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強
列侯,《藝文類聚》:“《謚法》曰:執(zhí)應八方曰侯?!缎⒔?jīng)援神契》曰:侯,候也,所以守蕃也?!薄洞呵锓甭丁吩唬骸坝写蠊Φ抡呤艽缶敉粒Φ滦≌呤苄【敉??!薄锻ǖ洹罚骸皾h興,設爵二等,曰王,曰侯?!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載:“一級曰公士……二十徹侯。皆秦制,以賞功勞。徹侯金印紫綬,避武帝諱,曰通侯,或曰列侯?!薄逗鬂h書·百官志》載:“承秦爵二十等,為徹侯,金印紫綬,以賞有功?!睗h列侯直接承襲于秦二十等軍功爵制,是二十等爵制中唯一的貴族爵,列侯爵在漢代社會結構中占據(jù)極為顯赫的地位。秦鐵柱副教授的《帝國中堅——漢代列侯研究》(齊魯書社,2018年)一書,以新角度來研究漢代列侯問題,實為研究漢代列侯的一部力作。該書分別討論列侯的類型,兩漢列侯的相關制度,列侯的溯源,列侯的收入與開支,列侯與漢代政治,列侯與士人,列侯與豪強,列侯與軍事,列侯與民族關系,“短命”侯國與“長壽”侯國等十個問題,尤其是對于兩漢列侯相關制度,以及“短命”侯國與“長壽”侯國的論述,確為本書的亮點所在。
該書首先論述了等級秩序中的兩漢列侯。探討了列侯在兩漢官爵秩序中的地位變化,并提出在西漢,列侯是位于三公之下,中二千石之上;在東漢,列侯的爵級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一級縣侯拓展成了縣侯、鄉(xiāng)侯、亭侯、都鄉(xiāng)侯、都亭侯五等列侯,在此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特侯、朝侯、侍祠侯、下土小國侯、猥諸侯等銜號等級。在東漢,盡管官爵泛濫,但是特進侯、朝侯的地位較高,特進侯一般位于三公之后,朝侯一般位于中二千石之前。該書又論證了東漢時期五等侯爵的出現(xiàn)并不是列侯爵輕濫的表現(xiàn),而是列侯爵不斷發(fā)展與規(guī)范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將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納入更加規(guī)范的秩序之中。其次,該書又分析了漢代的侯國官制。該書以《尹灣漢簡》為依據(jù),分析了以侯國相為首的侯國行政系統(tǒng)和以家丞為首的家吏系統(tǒng),并剖析了兩個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流動與相互融合。再次,該書分析了列侯冊封禮。該書依據(jù)《詩經(jīng)》、《周禮》中的諸侯冊封禮,以及《漢書》、《后漢書》中的諸侯王冊封禮,還原了列侯的冊封禮,包括冊封的時間、冊封的程序,策文的內容,冊封的用樂等等。最后,該書分析了列侯的賜謚制度。列侯的賜謚制度成為漢代謚法的重要內容。該書深刻剖析了兩漢列侯賜謚制度的不同,在西漢,除因犯罪身死國除的列侯,大部分列侯均能獲得謚號,而東漢列侯獲得謚號者則是鳳毛麟角。該書認為這是由于西漢儒學初興,頗具原始色彩,故謚號的等級性不強。而到了東漢,封建等級制度得到規(guī)范與強化,謚號制度中“別尊卑”的等級性得到加強,突出皇權的核心地位,故只有立有大功的列侯方能賜謚。東漢皇帝賜謚如此嚴格,促進了私謚之風的盛行。
該書考證到在這數(shù)目近千的列侯中,近半數(shù)的列侯一世而亡,但是也有穿越兩漢的列侯家族,如酇侯蕭何家族、平陽侯曹參家族、歸德侯先賢撣家族、全椒侯馬成家族、富平侯張安世家族、褒成侯孔均家族、周子南君姬嘉家族、喻糜侯耿況家族、不其侯伏湛家族均與東漢政權相始終。該書試圖以這兩類列侯為研究對象,分析為何同為列侯,其命運卻截然不同。該書首先分析了“短命”侯國之所以“短命”的原因,第一,無后而國除,結合法國人口學家阿·索維的理論分析了大量列侯無后的原因,即列侯及其家族的婚姻逐漸形成了重家世的婚姻觀念。第二,列侯因為觸犯大漢律法而被除國。第三,列侯因職務犯罪而被除國。第四,列侯因違背禮制而被除國。第五,列侯因卷入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漩渦而被除國。第六,皇權對于侯國的刻意廢除。再者,該書以富平侯張安世家族、酇侯蕭何家族、平陽侯曹參家族、壽張侯樊宏家族、隃糜侯耿況家族、不其侯伏湛家族為個案研究對象,解析了“長壽”侯國為何“長壽”的原因,第一,這些列侯家族都擁有自己的家學淵源。第二,各列侯家族能夠積極地處理好與皇權的關系。第三,各列侯家族保持了以武功進取的傳統(tǒng)。第四,與皇族聯(lián)姻,列侯家族轉變?yōu)橥馄?。第五,從客觀上來看,封建專制皇權成為影響各列侯家族盛衰的重要因素。再次,從兩類侯國的百年興衰中,該書總結出了一些經(jīng)驗和教訓,首先,良好家庭教育是家族、家庭興旺的重要保證。其次,人才是一個家族興旺發(fā)達的重要基礎。再次,正確的義利觀的指導是一個家族興盛的思想基礎。
總之,全書史料翔實,論證嚴謹,梳理了大量的古典文獻,今人著作,考古資料,以“點”帶“面”,探究了兩漢各類列侯涵義以及發(fā)展脈絡,同時又通過專題的形式,深入探討了漢代列侯的一系列問題,如軍功侯的封侯標準問題、告密侯的定義、歸降侯的定義、歸義侯的定義、外交侯的定義、昌邑王劉賀案、列侯的冊封禮、列侯的賜謚制度、列侯的私奉養(yǎng)、侯國家吏、列侯的俸祿、列侯的受田、列侯的家兵部曲、列侯與對外貿(mào)易、士人的列侯化、列侯的封國軍隊等,做到“橫向”與“縱向”的密切結合,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