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社會,人們的審美旨趣和審美需求已不復旦一化。傳統(tǒng)戲曲音樂奏應這一趨勢,在對以往自然形成的伴奏模式和樂隊配制中的精華部分進行繼承和發(fā)揚的同時,也應對其中落后的、與時代脫節(jié)的部分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
關鍵詞:戲曲藝術;戲曲伴奏;地位;關系;素質
戲曲音樂作為戲曲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可以集中地表現(xiàn)戲劇的內容,而且也是區(qū)分不容劇種的主要標志,那么序曲音樂也應該順應時代的規(guī)律在繼承的過程中不斷革新。不言而喻,為了戲曲受到更多認得關注和喜愛,作為戲曲音樂兩部分之一的戲曲伴奏的繼承與革新也是至關重要的。
一、地位及特征
戲曲音樂分為唱腔和音樂演奏,唱腔伴奏倆大部分,也可以說是分為聲樂和器樂倆大部分,聲樂是指唱腔與念白,在戲曲中占主要的地位,戲曲器樂是戲曲伴奏、場景音樂與鑼鼓等的總稱。
雖然器樂在整個戲曲音樂中處于隨從與輔助的地位,但卻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在戲曲器樂中主要有吹奏類,弓弦類、彈撥類,以及打擊樂類組成,按照傳統(tǒng)的習慣,一般將戲曲樂隊分為文場和武場。文場一般指管弦樂,即吹奏類、弓弦類、彈撥類樂器,因偏重表現(xiàn)文戲,又有“軟樂”之稱。武場則一般指打擊樂類樂器,因偏重表現(xiàn)武戲,在民間稱作“鑼鼓”。也有“硬樂”之稱。文場和武場雖然各以其不同的性能而分別運用于不同的場合,但他們實際上又是彼此緊密結合的,在戲曲中發(fā)揮著一文一武的作用,使戲劇節(jié)奏中的跌宕、轉折、發(fā)展、且效果加強。
戲曲伴奏是戲曲唱腔的最有力的支持部分,對唱腔起著烘托作用。它與唱腔、演唱三者緊緊相聯(lián),凝聚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伴奏不僅使演唱增添華彩,還通過引子、過門、尾聲、行弦等,來補充唱腔的未盡之情;既作為演唱的輔助手段出現(xiàn),又充分發(fā)揮器樂藝術的特長。
戲曲樂隊的傳統(tǒng)特點是少而精,主要以樂器數(shù)量不多,卻能將藝術效果表達的惟妙惟肖為特長,正是這種與唱腔動作的緊密配合,牽動了幾千年來廣大觀眾的心弦,無論老少男女皆為戲曲音樂和表演而瘋狂。
二、演與伴“主”、“從”的關系
音樂藝術是靠演唱和演奏才能得以體現(xiàn)的。戲曲音樂也不例外,它包含著唱腔和伴奏兩大部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說,聲樂的唱腔都是居于主體與核心的位置,器樂的伴奏則是處于從屬、輔助的位置,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唱腔與伴奏雖為主、從關系,但兩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且各自都有其獨立性。唱腔之所以能成為戲曲音樂的主體,那是因為戲曲舞臺藝術是以演員的表演為中心的。從戲曲音樂上來講,舞臺上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畫、豐富的情感變化、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劇情高潮的推進都是通過優(yōu)美的唱腔和動人的歌唱來得以體現(xiàn)的。因為人聲所表達的是鮮活而具體的語音,更容易直接刺激觀眾的思想情緒,喚起聽眾的理解和共鳴。尤其是對情感的表達上,人聲更能接近自然,遠比器樂的演奏更親切、動人。而器樂演奏的“非語性”則決定了它只能演奏出抽象的樂音、美妙的音符,而不能直接明確的表達其動人的語音。
器樂伴奏雖處于從屬、輔助的地位,但這絕不是說器樂的伴奏是被動的,它需要與演員主動、有機的配合,且器樂本身所具有的某些長處也是聲樂所不能比擬的。譬如:復雜多變的多聲部織體、節(jié)奏,器樂豐富的音色(管樂樂器的宏亮、弓弦樂器的快弓、碎弓和彈撥樂器的顆粒性以及打擊樂器強烈的音響)和整個樂隊的的交響性等在配合戲曲的唱、念、做、念、打,塑造人物形象、描繪舞臺情境、烘托舞臺氣氛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充分說明,唱和伴奏猶如魚和水的關系,魚離開水就不能生存,唱腔是不能離開伴奏的。由此可見,伴奏與唱腔的關系是何等密切。除此之外,戲曲舞臺上的任何表演沒有哪一分鐘可以離開樂隊的伴奏。
三、伴奏者的素質要求
作為戲曲樂隊的演奏員,在接受一部新作品之后,首先就要充分吃透你所要伴奏的這出戲。這包括:仔細傾聽編劇對劇本創(chuàng)作意圖、導演對舞臺表演的闡述;認真領會作曲對整體音樂的構想與要求;還要了解該戲的風格,是文戲還是武戲;是悲劇還是喜劇;要對整場戲的文學結構(場次)、故事情節(jié)、角色行當、人物性格、戲曲流程的起伏和高潮的推進等方面有一個通盤的了解,才能在伴奏中做到胸有成竹。
有人認為戲曲樂隊的演奏員,不就是眼盯著樂譜、耳聽著演唱、隨著板鼓的節(jié)奏吹、拉、彈、打就行了嗎。其實,這說對了一部分,殊不知戲曲伴奏也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就算你照譜彈拉完了所有的音符,也不能說明你已經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在戲曲伴奏中,還包含著很多細膩、復雜的案頭工作和過硬的演奏技術以及微妙伴奏技巧。
作為戲曲樂隊的演奏員,還要吃透劇種唱腔的“韻味兒”。那么,何為韻味兒呢?就戲曲音樂來說,韻味兒可以理解為本劇種的唱腔、伴奏在腔調、旋法、節(jié)拍、節(jié)奏、運腔方法和伴奏方式等方面所表現(xiàn)出來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具有典型個性、地域特色的“含蓄的意味兒”。而這種含蓄的意味兒非常微妙,只可神會而不易言傳,要全憑人的聽覺去體味、感悟,更不是用曲譜就能夠簡單記錄下來的。
俗話說:“戲曲戲曲,一半是戲,一半是曲”。音樂是劇種的標志,是戲曲的魂。一出戲的成敗,一個戲種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音樂能否跟得上時代,這需要戲曲工作者,音樂工作者的同心合力進行長期探索,從而使戲曲藝術的一部分,但是牽一發(fā)遍會動全身,因此我們應當高度重視多樣化視角下戲曲音樂伴奏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為弘揚美妙的戲曲藝術盡綿薄之力。
作者簡介:張坤朋(1981.1-)男,安徽亳州人,亳州市演藝有限公司三級演奏員,主攻方向:電子琴、戲曲音樂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