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
夏宇是臺灣詩壇的超級女巫,另類得有些神秘。她身兼多職:詩人、詞家、編輯,客串綜藝節(jié)目、翻譯、設(shè)計。她的流行歌詞擁有數(shù)十萬粉絲,透徹犀利,卻難得在舞臺露臉,她的現(xiàn)代詩作極具爭歧,卻長年匿跡于熱烈的研討之外。她行跡飄忽,在自己開發(fā)的天地,我行我素,悠游自得,每隔一段時期總會拋出個怪怪的風(fēng)信球,引發(fā)一陣海嘯。
在有限視野內(nèi),本人閱讀到陳柏伶博士論文,探源 “歧路花園”的秘密路徑,用fusion(混合融匯熔接),連帶fuzzy(含混模糊糊涂)、 fuckable(可褻瀆的)來詮釋夏宇的詩寫邏輯,頗具說服力。正是這種混融邏輯的展開(破音樂性、被翻譯性、擬一次性),消解了詩的邊界,讓這位超主義詩人,用詩反省詩、質(zhì)疑文字獨大的體制,動員與調(diào)配廣義符號群參與(從線條、色塊、圖案、噪音,一直到虛擬混聲、造型設(shè)計、裝置藝術(shù)、行動展演)。挑撥意義的疆界、離間詩意的典型,藉此重審各式詩藝的守成與合成。她奉持Copy創(chuàng)造 Original理念,讓一首詩的完成過程,每一個組成零件,全部違反我們的習(xí)以為常,推翻我們的理所當然。她用極大化的特寫和聚焦,讓所有的局部與環(huán)節(jié),變得既巨大又陌生,怪異又可疑。①
筆者同時還注意到,夏宇在《備忘錄》里,收藏了一把非同尋常的《鋸子》:
我貼身于黑暗中/繼續(xù)對一種鋸齒狀的真理的思考//我從事思考/鋸齒狀的/譬如一個打開的罐頭/我對于罐頭的思考如下:/罐頭的開啟依賴/一種鋸齒狀的真理//我思考,但是我睡著了/睡眠是一種古老的活動/比文明/比詩更老/我端坐苦思良久/決心不去抗拒它//我思考睡眠/當我/像一把鋸子一樣的醒過來//我思考鋸子
反復(fù)四次提到:我貼身于黑暗中,對一種鋸齒狀的真理的思考;我從事思考鋸齒狀的真理;像一把鋸子一樣醒來;我思考鋸子。物理意義上的鋸齒,是開啟罐頭、截取木料、剖析年輪、比試刀刃的利器,精神上的鋸齒,犀利、尖刻、鋒芒畢露,直抵歷史、社會、現(xiàn)實的陰郁處。夏宇用她特有的鋸齒——嘲諷、挖苦、譏刺、吊詭,來回拉鋸著人世間百態(tài)。許多堅硬的事物,經(jīng)不起她的咄咄逼人,尖銳旋進,紛紛解體;筆觸下的存在洞穴,露出了些許光線。夏宇既是詩壇古怪的“拾荒者”,又是狡黠的“施魔者”。她興致勃勃捕捉日常的番茄、啤酒、膠帶、指甲刀,把它們與詩之外的細菌、鴿糞、痔瘡、潰瘍一起排練成踢踏舞;她在戀情、婚姻、厭煩、無聊的困境窒息中,鑿開縫隙,爭取一點新鮮的呼吸。她從泛愛窺伺萎瑣,從趣味嗅出“高雅”,從俗化并入粗鄙,以反向、“非詩”的思維自制得意的容器,盛裝個人的尖刻體認,分餐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生活哲學(xué)與人生況味。
拿艱澀最重的《腹語術(shù)》為例,她提供了一個光怪陸離的人間地獄,所有人與物都發(fā)生巨大變形:被撕開的、像郵票有著毛毛邊鋸齒狀的小孩(《小孩Ⅰ》);帶著不同計數(shù)、凌空懸掛、面容平靜的“溫度計人”(《與動物密談Ⅰ》);無以計數(shù)的座位無以計數(shù)的人坐著在看同一部反面電影(《與動物密談Ⅲ》);集體失蹤的小孩化妝成野狗,張望回不去的家(《小孩Ⅱ》);閹掉豬們、油炸所有睪丸、沾點蔥花吃了的“接生者”(《頹廢末帝國》);用一種完全不懂的伊爾米弟索語,為人性中還未被污染的部分送出深刻表達《(伊爾米弟索語)》;九口人的毛巾,一直掛在同一根木條上等待腐爛變黑(《與動物密談Ⅱ》);天使們擁有全套的潛水裝備,而我們走失唯一的那只羊(《非常緩慢而甜蜜的死》)。現(xiàn)實與超現(xiàn)實顛倒,現(xiàn)代與古典“倒掛”(《詠田園》),“寓言”與“藍調(diào)”合奏,獨角獸與馬戲班巡回。幽靈們的研討會,野獸派的乳房,荒誕意識與怪誕手法, “文不對題”的思路,匪夷所思的幻象、臆想,充滿癲狂。估計沒有多少人能進入這樣怪異的文本,也很難適應(yīng)她的“幽浮文法”“鋸齒思緒”:截斷、離散、隱沒、突兀、插入、閃跳,造成一定程度的接受阻礙。當然,她還不失提供另一種比較晴朗的兩人世界,典型如《十四首十四行》。但該詩也完全棄置傳統(tǒng)的線性寫法,所以才會有陳柏伶的四種解讀方法,再次證明夏宇思維的稀奇古怪。第一種解讀是將零散的碎片追補成三次分手的線索與場景,最后終結(jié)于剩下的“房間”在讀這段“錯誤的翻譯”。第二種解讀是采擷十四首詩中十四個主意象,借助意象串聯(lián)起愛與愛欲的象征花環(huán)。第三種解讀是通過聲音與節(jié)奏(看見的聲音、重復(fù)的聲音、恫嚇的聲音、混亂的聲音,及消音、擴音、韻味、回聲、轉(zhuǎn)韻、疊字等)完成對意味的捕獲。第四種解讀是通過第二首回憶的核、第四首回憶的殼,第十四首偽裝的根的分析去探索主題意識。當然,不止于四種解讀方式,還可以從原型、心理、比較、結(jié)構(gòu)、風(fēng)格、技術(shù)等角度進入。但,文本能夠承受如此繁多的X光照、顯微鏡、解剖刀,至少證明創(chuàng)作者擁有碩大的風(fēng)暴頭腦、詭秘的思路,否則怎么受得了一系列的切片、活檢、開腔與縫合呢?
