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傳芳
摘 要:政務公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以電子政務為依托推進政務公開的發(fā)展取得較為可喜的成果,也加快了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明顯已不能滿足公眾和政府自身發(fā)展的需要。當前,我國在電子政務推進政務公開上面臨著網絡基礎設施不健全、政務公開有效性不足和電子政務業(yè)務功能不完善等現(xiàn)實困境,本文從技術支持、政府改革、用戶體驗三個角度進行對策分析,以期加快電子政務發(fā)展、優(yōu)化政務公開管理機制、增強線上服務功能,真正發(fā)揮電子政務在政務公開中的優(yōu)越性。
關鍵詞:電子政務;政務公開;對策
政務公開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政府公報、新聞發(fā)布會、政務公開欄、雜志報紙、政府網站等,而電子政務則通過借助現(xiàn)代電子信息技術使政府間及政府與社會各界之間的交流渠道電子化、信息傳遞便捷化,改變了政府的工作方式,也使政府與社會各界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1]。電子政務建設的基本前提就是政府信息的公開化,沒有政府信息公開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政務建設。政務公開是電子政務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需要,電子政務的發(fā)展又推動了政務公開服務功能的拓展[2]。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政務活動的現(xiàn)實需要,電子政務在推進政務公開的發(fā)展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電子政務使政務公開更加全面、及時,真正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權,但在實踐中還面臨一些困境。解決當前面臨的困境,實現(xiàn)電子政務在推進政務公開中的跨越式發(fā)展尤為重要。
一、 電子政務推進政務公開的現(xiàn)實困境
1.政務公開內容不全面
在我國長期的電子政務建設中,很多政府部門網站、“兩微一端”或是政務APP都是由上級部門的文件催生的,僅僅是為了應付檢查,對于網站的維護和信息的管理更新更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些部門的門戶網站與新聞網站無異,宣傳性內容居多,服務性的設置只在頁面的角落出現(xiàn);一些部門政務公開的內容局限于機構的設置、辦理業(yè)務須知和職能的安排等一些程序性的事物。對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 如年度工作目標及進展情況、上級部門下發(fā)的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等內容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說明, 大都是隱而不提。有些部門的政務公開大多趨向于結果的公開, 具有隨意性和利益選擇性, 對于不公開的內容也沒有給予合理的解釋, 有的甚至用虛報、造假、捏造的方式應付公開。從整體來看,出現(xiàn)了一種“信息孤島”的現(xiàn)象,即各個政府部門都是圍繞本部門的業(yè)務來進行數(shù)據(jù)的收集、處理和發(fā)布,根據(jù)自身的需要建設數(shù)據(jù)庫,并沒有考慮到公眾的需求[3]。
2.電子政務功能不完善
對于企業(yè)和公眾來說,他們不僅希望能從移動設備端上了解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更希望能足不出戶辦理好一些事務,以便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但是,政府各部門網站之間缺乏聯(lián)動性,涉及多個部門的事項還是得一個一個部門的“跑”,不同部門以及上下級之間的過于獨立,前往辦事的公眾不能從一個部門的網站鏈接到其他部門網站,這種局限性還是阻礙了辦事效率的提高。
很多政府網站在設計上缺乏人性化考慮,公眾基本上處于只能看不能說的狀態(tài),只能接受政府的單向輸出,還是不能真正參與政府決策。政府與社會各界的互動缺乏及時性和有效性,公務人員不能及時地在線上進行解疑答惑,公眾還是得前往辦公大廳,面對面地辦理相關事宜,電子政務的建設還是處于信息的單向傳遞階段。另外,網站也未能考慮到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可行性。
3.缺乏人才支持
首先,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很多公務人員缺乏信息公開的意識,或者公開的信息多為結果,而過程大都一筆帶過,對于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內容更是能瞞就瞞。他們?yōu)楸H约旱募鹊美娑鲆暳斯竦臋嘁妫谶@樣的思想意識的驅動下,政務公開很難再擴大公開范圍,電子政務也難以發(fā)揮其優(yōu)勢。傳統(tǒng)的官僚主義和組織文化依然是當前電子政務推進政務公開的阻力之一。
其次,電子政務的發(fā)展已進入深化階段,對從事相關工作的公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當前比較欠缺而又急需的管理和科技素質的復合型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工作人員既要熟練掌握相關政策法規(guī),又要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術。由于政府部門提供的工資待遇和其他行業(yè)存在差距,導致很多技術型人才都流入互聯(lián)網等行業(yè),這也是政府部門缺乏和流失復合型人才的重要原因。
二、 電子政務推進政務公開的對策分析
(一) 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契機,優(yōu)化政務公開管理機制
電子政務外在表現(xiàn)為政務公開形式的變化,實質上卻是政府行政內涵的深化。李克強總理在談及行政體制改革時指出“現(xiàn)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這是削權, 是自我革命, 會很痛, 甚至有割腕的感覺”。十九大以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和公攻堅區(qū),黨和人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將改革進行到底,無論是電子政務還是政務公開都是政府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此為契機,加快政務公開的發(fā)展,不失為明智之舉。電子政務只是推進政務公開的一種方式和平臺,它需要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加強政務公開的頂層設計,明確公開的內容、主體、時間和流程。對于公開的內容,應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除了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等,越重要的,越是涉及到群眾切身利益的,就越應該公開,真正保障群眾的知情權。