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烈的縱向競爭、橫向競爭及前后競爭驅使耕地資源占用者追求耕地利用短期效率的最大化。在短期效率這一控制變量的驅動下,耕地資源占用者通過單環(huán)學習不斷扭曲耕地保護制度。面對耕地資源占用者在耕地保護中的策略性行為,中央政府一方面強化、細化基于強制機制的命令控制型耕地保護政策工具,另一方面引入基于市場機制的經濟激勵型耕地保護政策工具,這在約束、引導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來需利用多樣化的耕地保護政策工具組合以應對耕地保護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探索基于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機理的耕地保護柔性助推策略,可以豐富既有耕地保護政策工具,為中央政府平衡耕地利用過程中短期效率與可持續(xù)性之間的矛盾提供新的可行途徑。
[關鍵詞]耕地保護;單環(huán)學習;政策工具;柔性助推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3.2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4917(2020)03-0089-07
一、引言
耕地是中國最為寶貴的自然資源,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也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嚴格保護耕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資源系統(tǒng)是一種儲存變量,耕地資源單位是組織或個人從耕地資源系統(tǒng)占用或使用的量。區(qū)別作為存量的資源和作為流量的資源占用單位的收獲量,就有可能確定資源補充率[1]53。只要耕地資源的平均占用率不超過平均補充率,耕地資源系統(tǒng)就得以長期維持下去,但前提是占用耕地與補充耕地的質量、生態(tài)也要實現(xiàn)平衡。面對耕地提供問題時,耕地資源管理者所考慮的是長期維護資源系統(tǒng)任務的各種分配方式對占用者凈收益以及占用者福利的影響;面對耕地占用問題時,耕地資源單位占用者所關心的是配置固定的或時間獨立的資源單位的各種方法對占用者凈收益的影響[1]77。提供問題是時間依賴的,與耕地資源存量相關;占用問題是時間獨立的,占用問題考慮的是耕地資源流量配置。耕地提供與耕地占用在對耕地資源利用的時間配置上存在沖突。
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管理者是中央政府,中央政府在對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管理過程中更注重資源的長期可持續(xù)性與存量,希望耕地資源單位的占用者(地方政府與農戶)在時間上較均衡地利用耕地資源。中央政府設計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對耕地資源占用者的耕地資源占用量和占用行為進行約束、管理[2],期望在耕地保護制度的約束下,地方政府和農戶能合理占用耕地資源單位,使耕地資源單位流量最大化而又不損害耕地資源系統(tǒng)本身,從而有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tài)安全。那么,耕地資源占用者在耕地資源利用過程中能否按照耕地保護制度的要求合理配置、利用耕地資源呢?如果耕地資源占用者采取策略性行為,應如何改進耕地保護政策工具以約束或引導其行為,從而實現(xiàn)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呢?本文將借鑒行為科學模型揭示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機理,分析耕地資源占用者在耕地利用過程中的策略性行為,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央政府如何改進耕地保護政策工具以約束、引導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最后提出耕地保護柔性助推策略,以期有效引導耕地資源占用者產生有利于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雙環(huán)行為,從而實現(xiàn)耕地數(shù)量、質量、生態(tài)的“三位一體”保護。
二、耕地資源占用者耕地利用行為分析
(一)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機理揭示
本文借鑒組織學習理論中的行為科學模型揭示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機理,見圖1。行為主體在控制變量的控制下,采取相應的行為策略以達到其預期目標,根據(jù)反饋結果對下一步的行為做出決策,當行為設計和行為結果之間有一個匹配,行為主體取得預期的成果時會發(fā)生學習,或者發(fā)現(xiàn)并糾正預期結果與實際結果之間的不匹配時會發(fā)生學習[3]88。當產生匹配,或者改變行為來糾正不匹配時,就發(fā)生了單環(huán)學習;當糾正不匹配時,首先檢查和改變控制變量,然后才是行動的改變,這就發(fā)生了雙環(huán)學習[3]89。當行為主體行動時,他們努力的首選目標是滿足控制變量,即進行單環(huán)學習。盡管單環(huán)學習數(shù)量最大,但它們不一定是最有力的,而雙環(huán)學習是主控程序,控制著長期的效率,因此決定著系統(tǒng)的最終命運。但行為主體自發(fā)進行雙環(huán)學習的可能性很低,發(fā)生雙環(huán)學習必須反思他們的行動,這包括他們的診斷和行動框架,這種診斷需要檢查他們所應用的推理過程的有效性,行為主體進行雙環(huán)學習所應用的推理過程實際上是和這種學習相悖的,這使得他們不能產生雙環(huán)學習,而且極有可能創(chuàng)造抑制雙環(huán)學習的學習系統(tǒng)[3]90。