左半腦的“鋸齒”思維,右半腦的fusion邏輯,造就夏宇在“反詩”與“非詩”的邊緣穿山越嶺,跑完大半程跨界的馬拉松,看起來還一臉輕松,十分自信。“鋸齒”的袪魅與“混融”的返魅,無疑是后現(xiàn)代一個有效的書寫范式。而游戲性是它的最大硬件。
游戲的寬泛定義可來自康德無目的、無功利的審美活動,來自席勒的“寓教于樂”,也來自王國維的廣闊襟懷與視野,“詩人視一切外物,皆游戲之材”②。同時,我們還可以加入赫伊津哈的細密觀察:“在詩性短語的轉(zhuǎn)變、某一主題的發(fā)展、某種情緒的表達里面,總有游戲成分在運作。笑、愚、風(fēng)趣、詼諧、玩、滑稽等術(shù)語,都分擔著屬于游戲的特征?!雹垭m然游戲是藝術(shù)的源頭之一、本質(zhì)之一,或是雛形,但長期以來游戲性總是蒙上一層陰影,經(jīng)常被玩物喪志、感官享樂、奢華無聊捆綁在一起,連帶“坐莊”。其實,應(yīng)該將游戲本身的天性與受眾因過度沉溺而造成不幸的負面區(qū)別開來。
夏宇多年旅居法國,深受法國前衛(wèi)藝術(shù)運動的影響,包括塞尚的“移動視點”、重復(fù)涂抹的上色方式,杜尚的“反藝術(shù)”“純形式”,以及達利(西班牙)的超級變形,馬格利特(比利時)的“波普”,都曾鼓舞她向?qū)嶒灅O地大舉進軍。在先鋒精神刺激下,夏宇撕開道德的厚面具,回歸游戲的本真。她首先拿自己的《腹語術(shù)》開刀,毫不吝嗇地放血,楞是對一行行現(xiàn)成的字、詞剪裁,然后拼貼到另一本照相簿上,取名《摩擦·無以名狀》。COPY、切割、鑲嵌,她用摩擦的方式完成第二本詩集的互文性。她希望受眾讀到原文本的漿糊+毛邊+手汗+褶皺的組合,而不是原作可能產(chǎn)生的新意。這種徹底決絕文本的意圖明顯帶有很大的嬉戲成分,或者說,嬉戲本身也包含一定的互文性。拆卸與拼貼,“不求意義,但求愉悅,不求理解,唯求戲逐。就閱讀心理而言,是一種自得、自信的表現(xiàn),就創(chuàng)作者而言,何嘗不是抒發(fā)后的愉悅、游戲時的滿足”④。
游戲性繼續(xù)擴散到夏宇詩集設(shè)計時的各種把玩,比如制造前后版本的巨大差異,字體多變、字號突兀、間距犬牙、用紙參差,未經(jīng)裁切的書頁、賽璐璐片的印制、油墨的深淺、首字位的出軌,等等,都讓人聯(lián)想玩童時期的不定性、好動癥,忽而搭建皇宮,轉(zhuǎn)眼間一腳踢翻,旋即騎木馬去了。最早是《連連看》初露端倪,應(yīng)是華語世界第一首引逗讀者的互動詩。借用小學(xué)生國語測試題,隨意選取幾組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字詞,鼓勵受眾玩把選擇的過癮。十六個詞組或字,分居不同位置,在此范圍內(nèi),可找出最佳搭配。結(jié)果十分誘人:沒有任何強制、規(guī)約,充滿隨機、任意,即使不動腦筋,完整答題也可收獲六十四種結(jié)果,與其說它嘗試突圍文字的霸權(quán)主義,毋寧說是爭取一次無需簽證的自由出入境。筆者試做一下,小結(jié)出有三種連結(jié)狀態(tài)可供咀嚼:一種是得體的、有張力的連結(jié)組合,如“自由鼓”、“磁鐵方法”;二種是勉為其難的連結(jié)組合,如“鉛字五樓”、“手電筒磁鐵”;三種是完全風(fēng)馬牛不相及、一塌糊涂的連結(jié)組合,如“著無邪的”、“著挖”。在這樣的游戲里,林耀德說它“是一首沒有中心主題的詩,傳統(tǒng)意義的主題消失瓦解了,只剩下是容讀者自行設(shè)定的各種可能和猜臆”⑤。其實,還很難說得上是詩,只能說,一個文本存在各種可能和猜臆,證明它的無限空間和自由度,完全擠兌了原本文字的獨占企圖,那些所謂的“文字霸權(quán)論”,在非詩的前提下,委實被夏宇戲耍了一把。
比《連連看》勝出一籌的是《簡單的意外》,它至少遵循詩的基本守則,在詩的基礎(chǔ)上留出空白,讓讀者在填空中繼續(xù)一番詩的躊躇。書寫者的主體性互文,“變質(zhì)”為與受眾分享,給出諸多可能空間,這是詩歌游戲性的首批告捷。
《腹語術(shù)》的壓軸之作是十四首十四行詩。整體結(jié)構(gòu)布局統(tǒng)一,單篇作品也整飾精到。有趣的是,我們的頑童似嫌過于按部就班,突發(fā)奇想,居然把每一首詩的第一句抽取出來,連綴為全新的第十五首,成為流淌血緣關(guān)系的“連體嬰”,或然?必然?巧合?妙的是,全詩每個句子,仿佛是母體子宮伸出的十四條臍帶,既帶有母親旅途的基因,又隱含著新生兒自身的溫度與心跳:
