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齊華
摘要:在“課前,學生完成前置性學習;課始,學生小組交流分享;課中,學生全班展示匯報;課尾,教師總結梳理、提煉概括”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嘗試課堂改革:將小組交流的時間充分拉長,給學生提供更清晰的任務支架、更可操作的目標指引,教會學生更有效的合作學習方法,建構更有效的學習共同體制度和文化,加強即時的評價與反饋,從而用高品質的小組交流置換原本漫長的全班匯報環(huán)節(jié)。這樣,通過“社會建構式學習”,讓學生成長為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
關鍵詞:課堂改革教學模式合作學習社會建構式學習
2015年,我在任教的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一(7)班,全面啟動了課堂改革:課前,學生完成前置性學習;課始,學生小組交流分享;課中,學生全班展示匯報;課尾,教師總結梳理、提煉概括。
短短一年的時間,學生的變化和成長,著實讓我驚訝。原來,課堂改革真的可以讓學生煥發(fā)勃勃生機。原來,即便面對一年級的學生,也可以大膽進行課堂改革。
然而,也就在那一年,師父張興華老師認真地向我發(fā)問:既然學生課前已經獨立完成前置性學習任務,初步達成學習目標,課始又在小組內充分展開交流,再次豐富了認識和理解,那么,為什么還要在全班進行展示和匯報呢?并且,為什么這樣的展示和匯報往往要占據(jù)課堂一半以上的時間?難道獨立學習和小組交流,還不夠嗎?
我的回應是:不夠!課前獨立學習,只為讓學生有備而來,學生不同,學情不同,目標達成參差不齊,肯定不夠。課始的小組交流,雖有同伴間的分享,但是如果止步于此,顯然離真正的教學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在此基礎上,借助面向全班的學生展示和匯報,輔以教師恰當?shù)囊龑Ш透M,自然就顯得尤為必要。
彼時,由于自己正沉浸于課堂改革之中,學生扎實的課堂表現(xiàn),自然就成為我回應師父的底氣。盡管這樣的問題,他不止一次提起,但是每一次擺事實、講道理,基本上,我也能應付下來。
然而,質問的次數(shù)多了,再篤定的我,有時也難免心生疑慮:為何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解釋,師父卻仍然執(zhí)著、持續(xù)地追問?會不會質疑的背后的確隱藏著某些我尚未察覺的問題?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機緣巧合,開展課堂改革的第二年,我被借調至南京市玄武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成為一名小學數(shù)學教研員。當我離開自己的課堂,開始以一種全新的身份,以一種更超然的方式,一次次走進別人的課堂時,師父當初的問題竟然一次次神奇地閃回,成了我的問題。
尤其是,當我坐進學生中間,看著學生在小組交流中你一言、我一語,漫不經心地討論時,我時常會想:如果我們的學生在小組交流時,懂得如何清晰地表達、如何專注地傾聽,在遇到困惑時,能夠主動提出問題、尋求幫助,能夠相互幫扶、共同進步,那么,隨后的全班展示匯報,是否真的還有存在的必要?
而看著多數(shù)學生在全班展示匯報中長達半個小時的端坐與傾聽,我時常又會想:對于全班90%左右的學生,這樣的學習方式是否一定是最好的?除了專注地傾聽(盡管真正能夠做到的學生并不多)和偶爾的補充、質疑,臺下這些“沉默的大多數(shù)”是否真的別無選擇了?
就這樣,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地聽,日積月累,無數(shù)次的迷茫和彷徨后,終于有一天,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如果將小組交流的時間拉長,給學生提供更清晰的任務支架、更可操作的目標指引,教會學生更有效的合作學習方法,建構更有效的學習共同體制度和文化,加強更及時的評價與反饋,那么,我們是否可以用高品質的小組交流置換原本漫長的全班匯報環(huán)節(jié)?
如此,師父的質疑也得到了回應,而我在課堂觀察中發(fā)現(xiàn)的種種問題似乎也找到了突破的線索。
當然,念頭歸念頭,要想真正落地,背后的困難仍是千山萬水。
比如,如果沒有了全班匯報環(huán)節(jié),萬一小組交流中出了問題,如何補救?
比如,以前的小組交流通常三五分鐘就完成了,現(xiàn)在,如果時間充分拉長,那么,學生還能實現(xiàn)有效的自我管理嗎?還有話可說嗎?