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的控制變量是私人收益與私人成本,即采取某種行為能給其帶來的經濟價值,在占用耕地資源單位的過程中,耕地資源占用者所關心的是配置固定的或時間獨立的資源單位的各種方法對其凈收益的影響。由于耕地資源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具有公共池塘物品性質,地方政府在配置耕地資源時,對較遠未來的預期收益評價低,而對近期的預期收益評價高,地方政府會給予耕地資源高貼現(xiàn)率,在短期內大量提取耕地資源以獲取較高的經濟收益,地方政府的行為會出現(xiàn)片面性和短視性。為了追求占用耕地帶來的短期高經濟收益,耕地的糧食生產功能、生態(tài)服務功能、景觀文化功能被忽視,這會使得耕地資源的提取超過經濟、生態(tài)上的最優(yōu)資源單位提取量。同樣,由于耕地產權的不清晰,農戶在占用耕地資源單位時,也給予未來收益很高的貼現(xiàn)率,為了追求短期效率而過度集約化利用耕地資源,這對耕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造成負面影響。
(二)耕地資源占用者策略性行為分析
地方政府與農戶為了獲得短期經濟收益,在耕地利用過程中將進行單環(huán)學習,如果其采取的行為策略能實現(xiàn)經濟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那么將不斷重復其行為;如果采取的行為不能實現(xiàn)其預期目標,那么,他們會改變行為以實現(xiàn)初始目標。由于建設用地具有遠高于農地的價值,能給地方政府帶來高額土地財政收入,為了實現(xiàn)短期效率的最大化,地方政府有強烈的將耕地轉變?yōu)榻ㄔO用地的動機[4]。但效率機制與合法性機制在很多情況下是矛盾的,在效率機制下,地方政府需要占用城鎮(zhèn)周邊、交通沿線的優(yōu)質耕地以快速拉動GDP增長;而在合法性機制下,地方政府將難以低價獲得所需的優(yōu)質耕地[5]。在此種情況下,地方政府通過策略性行為與中央政府博弈,地方政府有足夠的能力來扭曲中央各項耕地保護制度[6]。地方政府通過占多補少、占優(yōu)補劣、挪用補償?shù)炔呗孕孕袨橥瓿筛乇Wo任務[7],這種單環(huán)學習將降低耕地質量、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且地方政府的耕地保護行為存在互動效應,各地方政府之間會相互學習在耕地保護上的策略性行為,這在加劇本地區(qū)制度執(zhí)行偏差程度的同時,還會同步加劇相鄰地區(qū)耕地保護制度執(zhí)行偏差程度[8]。另外,由于地方官員是任期制的,地方官員在賣地時間和跨度的選擇上,會形成與任期相一致的周期,為了實現(xiàn)政績最大化,地方官員將學習其他官員在耕地保護制度執(zhí)行上的“成功經驗”,這加劇了耕地流失。在耕地資源利用上,地方政府面臨著與中央政府、其他地區(qū)地方政府及前后屆地方政府的競爭,在激烈的競爭下,地方政府通過不斷進行單環(huán)學習實現(xiàn)短期效率的最大化,通過采取策略性行為不斷突破耕地保護制度。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與農戶三者之間在耕地保護中利益沖突明顯,由于缺乏生態(tài)理性,在與政府圖1行為科學模型的博弈中,農戶通過單環(huán)學習動態(tài)調整其策略以實現(xiàn)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從而導致中央政府耕地保護預期目標難以實現(xiàn)[9]。出于追求榮譽心理,農戶之間在耕地產出上相互競爭,而村莊內的耕地利用行為具有傳染性[10],農戶之間相互學習、攀比,最終村莊中的農戶大都選擇集約化的生產方式,如通過提高復種指數(shù)、增施化肥、使用農藥來提高糧食產量,而這些措施導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水污染、土壤鹽漬化等耕地退化現(xiàn)象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導致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抵抗力和恢復力顯著降低[11]。產權穩(wěn)定性也對農戶耕地利用行為產生影響,當承包權和經營權不穩(wěn)定時,農戶在耕地利用上容易出現(xiàn)短期行為,而農戶分化程度的加深會降低農戶對生態(tài)耕種的采納度[12],進而損害耕地質量與生態(tài)。由于縱向委托代理困境、橫向競爭與前后競爭,農戶在耕地利用中進行單環(huán)學習實現(xiàn)短期效率最大化的目標。
(三)“效率與適應能力”悖論下的耕地保護效果