Ⅰ時間如水銀落地 Ⅱ在另一個可能的過去 Ⅲ她們所全部了然的睡眠和死亡 Ⅳ在命定的時刻出現(xiàn)隙縫 Ⅴ一些一些地遲疑地稀釋著的我 Ⅵ在港口最后一次零星出現(xiàn) Ⅶ在墻上留下一個句子 Ⅷ你幾乎總是我最無辜的噴泉 Ⅸ我確實在培養(yǎng)著新的困境 Ⅹ讓我把你寄在行李保管處 Ⅺ當傾斜的傾斜重復(fù)的重復(fù) Ⅻ所有愛過的人坐在那里大聲合唱而他說6點鐘在酒館旁邊等我 XIV我的死亡們對生存的局部誤譯
不管是無意抽取或刻意安排,該詩大抵可以成立,這正是現(xiàn)代詩巨大彈性與張力的優(yōu)勢體現(xiàn)??闯苫ノ摹?fù)制、鑲嵌、拼貼的混合物未嘗不可,也屬于高級的嬉戲產(chǎn)物。這讓我們想起洛夫曾結(jié)集四十五首出版的“隱題詩”,它是形式美學(xué)范圍內(nèi)新型詩種。標題是一句詩或多句詩,每個字都隱藏在詩內(nèi),形成整體有機結(jié)構(gòu)。如《危崖上蹲有一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鷹》,從標題十七個字延伸為全詩十七行,每行起首字皆按標題字的順序分別嵌入詩中,全然不覺牽強。夏宇的作法恰是洛夫隱題詩的逆行版——倒過來,從十四篇詩中提取第一句組合另一首詩作,在在是異曲同工。異曲同工,既可比較兩者在相反方向的詩寫難度,又可比較雙方游戲心理的權(quán)重。
《被動》則是另一種“聲樂”游戲。通過m zgs——5種聲母發(fā)音——純粹的能指滑動來抵御所指的過分壓制。如何用文字或詩語表現(xiàn)能指發(fā)出的聲音,通常要動員大量的修辭,以突破聽覺與視覺間的鴻溝,通感的做法是架在兩者之間的上乘橋梁。韓愈《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平箜篌引》是這方面的絕唱。與建立在音形義統(tǒng)一基礎(chǔ)上的古代“音樂詩”不同,現(xiàn)代詩為突出能指的聲音作用,往往進行獨立抽取、單列:或者讓聲音走在意義的前面,或者讓意涵自行剝離出聲音的行列。
她說/m//必須很久很久不說話/才發(fā)得出來/這非常低的/m//她說m//然后不動/不想動//那音節(jié)不動一絲漣漪/在養(yǎng)著青苔/綠灰的湖//她說/m//然后她說/n/就是不動//有人喚她/像水滴在蠟上/她在蠟里//被蠟封住的湖/湖底輕輕晃動/而不動//的果凍/她的被動//在音槽里/結(jié)成冰/z///如果有人在她的胸脯或耳后/用力呵暖/她就會解凍/掉落//像一枚松果/我們就聽到/g//先是被吹動的那層汗毛/有點縮緊/然后起來/膨脹/而彎曲/而極想被打開被/穿透/那被動//無限稠密而可以/收縮/用最少的呼吸/她說/s///不轉(zhuǎn)頭/亦不張望//想降低/再繼續(xù)降低
即便有自然形象的生動陪襯(漣漪、養(yǎng)著青苔、綠灰的湖 ),物象的翩翩起舞(水滴在蠟上、冰封、果凍、掉落松果),再配備連貫準確的動作(晃動、吹動、呵暖、縮緊、打開、轉(zhuǎn)頭、張望,)聲音在聲帶上的生理運動軌跡依舊十分動聽。不必去挖掘能指滑動背后可能潛藏的意涵,能指經(jīng)由沿途花團錦簇的迎來送往,本身就是一次難得的賞心悅“耳”。充分提升耳朵“聆聽”的分辨率,乃不失現(xiàn)代詩一個重要職責。表面上看,是唇齒喉與聲帶配合的摩擦振動,實質(zhì)上可歸結(jié)于出自生命的內(nèi)在聲音。原因是詩人通過自己的體驗,調(diào)動周遭的自然意象、貼身物象、本能的生理動作,合成了一次成功的“元音聯(lián)唱”,也完成了一次心得意會的游戲。這也讓我們想起楊黎早年成名之作“撲克”,在無限空曠的撒哈拉沙漠,打出“響當當”的三張紅桃K;稍后,又在《紅燈亮了》,用八次燈熄與燈滅,完成了一次“無聲”聲音對于有聲意義的領(lǐng)先。但是,夏宇在聲音的形象化方面顯然勝出一籌。夏宇對聲音形式的追求還體現(xiàn)在《一個好的開始》,全詩用十一個動詞“燉”豆腐,但也僅僅是強調(diào)燉豆腐,別無他意,如此而已。而《嚇啦啦啦》究竟還帶點意思,在也許永遠不可能遇見的命定中,毋寧做出一種高亢熱烈的“訣別”儀式,七次循環(huán)式的《嚇啦啦啦》,為友情的謝幕不惜大嚷大叫。