比如,離開了教師持續(xù)、有效的引導和支持,學生的小組交流真的能夠實現(xiàn)預想的效果嗎?學生僅憑自身的習慣和能力,真的能夠實現(xiàn)自我學習,并且給予同伴必要的幫助嗎?
比如,傳統(tǒng)課堂中,即便教師在場時,仍有學生游離,如今,漫長的小組交流中,教師鞭長莫及、愛莫能助,學生如何能夠不再游離,而“迷戀學習不能自拔”?
比如,如果學生不想說、說不清,怎么辦?如果學生不想聽、不會聽,怎么辦?如果學生不會對話,“雞同鴨講”,又怎么辦?如果學生存在困惑,但卻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向同伴尋求支持,怎么辦?
比如,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或許不算太難,可是,思想和方法、能力和素養(yǎng)、情感和態(tài)度等重要的目標,真的能夠在學生的小組交流中一一實現(xiàn)嗎?如果不能,又該在怎樣的場合下有效達成?
……
這一個個問題,清清楚楚地擺在我們的面前。大家都能預想到,誰也無法回避。
好在,有一句話無數(shù)次地激勵著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才有前行的動力。是的,發(fā)現(xiàn)問題不可怕:只要直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便能一步步前行;只要方向大致正確,便沒有什么問題會無解。
也因此,經過我的名師工作室團隊的一次次溝通、碰撞、研討和辨析,大家基本達成共識:這條路,值得試一試!
畢竟,愿景還是很誘人的:如果上述問題能夠得到解決,那么,在課堂上,更多的學生將有機會在更長的時間里,在學習共同體內,和同伴一起展開更有挑戰(zhàn)性和深度的學習(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建構式學習”);教師將有可能只需要教會學生在小組內展開有效學習(而把剩下的事交給學生自己),從而真正得到解放。
同時,由于學生有更長的時間與同伴相處,所以,他們不僅可以展開合作學習,而且可以開展社會交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
如何在“微型社會”中生活、學習?如何與具有不同經驗世界、家庭背景、知識框架、認知方式、文化理解的同伴交往、合作?
如何在學習交往的過程中,既探索新知,又探索內心,并發(fā)現(xiàn)有意思、有趣味的問題,與同伴共享?如何準確、清晰、克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專注、謙遜、真誠地傾聽同伴的想法——即便有些想法和自己的不一樣甚至截然對立?如何與擁有相似或對立觀點的同伴進行坦誠、積極、深入的對話?
如何把自己個人的成長與團隊共同的發(fā)展建立內在關聯(lián)?如何提升自身的領導力?
如何客觀、真實地認識自我,并對自己抱有信心?如何為同伴的成功和成長喝彩,并以此激發(fā)自己成長的動力?如何在同伴遇到困難時,主動、真誠地給予幫助?
……
這一切的一切,往深處思考,關注的已然不再是一個人的知識學習,而更是一個人的綜合素養(yǎng),是一個人是否可以成長為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
著名教育專家李希貴曾說過:學校是一個讓學生試錯的地方,是一個讓學生在正式步入社會之前,有可能在一個“微型社會”中先嘗試一次的地方。
如此,我們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中的每一次基于學習共同體的學習,都將成為讓學生成長為未來社會的合格公民,并通過自己的力量建設更加美好的公民社會的演練場、實踐園。
如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數(shù)學學習,因為結構的調整和方式的創(chuàng)新,而有了更有價值的旨歸。
只是,有了愿景,路又在何方?
好在,在一次次頭腦風暴、一場場課堂觀察、一趟趟思想實驗、一輪輪觀點交鋒中,藍圖已經基本描繪出來,實踐也在一點一點展開。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在春天種下種子,就會在秋天有所收獲,并且,過了夏天,秋天總會到來。獨家策劃0【主持人語】 數(shù)學基本活動經驗可以分為“實踐的經驗”和“思維的經驗”,日常數(shù)學學習主要應該獲得“思維的經驗”。而數(shù)學思維活動經驗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靶W數(shù)學思維活動經驗形成的案例研究”課題組在概念界定的基礎上,緊扣數(shù)學思維的基本特點和數(shù)學教學的常見誤區(qū),提出數(shù)學教學中應該著重促進學生形成的三類數(shù)學思維活動經驗,并且結合具體案例,提煉了相應的教學策略。本期《獨家策劃》欄目的四篇文章,推介相關的研究成果。
——朱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