揮了教師敘述歷史的功能,整堂課緊緊圍繞歷史事實的變化展開追問,整合歷史事實的同時,追問歷史事實,兼顧了歷史性、故事性和趣味性。
通過情景創(chuàng)設,讓學生重回歷史現(xiàn)場,通過問題鏈深化落實學科素養(yǎng),是充分繼承了上一輪專題式教材教學的智慧。對歷史教學智慧的傳承,既能激勵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自信,也貫徹了中學歷史教師探究科學有效教學方法的教研初衷。
【注釋】
[1]張鵬:《通史教材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學變革探析》,《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8年第3期,第44頁。
[2]萬斌:《歷史·歷史事實·歷史學》,《浙江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第25頁。
[3]朱繼軍:《歷史事實:歷史解釋的邏輯起點》,《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第3期,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