夏宇承認過自己很貪玩,每本詩集都各有其玩法,雖然客觀上總是帶給詩壇不小的震蕩,但其實詩人只為自己而寫,她的游戲是為了證明生命與詩的無限可能,而這正是她所說的“用一種填字游戲的方式寫詩但保證觸及高貴嚴肅的旨意”。相信游戲?qū)ο挠畹囊饬x不只是單純引發(fā)快感的游戲,而更傾向一種自我的追尋,一種因為對詩的熱愛,而以詩來證實自我存在的方式。⑥詩與游戲是古代文明世襲下來的一個親密無間的文化團體,極端地說,詩可以寫成游戲謎語,謎語可以變成詩的胚芽。詩和游戲之間的親和不只是外在的,許多互通的成分明顯存在于創(chuàng)造性想象本身的結(jié)構(gòu)中。游戲——謎語——詩,作為某種同源性脈絡(luò),當解析的鑰匙在直通或曲折的鎖孔縈回不已,受到艱澀的阻擋,我們一方面受挫于磨鈍的“鋸齒”,另一方面,也更樂意投靠她的神秘感。
互文性是“鋸齒”思維或fusion 邏輯的得力軟件?;ノ男砸馕吨谋鹃g相互的交織、指涉,使得后文本在影響、克服與超脫中帶有明顯的斷裂和不確定。始作俑者巴赫金曾把它看作眾多聲音滲透與對話的結(jié)果,因而產(chǎn)生小說的“復(fù)調(diào)”與“狂歡”。布魯姆在《影響的焦慮》中探討詩人六個心理階段,受制于曲解和誤讀——完成和對立——突破和撕裂——魔鬼附身——自我凈化——死者回歸,也充滿后代與先驅(qū)的繼承與超越關(guān)系。熱奈特于1982年發(fā)表《隱跡稿本》,總結(jié)互文性五個類型:①互文性(含引語、典故及抄襲)。②準文本性(含序、跋、插圖、護封上文字)。③元文本性(指與“評論”的關(guān)系)。 ④超文本性(指現(xiàn)文本與前文本“嫁接”關(guān)系。⑤統(tǒng)文性(指與讀者關(guān)系)。如果就此考察夏宇,我們會看到一個后現(xiàn)代的互文大師,如何通過引語、復(fù)制、移植、灌水、轉(zhuǎn)嫁、誤讀等一個個“假面”道具,成功舉辦一場場詩與非詩的舞會。就整體而言,《摩擦·無以名狀》是《腹語術(shù)》全方位的COPY、仿制。就單篇而言,比較相似度較高的文本,絕對不少于四十篇。
夏宇接受萬胥亭訪問時表示:“這是一個大量引號的時代,我們隨時可能被裝在引號里,頭上腳下各一個上引號和下引號,不著天,不著地,飄著、蕩著,被命定,被解釋,被象征,被指涉、介中,被后設(shè),亂箭穿心,聲嘶力竭。”⑦夏宇順其道推其行,在數(shù)量與質(zhì)量上蔚成風(fēng)潮,文獻、史料、典故、寓言、神話,甚至公告、文書、招貼,都留下深淺不一的足跡。“直接引用”是互文性最明顯的表征。在《姜嫄》詩作中,她伸手拿來詩經(jīng)《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 ”五行詩句,作為不同尋常的起興;在《印刷術(shù)》里,她直接引用史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三行詩句;《開罐器》同樣征用美國現(xiàn)代舞蹈大師鄧肯的原話,直指情愛關(guān)系;《我所親愛的》,全面移栽《舊約·雅歌》第三章,不忌過度復(fù)制他人的風(fēng)險而樂此不疲;《聽寫》則復(fù)制了《楞嚴經(jīng)》的典故。如果說直接引用,是文本的臨時補給站,起到輔助、強化、論證的功用。超文本的引用,則具有派生與轉(zhuǎn)換的“生育能力”,它通常用戲擬手段——沒有直接拿來底文而是仿作——對典律與教科書范文進行反諷式模擬,經(jīng)由扭曲、誤讀的途徑,升級了新文本的意義。如《也是情婦》是對鄭愁予名篇《情婦》的“翻轉(zhuǎn)”,對男性權(quán)力中心話語的一次“修正比”。《南瓜載我來的》,領(lǐng)取灰姑娘、睡美人的材質(zhì),通過否定美好愿景,來否定傳統(tǒng)的王子公主、才子佳人、英雄美人的圓滿結(jié)局的書寫模式?!渡闲啊饭室庥梦牟粚︻}的寫法,讓古老的??菔癄€的愛情詩言志,變成當下一場曠日持久、莫可名狀的戰(zhàn)爭。還有《安那其(男性的苦戀)》,以詠嘆調(diào)性,融化臺語老歌《港都夜雨》,表達對失意男性的同情。而處于偏僻位置的準文本,是充分利用“戶外工具”——插圖、封面、封底、勒口以及序跋的額外加工發(fā)揮余熱。如《Salsa》隔頁紙的彩插;《備忘錄》的四格漫畫和無題詩;《逆毛撫摸》的自序;《腹語術(shù)》的跋,總是通過多渠道的補充、交代、說明,提升原文本的價值。