每個部門都應該有明確的負責信息收集與公開的人員,并建立相應的責任機制,做到事權責相統(tǒng)一,這樣才能推動政務公開持續(xù)健康地發(fā)展下去,而不僅是為了應付檢查,而把它當成階段性任務。在時間上要及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公開與定期公開相結合,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公開的時效性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尤為重要。政務公開的流程要規(guī)范、要統(tǒng)一,這樣方便公眾進行查找、操作。另外,還應該設立高層次的機構進行統(tǒng)一、協(xié)調相關政策,廢止各種與公眾需求、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陳舊規(guī)定,破除各種阻礙信息自由流動的路障,還要監(jiān)督考核各部門的政務公開情況,逐步形成標準統(tǒng)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政務公開系統(tǒng),從而實現(xiàn)政府內部、政府與外部之間的信息共享與互動,真正保障公民的信息權、知情權和參與權。
(二) 以用戶體驗為參考,增強線上服務功能
1.拓寬參與渠道,增強互動體驗
電子政務已由原來的三大傳統(tǒng)應用領域:政府對政府的、政府對企業(yè)的、政府對居民的,轉變?yōu)楝F(xiàn)在五大應用領域,包括企業(yè)對政府的、居民對政府的。前面三個主體是政府,政府作為服務的提供方,服務對象分別是政府、企業(yè)和居民[4]。在企業(yè)對政府的應用領域中,企業(yè)是主體,可以為政府提供決策咨詢,也可以向政府提出某種申請和要求。在居民對于政府的應用領域中,居民可以與政府發(fā)生信息化的關系,比方說向政府提交一些改革的建議,提交一些解決問題的訴求。因此,電子政務的建設除了要提供公眾獲取政務信息和網上辦事的渠道外,還應該設計大量的公眾與政府交流的平臺,方便公眾反映情況、獻言獻策,以此打造具有公共責任和回應性的政府。另外,無論是政府門戶網站還是兩微一端應具備更多人性化的設計,能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需求,欄目設置和內容組織力求做到簡單實用,既能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又能為群眾提供權利保障和救濟的途徑,增強電子政務線上服務功能。
2.注重用戶反饋,改善服務質量
隨著電子政務的推廣與運用,公眾對電子政務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對以電子政務為平臺的政務公開的利用率逐年攀升,從而對它的功能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促進政務公開的發(fā)展,完善電子政務的業(yè)務功能,必須注重用戶的體驗,調查收集用戶的使用情況和意見反饋,以此為依據(jù)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才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電子政務提供信息公開和公共服務都是面向大眾的,公眾的個人特征和使用行為與電子政務的建設存在一定的相關性,用戶的年齡、學歷、職業(yè)等特征的不同會直接影響他們使用效果[5]。因此,在完善網站結構設置、信息資源提供、政務服務和社會管理服務導向、在線服務功能等方面都需要吸收用戶的使用反饋,考慮不同群體的特征,提供更多、更符合公眾需求的信息和服務,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電子政務的價值,推動政務公開的發(fā)展。
(三)提高公務人員的信息素養(yǎng)
理念是行動的先驅,為促使電子政務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公務人員必須轉變理念,要清楚地認識到政務公開的開展也需要公仆意識。首先,要加大教育宣傳力度,轉變政府公務員的觀念,讓公務人員正確認識政務公開的意義以及政務公開與電子政務的關系,從而提高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政務公開要從公眾的角度出發(fā),以群眾的需求為著力點,政府工作人員對此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能為了“形象工程”而“報喜不報憂”,更不能為了自身或者部門利益而各自為政,破壞信息資源的共享性,進而給群眾帶來不便。其次,做好信息資源的開發(fā)與整合,形成一個系統(tǒng)完備、運行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需要技術過硬的專業(yè)人才。因此,要通過吸引優(yōu)秀人才和加強培訓來提高政府公務員的整體信息素養(yǎng),強化他們運用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能力,塑造更多激動政務又擁有專業(y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為電子政務和政務公開的發(fā)展提高人才支持。
三、結語
隨著民主權利意識的提升,政務公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人們對政務公開的程度和范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在我國,以電子政務為依托的政務公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時代發(fā)展迅速和公眾需求越來越高的境況下,也呈現(xiàn)出了一些不足,仍需要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政府對電子政務推進政務公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jù)當前實際,我國政府需從管理機制、服務功能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優(yōu)化完善,通過抓好電子政務工作來保障政務公開的開展,同時政務公開工作也能推動電子政務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金江軍.電子政務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2009.
[2]王興國.優(yōu)化電子政務推進政府信息公開的路徑[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9(06):29-32.
[3]汪獨友.電子政務在推進政務公開中的現(xiàn)實障礙和對策分析[J].大眾科技,2015,17(09):173-175.
[4]石宇良.中國電子政務的發(fā)展現(xiàn)狀與態(tài)勢[J].領導科學論壇,2019(18):58-74.
[5]宋贏碩.施勇.薛質.電子政務平臺下政府信息公開安全性研究[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4(04):72-76.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管理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