地方政府既是中央政府管理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代理人,也是耕地資源單位的占用者,具有雙重身份,在對耕地資源單位的占用過程中,地方政府相互競爭以獲取占用耕地資源單位的合法性,實現(xiàn)本區(qū)域經濟收益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只從本區(qū)域利益出發(fā)采取行動,追求流量最大化,而不關心耕地資源系統(tǒng)存量,不利于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或者雖然按照耕地保護制度的要求補充了相應數(shù)量的耕地,但占補耕地質量、生態(tài)難以實現(xiàn)平衡,這不僅會對耕地資源系統(tǒng)自身造成影響,還會對其他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負面影響。作為耕地資源最終使用者的農戶,缺少關于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思維模型,使用集約化農業(yè)技術進行生產。集約化農業(yè)生產方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而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反作用于農業(yè)生產系統(tǒng)[13],由于農戶人數(shù)眾多,耕地資源管理者難以對其耕地利用行為進行有效監(jiān)管,這不利于長期糧食安全與生態(tài)安全。地方政府與農戶在短期經濟效率這一控制變量的控制下,對耕地資源單位的占用威脅耕地質量、生態(tài),且對其他社會生態(tài)系統(tǒng)也產生負面影響。地方政府與農戶在對耕地資源的利用過程中追求短期效率,可能在一段時間內能使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糧食安全能得到保障,但從長期來看,耕地質量退化、耕地生態(tài)被破壞在短期內難以修復,甚至將會對耕地產生永久影響,對長期糧食安全的負面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同時還將對生態(tài)環(huán)境、人類健康等產生深遠影響。
由于耕地資源占用者(地方政府與農戶)在占用耕地資源單位時從短期效率出發(fā),進行單環(huán)學習,以耕地數(shù)量保護替代耕地質量、生態(tài)保護,致使耕地保護制度設計與制度實施間存在明顯的差距14]。研究表明,在耕地數(shù)量占補基本實現(xiàn)平衡的情況下,中國耕地的總體生產能力呈下降趨勢,特別是,由于過度開發(fā)邊際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影響了中國的長期糧食安全[15]。盡管很多學者很早以前就提出了耕地質量、生態(tài)保護績效可能較低的觀點,并利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進行了簡單地分析,但少有研究利用空間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模型等進行實證檢驗。近年來,已有學者利用空間數(shù)據(jù)對耕地保護制度在耕地質量、生態(tài)保護上的績效展開了探索性研究,如Li?et?al.(2016年)以寧波地區(qū)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土壤質量評估和景觀空間格局指標,評估了耕地保護制度對經濟快速發(fā)展地區(qū)的耕地保護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制度實施后耕地數(shù)量得到保護,但耕地質量和生態(tài)保護效果較差[16];Chen?et?al.(2019年)以長三角城市群為例,運用空間數(shù)據(jù),從耕地數(shù)量、質量、生產力、生態(tài)四個方面實證研究了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實施績效,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導致了生態(tài)系統(tǒng)退化、耕地生產力降低、耕地質量下降[17]。在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下,由于耕地資源占用者不斷進行單環(huán)學習,對耕地質量與生態(tài)造成了負面影響,威脅到糧食安全的可持續(xù)性。
三、耕地保護政策工具的演進
(一)強化、細化基于強制機制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
面對耕地資源占用者的策略性行為及其對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負面影響,一些學者認為應該強化基于強制機制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通過集權加強對耕地資源占用者的控制[18],以約束耕地資源占用者的行為,這種觀點在實踐層面也得到了應用。為了切實保護耕地數(shù)量、質量與生態(tài),與耕地保護有關的政策文件數(shù)量不斷增多,政策文件出臺頻率高,政策文件效力級別不斷提升,且相關政策文件在具體管理體制上不斷細化。在法律級別上新增、修訂、修正與耕地保護相關的法律條文,如2018年將國務院發(fā)布的規(guī)范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通知》上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將基本農田保護上升為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在黨內法規(guī)、行政法規(guī)上也不斷強化與耕地保護相關的政策文件,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耕地的通知》中對耕地保護的規(guī)定較為寬泛,而2017年發(fā)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中對耕地保護的規(guī)定則更為明確、具體。