《粉紅色噪音》則另辟蹊徑,在翻譯界面上玩起全新的互文游戲,與往常不同,是三明治”式的互文。第一回合是取材于英文為主的一封封垃圾郵件,和網(wǎng)格上撿來的句子,將兩者混搭成“原作”;第二回合是將原文本丟給翻譯軟件,進行平行性直譯;第三回合是根據(jù)譯文的語境或調(diào)整或修改,設(shè)法分行斷句仿制成詩的形式。因機器直譯,導(dǎo)致不少生疏、僵硬、差錯。有趣的是,這些“歪打正著”的誤謬,眾聲喧嘩的排列,反倒有可能孕育“嫁接的奇葩”。至少在夏宇的心目與理念中,這樣的噪音,不必進行什么主題集結(jié),只消受個人喜歡的句子,收割異質(zhì)化的成果便算做大功告成。在前衛(wèi)批評家眼里,譯文更像是原文的一面哈哈鏡,其背后,隱藏著超越現(xiàn)存意指,發(fā)掘新表意的可能。同時留下一個悖論:它是一本“透明”的書,但卻晦澀得令人沮喪。它的晦澀正來自它的透明,直白的翻譯產(chǎn)生相反的結(jié)果。它最終表明,所有的翻譯都是誤譯,所有的翻譯也都是原創(chuàng)。⑧平心而論,有的互文性譯文十分可人,與人工沒有什么區(qū)別,如:This is a document(這是一個愚笨的文件),It is meaningless drivel(它是無意義的蠢話)。有的則充滿機械生手,難獲認同:I' ll take a trip to the drugstore and slowly browse through the aisles for oodles,(我將采取行程對藥房和慢慢地將瀏覽通過走道為好吃的東西);Like facial masks and hair repair stuff(像面部屏蔽和頭發(fā)維修服務(wù)東西)。女詩人全然不顧軟件帶來的硬傷,興味盎然地結(jié)集推出,想必是秉持隨機感興的二度創(chuàng)造:詩意未必大量保存,但只要作者與讀者共享其中——煩惱與愉悅的過程,本身也就是一種幸福的完成。
有別于機器同步,翻譯改寫是夏宇另一種互文利器。對法國詩人、女學(xué)者Judith Gautier在《白玉詩書》翻譯的六首中國古詩,她如法炮制進行大幅度的“翻砂改造”,彰顯出彌合差異的努力與更新。沒錯,“她故意戴著模仿的面具,執(zhí)意要謀殺詩和翻譯,但是我卻為她的不以為意感到非常得意,我以為那無疑是一種展示,而且是一種矛盾的展示:因為實際上夏宇是用模仿背叛了模仿、以面具背叛了面具,她用極端陰暗而危險的手段鋒芒畢露地重新發(fā)明了詩和翻譯?!雹?/p>
以上種種,尚屬小打小鬧,《失蹤的象》與《降靈會Ⅲ》才是互文中的最大客戶。前者取材于王弼《周易·明象》的底本,對準靶心“象”字,用其他十六種動物、植物與物品的造型“象”進行逐一置換,造成文字與影像合謀、古象與今象“交接”。置換的結(jié)果,偉大的經(jīng)典名篇“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變成了“言者所以明貓,得龜而忘言,蛇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恐龍”,夏宇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文字意義上“意、象、言”三者關(guān)系,闖出一條讓人目瞪口呆的跨界路線。
《降靈會Ⅲ》比跨界還跨界,其機心,對準整個漢語語系。
降靈會是幽靈們泡茶聊天的會所,前Ⅰ、Ⅱ首皆統(tǒng)一采用吾國母語,討論厭煩話題,到了第Ⅲ首,忽而采用一種全新的自我杜撰的語符,除幽靈們,八十七個“漢字”,絕對沒有人能讀懂聽懂。雖然它留存不少漢語形態(tài)的偏旁部首基因,但與萬年積淀的音義無關(guān),無異于“星外密碼”。顯然,夏宇的野心是企圖用符號的巨大變形(同時隱含變意),來體現(xiàn)母語運作仍擁有無限自由。這樣的異想天開在實踐上自然無法通過,但充滿創(chuàng)意的詩想是值得肯定的。比起前頭“失蹤的大象”,它的互文性削弱了許多,僅僅依靠微弱的“象形”互相致意而已。這也讓我們想起十年之后徐冰的《天書》(1991),他以漢字為型,拉丁文為體,自創(chuàng)四千多個“偽漢字”(是夏宇的五十倍),還采用宋版活字印刷制作幾十米長卷。同樣包括作者在內(nèi)無人能讀出任何內(nèi)容來。同類型的互文合力,共同表達了對現(xiàn)存文字的遺憾和挑戰(zhàn)——改變“一統(tǒng)天下”的格局,力爭最大化的自由書寫空間。
“劃掉詩”則是夏宇與新生代“廝混”后又一互文成果。她在“現(xiàn)在詩”第九期征稿啟事”中,鼓吹“披著羊皮的”:對于眾人文本,可采取“非版權(quán)法”的暴力刑罰——刪除、刪除、再刪除,即隨便對著一份紙媒:報紙、雜志、廣告、指南、說明書、節(jié)目單、處方、簡歷……隨便撿一頁閱讀,精心劃掉你不要的句子?!白詈罅粝挛鍌€或六個句子,甚至二個三個,它們彼此心領(lǐng)神會,自行運轉(zhuǎn),變成一首詩?!雹夤P者在現(xiàn)代詩寫作教學(xué)課堂,曾將這一互文性的減法引入,深受學(xué)生歡迎。普遍認為,超級瘦身,可以學(xué)會如何在泛詩化語料堆中直取詩之核心;快速剪裁萃取,可以練習(xí)如何在非詩中收割隱匿詩意。相信互文性的“大棚”和互文性肥沃的土壤,還會不斷地培育出新品種。
