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基地作為高中學校教育和文化發(fā)展的載體,是促進普通高中優(yōu)質化、多樣化發(fā)展的重要平臺。學校文化蘊含著學校的教育追求和辦學理想,它不是高中學校要去的地方,而是伴隨著高中課程基地的建設,學校要努力創(chuàng)造的地方。因而,我們還需要從基地特有資源打造學校文化標識、基地特有傳承凝練學校文化內核、基地特有成果優(yōu)化學校文化建設方向三方面,再深入探討基于課程基地的學校文化建設問題。
【關鍵詞】課程基地;學校文化;多樣化
【中圖分類號】G527【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09(2020)42-0030-02
【作者簡介】沈世紅,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南京,210013)研究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本文系江蘇省教學改革前瞻性重大項目“課程基地促進學校文化創(chuàng)新的江蘇實踐”、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高中課程基地促進學校多樣化發(fā)展的研究”(B-b/2018/02/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談到學校文化,我們不難發(fā)現由實體文化、精神文化、觀念文化等構成的學校文化影響著高中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對學校整體的變革起著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但學校文化不是憑空而來的,它需要文化孕育、生發(fā)、成長的土壤,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為學校文化的多樣化發(fā)展提供了載體和平臺。
基于課程基地的學校文化建設由于有了課程基地的豐富資源,在建設方向上呈現出各具特色的良好樣態(tài)。很多文化類課程基地基于學校自身的特有資源,發(fā)展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文化新樣態(tài)。如徐州高級中學的“漢畫石像人文教育課程基地”,南京市雨花臺中學的“雨花石文化課程基地”,江蘇省宜興中學的“紫砂文化藝術校本課程基地”,高郵市第一中學的“‘秦郵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溧陽市埭頭中學的“中國族譜文化課程基地”,徐州市第三十五中學的“鐵道文化課程基地”等。從以上部分高中文化類課程基地的建設主題上不難看出,地域特有的文化資源為學校的課程基地建設提供了文化的“實體”,南京的雨花石、徐州的漢遺跡和鐵道遺存、宜興的紫砂、高郵的郵驛歷史、黃橋的革命烽火等概莫能外。
基于課程基地的學校文化建設,學習場館的建設是文化依存的重要載體。圍繞課程基地的場館資源開展學校文化建設,不是地域特色文化的簡單傳承,而是借助課程基地平臺讓學校不再是“知識的販賣所”而是“文化的傳承地”,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自由成長提供資源支持、課程支撐和文化滋養(yǎng)。也只有這樣,圍繞課程基地特有資源建設的學校文化才具有鮮明的個性,形成各自的學校文化標識,最終實現學校文化建設的多樣化。
在江蘇省高中學校的400多個課程基地中,不少學校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這為課程基地學校凝練自身的文化內核提供了可能。學校文化內核簡單而言就是學校辦學和發(fā)展的方式。
不少高中學校圍繞其特有的辦學傳承來建設課程基地,其依托的不僅僅是文化實體的遺存,還有文化精神的遺存。如常州市第二中學的“府學文化課程基地”、揚州市瓜洲中學的“瓜洲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基地”、沛縣湖西中學“武文化學習與研究課程基地”、江蘇省常熟中學“虞山文化課程基地”、蘇州市第一中學的“吳文化教育實踐課程基地”等。這一類課程基地有著歷史和文化的淵源,有著豐富的文化積淀,課程基地的建設過程同時也是追根溯源、探尋適合現代學校發(fā)展的“文化內核”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的文化傳承只是學校文化建設的基因,它不僅在于學校建筑本身所凝結的文化性,還在于賦予學校建筑以新的文化內涵,學校文化所強調的不是空間的概念,它應該包括學校過去所創(chuàng)造和積累起來的文明,還包括它正在不斷創(chuàng)造和不斷積累著的新的文明。因為課程基地學校的文化傳承各不相同,凝練起的學校文化建設樣態(tài)也就各不相同,這是學校文化建設多樣化的重要保證。
優(yōu)質的課程基地已經實現了基地和學校的雙向融合,基于課程基地的高品質發(fā)展成為學校發(fā)展的主動追求。如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從最初單一學科類的語文課程基地,到“云學習”“生命?生境?生涯”等人文類課程基地,到“新版課標示范性自然科學實驗”等科學和技術類課程基地,到“巔峰體育”生命與健康類基地,到“由原至峰:百年學府的一場現代突起”課程基地高峰建設項目等,形成了7個項目協同發(fā)展的學校課程基地建設群。
類似于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這樣擁有多個課程基地項目的學校還有很多,從本質上講,高中學校所需要的并非“省級課程基地”這樣一個稱號,而是真正為學生成長而設計的環(huán)境、為學生學業(yè)提升而設計的平臺、為學校發(fā)展而設計的文化。隨著課程基地建設的發(fā)展,眾多的省級課程基地建設項目在轉變育人方式、優(yōu)化教學模型、改進學習方式和創(chuàng)新教學制度上逐漸形成典型,探尋著培養(yǎng)有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時代英才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