同時,中央政府修訂《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強化對省級政府耕地保護的年度自查、期中檢查與期末考核,以加強對地方政府官員的約束。與耕地保護相關的法律、黨內法規(guī)、行政法規(guī)發(fā)布后,國務院各部門發(fā)布部門規(guī)章不斷細化耕地保護制度,如國土資源部(現(xiàn)為自然資源部)先后實行了先補后占、占優(yōu)補優(yōu)、補改結合等一系列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措施,發(fā)布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將永久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并納入數(shù)據(jù)庫嚴格管理,以加強對耕地質量與生態(tài)的保護。面對耕地資源占用者的策略性行為,中央政府不斷強化、細化基于強制機制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以期約束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
(二)引入基于市場機制的經濟激勵型政策工具
隨著耕地后備資源的不斷減少,實現(xiàn)耕地占補平衡、占優(yōu)補優(yōu)的難度日趨加大,耕地保護面臨多重壓力。一些學者認為引入基于市場機制的經濟激勵型政策工具能更好地引導耕地資源占用者改變其行為[19][20][21],如可以實行嚴控與激勵并存的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建立跨區(qū)域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制定異質性農地保護補償政策等途徑提高耕地保護績效,這一觀點在實踐中也得到應用?!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提出,要積極推進中央和地方各級涉農資金整合,綜合考慮耕地保護面積、耕地質量狀況、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產量和糧食商品率,以及耕地保護任務量等因素,統(tǒng)籌安排資金,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加大耕地保護補償力度。中央鼓勵地方統(tǒng)籌安排財政資金,對承擔耕地保護任務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給予獎補。
從各地實踐來看,耕地保護補償激勵主要有普惠式補償、獎金激勵、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農田生態(tài)補償?shù)确绞?。普惠式補償主要針對永久基本農田,在補償對象和補償標準上,各地有所差別,如南京市直接補貼給承包耕地的農戶,補償標準為300元/畝/年;廣東省則直接補貼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補償標準為30元/畝/年。獎金激勵和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實質上是一種耕地保護績效支付機制,具體而言,即依據(jù)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結果,對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地區(qū)給予資金或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如江蘇省、山東省每年確定一定數(shù)量的鄉(xiāng)(鎮(zhèn))作為省級激勵對象給予資金獎勵,江西省每年選取耕地保護成效突出的3個設區(qū)市和10個縣(市、區(qū))分別予以200畝和120畝的用地指標獎勵。農田生態(tài)補償,即將具有生態(tài)價值功能的永久基本農田納入生態(tài)補償范圍,對負責保護利用的基層政府進行補償,如北京市朝陽區(qū)對年度未發(fā)生違規(guī)使用永久基本農田、永久基本農田監(jiān)管工作到位的辦事處(鄉(xiāng)政府)分別給予1500元/畝的生態(tài)補貼和500元/畝的保護管理費[22]。
四、探索耕地保護的柔性助推策略
(一)柔性助推耕地資源占用者產生雙環(huán)行為
中央政府通過強制性措施如命令、控制規(guī)則或者單純的經濟激勵等措施約束、激勵地方政府和農戶的行為,但這些措施沒有改變地方政府與農戶的控制變量,在控制變量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與農戶改變其行為只是換一種方式達到其目的,中央政府的制度目標仍然難以實現(xiàn)。要根本改變地方政府與農戶的耕地占用行為,必須改變地方政府與農戶的控制變量,使其產生雙環(huán)學習,但地方政府與農戶本身是難以產生雙環(huán)學習的,必須有外部力量的介入。因此,中央政府平衡耕地利用過程中短期效率與可持續(xù)性之間的矛盾的關鍵在于采取何種措施使耕地資源占用者與耕地保護制度設計者的控制變量趨同。隨著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學者開始探索耕地保護柔性助推策略。