如果再把鋸子的理念用到詩的修辭,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幽浮文法”、“逆毛撫摸”、“竊竊腹語”、“溜冰鞋”單刀,都可歸入雪亮的牙齒。在游戲的迷宮前,夏宇既集結(jié)大量的傳統(tǒng)修辭:雙關(guān)、諧音、黏連、通感、示現(xiàn)……,又加固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隱喻、博議、后設(shè)、誤推、拼貼、鑲嵌……,連同未及冠名的,形成語法怪異、目迷五色、佻達戲謔、文意曖昧的演出。除了前面有所涉獵外,下面再臚列數(shù)例,藉此窺視她一星半點的花樣。
偏離常規(guī)語法與構(gòu)詞法。
就是
只是
這樣,很
短
仿佛
愛情
——《愛情》
“杜撰”式畸聯(lián)。
患失憶癥的人坐在海邊聽到了
而喚起的第一個記憶是一些防癆郵票
——《百葉窗》
叫人頓生疑竇的是,固然失憶癥與肺癆是屬跨科的兩種病,在病的基礎(chǔ)上可建立牢靠的聯(lián)想,問題是病與郵票,全世界有沒有一種基于防治癆病而發(fā)行的郵票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要歸咎于無中生有的杜撰,想當然的發(fā)揮?幸虧有前病“失憶癥”的“接頭”,使得后句在錯愕中不致完全轟然倒塌。突發(fā)奇想的詞句在夏宇筆下,真是如泉奔涌,陡峭、突兀、劈立,給長期平庸爬行的修辭抽上一陣鋸齒形鞭子。類似的還有 “在段落這個令人愉快的禮拜式”(《我不知道它的發(fā)生我來是這么舒適》)?!皟糁厥枪趋溃厥菓颉保ā吨烙洝罚?,“永恒的噴泉狂想如蛆”(《她們所全部了然的睡眠與死亡》),等等。
她決然鋸斷長鏈條句式,故意將四組虛詞(范圍副詞“就是”“只是”,指示代詞“這樣”,程度副詞“很”)以碎片方式作為“墊片”塞入詩中。表面上付出累贅的代價,暗里卻收獲整體語調(diào)短促、氣促、急促的意味,吻合愛情結(jié)束后的空洞空蕩感。試想前代詩人如洛夫輩,是絕不會出現(xiàn)這種離散句式的,無論如何會視那三行累贅如眼中砂子,立馬清退。可是女詩人不但挽留,且變化花招:“如是/玻璃/玻璃地/遇到/在蒼白的青春反光中/性命本體與生活”(《插圖》),名詞玻璃在這里轉(zhuǎn)品為形容詞化,使得主格在遇到動詞前有一個短暫的華彩。
突兀性暗喻或遠取譬
舌尖上
一只蟹
——《閱讀》
遠取譬是在遙遙相隔的事物間尋找同一性,在出乎意料中獲取驚愕的效果,其殺傷力造成的震撼可以萬噸級計。突如其來,將甲殼類動物——八肢二鰲植入柔嫩的舌尖,造成視覺上強烈的反差。在標題籠罩下,牽引出味蕾與蟹肉構(gòu)成的豐沛的閱讀滋味,一種異常突兀的陌生化張力油然而生??深惐龋骸拔覍戇^很多次鋼琴/也從來沒有像過一頭象”(《夢見波依斯》)。
時空的靈敏轉(zhuǎn)化
晚一點是薄荷
再晚一點是黃昏
——《銅》
詩歌是各種事物“交換”頻次最高的文體,有如城市社區(qū)間穿街走巷的運載工具,而時空轉(zhuǎn)化是其間特別繁忙的小中巴?!巴硪稽c”作為時間的彈性刻度,對應(yīng)于它的事物,一般有兩種選擇。1,時間的截止或延宕,總之在時間的維度上做足文章。2,不在時間上打主意,而是向空間方面轉(zhuǎn)化。第一句“晚一點是薄荷”——選擇了時間與飲品的關(guān)聯(lián),顯然也是一種畸聯(lián):相隔千萬公里的兩種屬性在瞬間膠合,迫使晚來的“時間”(還可以承載他人他物)帶點薄荷的氣息與味道。第二句是屬于正常不過的時間常態(tài),但因了具體的時間點黃昏,使得時間獲得結(jié)實而實在的存在感,由于兩句——難易適中、張弛有度的配合,尤顯奇特而自然,自然會獲得較高的滿意度??蓪φ眨骸敖?jīng)過一千年和/一個、兩個、三個/三個哈欠”(《南瓜載我來的》)。
偏愛能指的演奏。
1當她這樣彈著鋼琴的時候恰恰恰/2他已經(jīng)到了遠方的城市了恰恰/3那個籠罩在霧里的港灣恰恰恰/是如此意外地/4見證了德性的極限恰恰/承諾和誓言如花瓶破裂/5的那一天恰恰恰/目光斜斜/在黃昏的窗口/6游蕩的心彼此窺探恰恰/7他在上面冷淡地擺動恰恰恰/8以延長所謂時間恰恰/我的震蕩教徒/她甜蜜地說/9她喜歡這個游戲恰恰恰/10她喜歡極了恰恰
