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濤?郅紅?李俊青
【摘要】為了切實貫徹執(zhí)行教育部黨組印發(f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高校各個課程都在探索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中。大學英語課程作為語言學科,有廣闊的空間和諸多的有利因素,使其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根據(jù)現(xiàn)代大學生的心智特點,要將“課程思政”的內容和目標隱性植入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精心設計課程,巧妙安排課堂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筆者一個真實的教學設計為例進行探究,以期為廣大一線教師的“思政”教學帶來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英語教學;隱性植入;教學案例
【作者簡介】田英濤(1974-),女,漢族,甘肅人,北京化工大學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英語教學法;郅紅(1964-),女,漢族,河南開封人,中國農業(yè)大學國際學院,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英漢對比修辭學、跨文化交際等;李俊青(1966-),女,漢族,內蒙人,北京化工大學外語系,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與英語教學法。
一、概述
過去,大學英語教學多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培養(yǎng)和英語綜合應用語言能力的提升。多年來,幾經改革,廣大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模式和手段方面不斷追求變化與創(chuàng)新,但始終把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放在教學內容的首要地位。隨著“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大學英語教學出現(xiàn)了新趨勢。2016年,作為先鋒,上海市各高校圍繞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出“課程思政”這一概念,為全國“課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一套有價值、可推廣的“上海經驗”,使得“課程思政”改革逐漸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展開并得到廣泛認同。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開始嘗試在傳授語言知識、培養(yǎng)技能的課堂教學中,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地發(fā)揮大學英語課程的育人導向,突出價值引領。2018~2019兩年間,知網上以大學英語和課程思政為主題的論文多達一百余篇。但筆者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者和教師關注更多的是從理論上論證思政課程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用具體的教學案例展示如何在實際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的卻比較少。本文擬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以《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2版)》第一冊Unit5 AR1 Making Headlines為例,對筆者的一次真實授課案例進行展示(重點是思政內容融入部分),以期拋磚引玉,對高校一線教師提供一些參考。
由于大學生的心智模式趨于成熟,強硬的灌輸可能會導致學生的反感與抵觸,因此,為了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有機地融合,把“課程思政”目標隱性植入,課程的設計、課堂教學的安排就至關重要。
二、案例主題
在網絡時代,大學生成為飛速發(fā)展的新媒體主力用戶群,受到網絡強大的信息量的沖擊。較之于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具有交互性和跨時空性強、信息量大、受眾的主動性增強、小眾化傳播等特點。在實際教學中,除了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廣大高校教育者也應該積極挖掘育人要素,探討如何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著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實施綱要》,2017)。本單元的話題是News and Media, 筆者在設計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時,試圖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過程中,通過各種課堂活動,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1. 案例教學目標。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維度、能力維度和素質維度。
(1)知識維度。①通過問題引導和課堂討論,學生能夠對News進行多維度定義,總結出News的傳播途徑,激活并積累相關的英語詞匯與表達。
②經過小組討論,學生能夠總結“the missions of journalists”和“the principles of journalism”,激活并掌握相關的英語詞匯與表達。
③通過分析真實的新聞報道,學生自主找出“fake news”和 “bias in journalism”產生的原因,激活并積累相關的英語詞匯與表達。
(2)能力維度。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意識,鼓勵學生參與不同話題的討論,并能用英語比較準確和流利地表達自己觀點;提高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及快速提取作者觀點的能力、辨認文中“事實”和“觀點”的能力;提升學生欣賞文章寫作風格和語言特色的能力。
(3)素質維度。①鼓勵學生開展課堂辯論,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養(yǎng)成批判性閱讀的習慣?;诒締卧黝},這種能力就是在網絡和新媒體飛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如何撥開迷霧尋找事實,辨別真假新聞的意識和能力。
②通過比較教育法,引導學生客觀看待西方媒體的報道,尤其是在報道中采取的“雙標”,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2. 教學實施過程。(1)warm-up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導入話題,鍛煉學生思辨能力,為課程思政內容的融入做語言表達的儲備和情境鋪墊。這里設計了兩個課堂活動,學生4~5人一組,選定“reporter”(且要求不同的小組任務要更換不同的“reporter”)負責記錄、總結并陳述本組的活動結果。
課堂活動1:問題導入和小組討論。各組就如下三個問題展開3~5分鐘討論。對于每個問題,教師隨機抽取1~2組匯報小組討論結果。教師把“reporter”們的匯報要點(即重點詞匯和表達)列在黑板上,如果有需要,就給予他們語言表達上的幫助。
Question 1: What is News?