柔性助推策略是自由主義的溫和專制主義,既給行為選擇者一定的自由選擇空間,又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行為選擇者的選擇;既從行為選擇者的理性思維系統(tǒng)出發(fā),又從行為選擇者的非理性思維系統(tǒng)出發(fā)[23],是一種新的政策工具。近年來,研究助推策略對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以及如何利用助推策略改變其控制變量,使行為選擇者產生雙環(huán)行為,成為國外學者新的研究關注點,如威特曼等(Wittman?et?al.)(2017年)的研究表明社區(qū)農場計劃能從根本上遏制建設占用耕地[24];希爾波德等(Hilpold?et?al.)(2018年)研究發(fā)現(xiàn)農田開花競賽作為農業(yè)環(huán)境措施的有效補充,能提高農場對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xù)管理的接受度[25];埃內亞斯等(Eanes?et?al.)(2019年)的研究表明中介機構能說服農民參與農業(yè)景觀保護計劃[26]。因而,可以結合我國國情與實際,在耕地保護中引入柔性助推策略,以改變或利用耕地資源占用者的控制變量,使其產生有利于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雙環(huán)行為。
(二)耕地保護柔性助推措施探索
在改變地方政府行為方面,中央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耕地保護激勵機制,如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雖然城鄉(xiāng)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利用了市場機制,但地方政府的選擇空間較小,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地方政府的控制變量,地方政府還是追求短期經濟效率的最大化,不能徹底改變地方政府的短期行為。另外,學者從耕地保護外部性內部化角度提出要對耕地保護進行區(qū)域補償,但具體補償多少在實際操作上較困難,且科層制色彩也較為強烈。本文提出在主體功能區(qū)績效考核標準下,建立全國性的農地發(fā)展權轉移市場,從而農產品主產區(qū)、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市場進行農地發(fā)展權交易獲得較高經濟收益,也能實現(xiàn)政績的提升,這樣農產品主產區(qū)、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地方政府的控制變量將發(fā)生根本轉變,將不僅會考慮耕地的市場價值,也會考慮耕地的非市場價值,注重對耕地質量與生態(tài)的保護。在農地發(fā)展權轉移市場上交易農地發(fā)展權,既給地方政府選擇空間,又能控制耕地保有量,會改變農產品主產區(qū)、重點生態(tài)功能區(qū)地方政府在耕地保護上的既有行為。
在改變農戶行為方面,學者的主要觀點是通過耕地保護補償以激勵農戶保護耕地。對農戶耕地保護進行經濟補償,還是從農戶的經濟理性出發(fā),這可能會出現(xiàn)農戶一方面領取補貼,一方面還是進行集約化生產的情況。因而,需改變農戶的控制變量,使生態(tài)理性在農戶行為中起作用,使農戶的控制變量變?yōu)榻洕硇院蜕鷳B(tài)理性的結合,從而使農戶的行為策略發(fā)生改變,自覺保護耕地質量與生態(tài)。在耕地利用中助推農戶采用可持續(xù)集約化農業(yè)技術,能實現(xiàn)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組合的最大化。在操作層面,可以通過信息披露機制、貼危險標簽、普及生態(tài)知識、數(shù)字化對比現(xiàn)有生產方式與采用可持續(xù)集約化生產方式的成本收益等柔性助推措施改變農戶的控制變量,進而影響農戶的耕地利用行為,使農戶采用可持續(xù)集約化農業(yè)技術??梢赃x擇重點目標如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進行柔性助推,在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改變行為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時,帶動其他小農戶采用可持續(xù)集約化農業(yè)技術。通過普及可持續(xù)集約化農業(yè)技術,使農戶在利用耕地資源時在短期效率與長期可持續(xù)性上取得平衡。
五、結論與討論
激烈的縱向競爭、橫向競爭及前后競爭驅使耕地資源占用者在耕地資源利用中追求短期效率最大化,致使耕地質量退化、耕地生態(tài)遭受破壞,威脅糧食安全、生態(tài)安全。雖然有耕地保護制度約束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但耕地資源占用者通過單環(huán)學習不斷突破制度,造成耕地保護制度軟約束。面對耕地資源占用者在耕地保護中的策略性行為,中央政府不斷改進耕地保護政策工具,一方面強化、細化基于強制機制的命令控制型耕地保護政策工具,另一方面引入基于市場機制的經濟激勵型政策工具,以期約束和引導耕地資源占用者產生有利于耕地資源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耕地利用行為。中央政府不斷改進耕地保護政策工具,有利于耕地數(shù)量、質量、生態(tài)“三位一體”保護,但未來耕地保護更趨復雜、多樣、動態(tài),運用多種耕地保護政策工具組合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耕地資源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制度目標。而探索基于耕地資源占用者行為機理的耕地保護柔性助推策略,可以豐富既有耕地保護政策工具,為中央政府平衡耕地利用過程中效率與可持續(xù)性之間的矛盾提供新的途徑。通過耕地保護柔性助推策略改變或利用耕地資源占用者控制變量,使耕地資源占用者產生有利于耕地資源系統(tǒng)的雙環(huán)行為。