——《某些雙人舞》
夏宇偏愛聲音修辭,該詩采用雙關(guān)修辭格,是在一定語言環(huán)境中,借助詞義或同音,使語句煥發(fā)出雙重意義,從而制造言此意彼的效果。古代詩歌的雙關(guān)俯拾皆是,但因篇幅關(guān)系,總是跳不出雙層?xùn)艡?。夏宇的《雙人舞》,踩著象聲詞“恰恰”的步點,至少跳出了四層跨欄,實屬罕見。第1個恰恰恰,作為引入劇目的情景導(dǎo)語,沒有實質(zhì)性含義,但略微傳遞出妻子打發(fā)日子的單調(diào)心緒。第2-4個恰恰,押韻似的回應(yīng)了妻子的寂寞“聲響”,多一個了字的結(jié)束“前綴”和多一個恰字的“定音”,明顯帶有丈夫擺脫束縛與頓感輕松的情調(diào)。第5個恰恰恰,巧妙地轉(zhuǎn)嫁于花瓶的破裂聲,暗示婚姻的不堪一擊。第6個恰恰,顯然是針對窗口、街頭的游獵、邂逅,彼此窺探的心跳。第7個恰恰代表交歡的生理節(jié)奏。第8個恰恰代表冷淡敷衍、開始不耐煩的心理節(jié)奏。第9個恰恰恰表達了對方的高度愉悅。第10個恰恰再次進行了強化。應(yīng)該毫不猶豫地說,在百年新詩史上,象聲詞拖動了這么多意涵的能指詩,授牌夏宇為頭號大力士名副其實,它為傳統(tǒng)雙關(guān)修辭的現(xiàn)代作為,提供了絕佳范本。不過,筆者有點小小遺憾:如果結(jié)尾再來一兩個“恰恰”呢,回應(yīng)開場的引語,在結(jié)構(gòu)上豈不更加完美?筆者自作聰明,設(shè)想來個續(xù)貂,比如“此刻,他真想給妻子掛個電話/電話那頭,是一陣恰恰、恰恰、恰恰恰”。
對于藝術(shù),夏宇是一個“跳來跳去的人”,難得安分。對于語詞,更恨不得每天都能刷新:“在狂喜最薄最薄的邊上”(《繼續(xù)討論厭煩》);“我們甚至不能像”(《而他說六點鐘在酒館旁邊等我》);“第一個吻淡綠如?!保ā对趬ι狭粝乱粋€句子》);“市集里傾翻的香料/用十匹騾馬交換一個廝混的黃昏”(《一些一些地遲疑地稀釋著的我》)。甚或,還不時制造些“病句”:“在這樣的下午/這是譬如的第6次方”(《耳鳴》)。
誠然“詩的魅力在于它的歧義性”?,歧義,也屬于犬牙交錯的“鋸齒”。但歧義的汜濫會造成堰塞,不可掉以輕心,以多人談?wù)摰摹稉肀А窞槔?/p>
風(fēng)是黑暗
門縫是睡
冷淡和懂是雨
突然是看見
混淆叫做房間
漏像海岸線
身體是流沙詩是冰塊
貓輕微但水鳥是時間
裙的海灘
虛線的火焰
寓言消滅括號深陷
斑點的感官感官
你是霧
我是酒館
作為壓軸之作,在夏宇心中肯定分量不小,但由于艱澀,解讀者或者干脆以感覺取代詮釋,或者以籠統(tǒng)的語焉不詳大而化之。要讀“懂”此作,筆者以為當先做二度“還原”。第一度還原,是將全稱判斷的八個系動詞“是”暫時“擱置”,夏宇一直喜歡采用此種句式“××是××”、“我是××”(在解凍時期的七八年間也盛行這樣的句式:A=B),其實太過寬泛,反而可能成為短板;萬用膠囊,委實可以裝入太多東西:“風(fēng)是黑暗,門縫是睡”,依序不是可以變成——“風(fēng)是光明/門縫是醒”、“風(fēng)是狐臭/門縫是香”、“風(fēng)是蜂蜜/門縫是嗡蠅”……無窮無盡演繹下去,全詩就被“是”的管道帶到歧義汜濫的大海。與其如此,不如先刪除“禍首”,讓所有的意象先無條件幷置于屏幕上。第二度還原,是將各自獨立的意象進行一番梳理,有序成一個個橋墩,在標題的指示下,完成一段《擁抱》的橋梁。通達橋梁的“擁抱”,當然可以有多種方案。比如縱向軸列:一連串的外在的意象與內(nèi)在心理流程投影在一起,合成一種青春期少男少女的感官節(jié)目。筆者則比較傾向于橫向軸列的聯(lián)通,毛遂自薦,再順手寫下該詩的“迻譯”:擁抱在黑暗的風(fēng)中,擁抱在睡眠與夢的縫隙間,擁抱在冷淡與懵懂的交織里,有時會突然醒悟,親密的擁抱或許是一種混淆?擁抱的身體如下陷的流沙,溶解詩的冰塊;鑲嵌在浪花里的裙裾,點燃斷續(xù)的火焰,但都難以抵御時間的悄悄流逝,沒有什么寓言也沒有什么后設(shè),有瑕疵(缺陷)的擁抱,或許只是感官與感官碰觸,一邊是揮之不去的迷霧,一邊是欲望騷動的酒館。當然,筆者的“迻譯”,只是“懂”的一種,還有多種多樣的“懂”,等著你去打開。
如果說《擁抱》像鋼絲上舞蹈,精致考究,那么《耳鳴》就是在峭壁上攀援。一陣陣呼嘯的山風(fēng),我們聽到什么呢?是作者的問題,還是我們的輕微耳背,甚或我們已接近耳聾?