Question 2: 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journalism?
Question 3: What news would make headlines on current media?
Question 4: Do you trust the current media? If not, whats wrong with media?
課堂活動2:播放八條簡短新聞聽力材料一遍,要求學生把每條新聞的要點邊聽邊記錄下來,之后以小組為單位,互相對照筆記,補全信息。每一組選一條他們最有把握的新聞讓“reporter”重述出來。接下來,圍繞如下兩個問題展開小組討論,并由“reporter” 匯報討論結果。由這兩個問題的討論結果自然而然的引入到課文學習環(huán)節(jié)。
Topic 1: Which of the above headlines interests you most? Why?
Topic 2: Choose any one of the above headlines and discuss whether it is newsworthy? Why or why not?
(2)課文學習環(huán)節(jié)。這里不再贅述課文結構分析、課文語言點學習、課文寫作風格和特色分析等環(huán)節(jié),只重點展示如何隱性植入思政主題的部分。筆者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用的是“比較教育法”,它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一種效果顯著的教學方法,“將兩種不同現(xiàn)象或事物的屬性、特點進行比較鑒別,引出正確的結論,用以提高思想認識”(鄭永廷等,2003)。在這里,教師主要的角色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語言支架的搭建者、學生見解表達的協(xié)助者;而作為主體的學生,需要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積極調動批判性思維,在知識維度、能力維度和素質維度實現(xiàn)全面提升。
筆者讓學生先就課文這幾句內容展開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解。
But TV news is not necessarily more objective or reliable than a newspaper report, since the images you are looking at on your screen have been chosen by journalists or editors with specific objectives, or at least following set guidelines, and they are shown from a unique viewpoint. By placing the camera somewhere else you would get a different picture. This is why it is usual to talk of the “power of the media” – the power to influence the public, more or less covertly.
此時,教師不做任何主觀引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得出自己的結論并和全班同學分享。之后,教師再從新聞報道如何展現(xiàn)主觀性的角度,從理論上提高學生認識。作為社會符號之一,新聞圖片的拍攝和選用都受到了報道者立場和敘事視角的影響(張盼港,2018)。記者在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會使用一系列鏡頭語言向受眾展示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鄭嘉惠,2017)。無論是拍攝主體的選取還是題目文字的選用,報道者的主觀傾向性都很明顯。
三、結語
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大學英語課程中,首先需要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將某個或者某些德育目標融入教學目標中,然后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做好教學設計,將思政教育具體落實。本教學案例從課程思政理念出發(fā),以一篇課文為載體,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及學生自身的思想特點,旨在提高學生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將語言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yǎng)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一方面,讓學生學會主動獲取知識,積極內化吸收,自發(fā)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另一方面,將本次的思政內容隱性植入,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多種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真正理解本次課程的主旨意義,從而實現(xiàn)課程思政的最終目標。幫助學生跳出學科限制,習得新知識,提高思想認識,收獲新感悟,這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希望本教學案例對今后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有所啟發(fā)。
參考文獻:
[1]陳朝暉.在大學英語文化負載詞教學中貫徹課程思政理念[J].英語教師,2019,19(19):112-114.
[2]和偉.“課程思政”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路徑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9,36(06):96-100.
[3]宋歌.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初探——以“The Doctors Son”一課為例[J].科技風,2019(35):66.
[4]王倩.基于泛在學習環(huán)境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融入路徑探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9,6(84):179-180.
[5]嚴婷.大學英語課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為例[J].黑河學刊,2019(05):105-108.
[6]張盼港,張安琪.探析網絡新聞的主觀性[J].新聞研究導刊,2018, 9(11):32+34.
[7]張藝玲.基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初探——以《新標準大學英語》為例[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9 (03):1-2+10.
[8]鄭嘉惠.探究電視新聞節(jié)目敘事的主觀性[J].新聞研究導刊, 2017,8(21):71-72.
[9]鄭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