由于耕地資源占用者不斷通過單環(huán)學習實現(xiàn)其初始目標,因而,耕地保護政策工具或具體的政策手段也需不斷演變,中央政府、省級政府需根據(jù)行為反饋不斷調試政策工具或具體政策手段,才能不斷提升耕地保護績效。因而,未來可以通過實地調研與實地實驗,研究運用哪些具體的柔性助推措施可以改變耕地資源占用者控制變量,使其產生有利于耕地資源系統(tǒng)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雙環(huán)行為。[參考文獻]
[1][美]埃莉諾·奧斯特羅姆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遜達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版。
[2]郭珍:《中國耕地保護制度的演進及其實施績效評價》,《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
[3][英]克里斯·阿吉里斯:《組織學習》,張莉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賀雪峰:《為什么說中國土地制度是全世界最先進的——答黃小虎先生》,《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
[5]郭珍、吳宇哲:《耕地保護制度執(zhí)行過程中的“目標替代”——基于多任務代理模型的研究》,《經濟學家》2016年第6期。
[6]Huang,?Y.,?Zhang,?C.,?Liu,?W.:?“Who?drives?the?formation?and?adoption?of?the?‘increasing?versus?decreasing?balance?policy?—Evidence?from?a?policy?process?analysis”,?Land?Use?Policy,?Vol.80,?No.1,?2019,?pp.175-184.
[7]李國敏、王一鳴、盧珂:《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執(zhí)行偏差及糾偏路徑》,《中國行政管理》2017年第2期。
[8]張紹陽、劉瓊、歐名豪:《財政競爭、引資競爭與土地約束性指標管控政策執(zhí)行偏差》,《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8年第5期。
[9]Xie,?H.,?Wang,?W.,?Zhang,?X.:“Evolutionary?game?and?simulation?of?management?strategies?of?fallow?cultivated?land:?A?case?study?in?Hunan?province,?China”,?Land?Use?Policy,?Vol.71,?No.2,?2018,?pp.86-97.
[10]Li,?S.,?Nadolnyak,?D.,?Hartarsk,?V.:?“Agricultural?land?conversion:?Impacts?of?economic?and?natural?risk?factors?in?a?coastal?area”,?Land?Use?Policy,?Vol.80,?No.1,?2019,?pp.380-390.
[11]孔祥斌、張蚌蚌、溫良友等:《基于要素—過程—功能的耕地質量理論認識及其研究趨勢》,《中國土地科學》2018年第9期。
[12]陳美球、袁東波、鄺佛緣等:《農戶分化、代際差異對生態(tài)耕種采納度的影響》,《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9年第2期。
[13]郭珍:《資源環(huán)境緊約束下的土地利用:競爭與冒險》,《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14]Wu?Y,?Shan?L,?Guo?Z,?et?al.:?“Cultivated?land?protection?policies?in?China?facing?2030:?Dynamic?balance?system?versus?basic?farmland?zoning”,?Habitat?International,?Vol.69.?No.11,?2017,?pp.126-138.
[15]Chien,?S.?S.:?“Local?farmland?loss?and?preservation?in?China—A?perspective?of?quota?territorialization”,?Land?Use?Policy,?Vol?49,?No.8,?2015,?pp.65-74.
[16]Li,?J.,?Zhang,?Z.,?Ma,?L.,?et?al.:?“Assessment?on?the?impact?of?arable?land?protection?policies?in?a?rapidly?developing?reg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Geo-Information,?Vol.69,?No.5,?2016,?pp.1-13.