我們稱之為夏天的/這些椅子其實/是不同的島我們/停下來找東西/解開懸掛/交換倒數(shù)/骰子就變成線索/瓶子就變成船螺/鞋子就開始/是一個郵輪/我就駛過你的港/你就坐在箱子上寫字/耳朵的手風(fēng)琴地窖里有神秘共鳴/頭發(fā)已經(jīng)慢慢留長了/鐘用海擦得很干凈/我們都會打勾/在這樣的下午/這是譬如的第6次方/你喊我的名字/遺失三顆鈕扣
找不到基本架構(gòu)和內(nèi)在邏輯,截斷式閃跳,看不見有什么出口,除了一句神來之筆“耳朵的手風(fēng)琴地窖里有神秘共鳴”極為傳神切題,余下筆者實在不敢恭維。或許我們可以從拉康的理論找到答案,夏宇的詩正體現(xiàn)了這樣一種后現(xiàn)代的“維持溝壑的倫理”:即不直接抵達意義,或者說,通過將意義不斷地延宕,維持欲望的持續(xù)動力。在夏宇的詩里,一方面有著語詞不斷推進的欲望運動,另一方面這種欲望又持續(xù)地在斷裂的語句構(gòu)成中遭受阻隔。?晦澀的阻隔,跳閘式的短路的阻隔,是迄今人們對夏宇最大的微詞。而質(zhì)量的參差也是夏宇的一個問題。
四十年來,夏宇穿上她自我設(shè)定的“蹦極”服,一直站在詩與非詩的懸崖,站在101頂樓。她乜斜常規(guī)地彈跳、騰躍,醉心于花樣百出的自選動作。接近死亡的大前沖,跳出心臟的后滾翻。嵯峨間飛旋,嶙峋里穿梭。嬉戲的姿態(tài),Salsa的舞步,以生命與自由為代價,有巧智到“甜蜜的復(fù)仇”精度,也制作不知所云的“耳鳴”。永遠的涉險、實驗、探索,永遠的樂此不彼,花樣翻新。調(diào)皮、搗蛋,童心未泯的嘴角,總是掛滿狡黠的壞笑。頑劣不化的惡作劇,躍躍欲試的好奇,打破疆界,魔術(shù)師的布袋塞滿快感美學(xué),在現(xiàn)代與后現(xiàn)代的銜接處,玩出了一座多面向的、甚至帶胡子的蒙娜麗莎。
在夏宇的后面,緊跟著葉覓覓、劉亮延、雨果……一大群新新代“玩手”,夏宇式的“積木”,是延續(xù)著展開更大的體量,還是接近變異后的拐點呢?
? 陳柏伶:《先射,再劃上圈:夏宇詩的三個形式問題》,博士論文,臺灣清華大學(xué),2013年。
? 王國維:《人間詞話》第一百二十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 (荷)約翰·赫伊津哈:《游戲的人》,多人譯,中國美術(shù)出版社1996年版,第7頁。
? 蕭蕭:《后現(xiàn)代新詩美學(xué)》,臺灣爾雅出版社2012年版,第65-68頁。
? 林耀德:《在速度中崩析詩想的鋸齒——論夏宇的詩作》,《文藝月刊》第205期,1986年7月。
? 李淑君:《低限馬戲——夏宇詩的游戲策略》,碩士論文,彰化師范大學(xué)2009年。
? 萬胥亭與夏宇《筆談》,《腹語術(shù)》自行印刷1991年版,第114頁。
? 奚密:《噪音詩學(xué)的追求:從胡適到夏宇》,《長沙理工學(xué)院學(xué)報》2011年第5期。
? 同【1】。
? 具體參見夏宇:《披著羊皮的詩——現(xiàn)在詩第9期征稿啟事》,臺北心靈工作坊2009年12月,第205頁。
? 詳見龍協(xié)濤:《讀者反應(yīng)理論》,(臺)揚智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58-61頁。
? 楊小濱:《欲望與絕爽》,(臺)麥田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