[17]Chen,?W.,?Ye,?X.,?Li,?J.,?et?al.:?“Analyzing?requisition-compensation?balance?of?farmland?policy?in?China?through?telecoupling:?A?case?study?in?the?middle?reaches?of?Yangtze?River?Urban?Agglomerations”,?Land?Use?Policy,?Vol.83,?No.4,?2009,?pp.134-146.
[18]蔡運龍:《中國農村轉型與耕地保護機制》,《地理科學》2001年第1期。
[19]譚明智:《嚴控與激勵并存:土地增減掛鉤的政策脈絡及地方實施》,《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20]吳宇哲、許智釔:《休養(yǎng)生息制度背景下的耕地保護轉型研究》,《資源科學》2019年第1期。
[21]閔敏、韓露、史瀅宜等:《礦區(qū)城鎮(zhèn)居民的農地保護異質性偏好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西省九江縣沙河街鎮(zhèn)為實證》,《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第4期。
[22]靳相木、杜莖深:《耕地保護補償研究:一個結構性的進展評論》,《中國土地科學》2013年第3期。
[23]庚保君:《完善補償激勵機制??激發(fā)基層耕保活力》,《中國自然資源報》2019年12月3日.
[24][美]理查德·泰勒、卡斯·桑:《助推》,劉寧譯,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5頁。
[25]Wittman,?H.,?Dennis,?J.,?Pritchard,?H.?:“Beyond?the?market??New?agrarianism?and?cooperative?farmland?access?in?North?America”.?Journal?of?Rural?Studies,?Vol.53,?No.5,?2017,?pp.303-316.
[26]Hilpold,?A.,?Erich,?T.,?Ulrike,?T.,?et?al.:?“Flowering?farmland?competitions?in?Europe:?History,?facts?and?potential?interactions?with?Agri-environmental?measures”,?Land?Use?Policy,?Vol.70,?No.1,?2018,?pp.106-116.
[27]Eanes,?F.,?Singh,?A.,?Bull,?B.:?“Crop?advisers?as?conservation?intermediaries:?Perceptions?and?policy?implications?for?relying?on?nontraditional?partners?to?increase?U.S.?farmers?adoption?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practices”,?Land?Use?Policy,?Vol.81,?No.2,?2019,?pp.360-370.
Research?on?the?Evolution?of?Behavior-Oriented?Policy
Tools?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
GUO?Zhen
(School?of?Business,?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411201,?Hunan?China)
Abstract:?Fierce?vertical?competition,?horizontal?competition,?and?front-to-back?competition?drive?cultivated?land?resource?occupiers?to?pursue?the?maximization?of?short-term?efficiency?of?cultivated?land?use.?Driven?by?the?control?variable?of?short-term?efficiency,?cultivated?land?resource?occupiers?continue?to?break?through?the?cultivated?land?protection?system?through?single-loop?learning.?Facing?the?strategic?behavior?of?cultivated?land?resource?occupiers?in?cultivated?land?protection,?the?central?government?on?the?one?hand?strengthens?and?refines?the?command-based?cultivated?land?protection?policy?tools?based?on?coercive?mechanism,?and?on?the?other?hand?introduces?economically?motivated?cultivated?land?protection?policy?tools?based?on?market?mechanisms.?By?improving?policy?tools,?there?are?certain?results?in?restricting?and?guiding?the?behavior?of?cultivated?land?resource?occupiers.?However,?in?the?future,?it?is?necessary?to?use?a?diverse?combination?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policy?tools?to?cope?with?the?complexity,?diversity?and?dynamics?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Exploring?the?nudging?strategies?of?cultivated?land?protection?based?on?the?behavior?mechanism?of?cultivated?land?resource?occupiers?can?enrich?existing?cultivated?land?protection?policy?tools?and?provide?a?new?way?for?the?central?government?to?balance?the?contradiction?between?efficiency?and?sustainability?in?the?process?of?cultivated?land?use.
Key?words:cultivated?land?protection;?single-loop?learning;?policy?tools;?nudging?strategies
(責任編輯劉永?。?/p>
[收稿日期]2020-05-1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行為導向的耕地保護績效與柔性助推策略研究”(項目編號:71904001)。
[作者簡介]郭珍(1987—),女,湖南冷水江人,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