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研 林靜 林琳
【摘要】護理學基礎綜合實訓課程是在護理學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另行開設一門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職護理專業(yè)課程中增設綜合性實訓課程是培養(yǎng)優(yōu)秀護士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重要的醫(yī)學實踐方式。本文對護理學專業(yè)學生進行《護理學基礎綜合實訓》的教學進行探討,為今后開設更好的綜合性護理實訓課提供思路。
【關鍵詞】護理學基礎綜合實訓 ?課程的教學實踐 ?高職護理專業(yè)
為了培養(yǎng)護理學科和臨床護理工作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對高職護理專業(yè)實踐教學進行深化改革,突出教學與臨床崗位任務緊密銜接,通過設計案例,分析開展情景教學,縮短適應臨床實踐的時間,將各學科的教學加以綜合,鞏固基礎理論知識,將思想整合為一體,加強操作實踐訓練,重點突出技能實訓。護理學基礎課程綜合性實訓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在學習完成護理學基礎課程后,對其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的一個綜合性技能操作訓練,其任務是讓學生通過實訓的理解,進一步加強對所學習知識的掌握,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教學設計
提倡通過實際操作提高護理綜合實踐技能達標的效果,并根據不同學生的操作水平,可在深淺層次的要求上和臨床崗位要求上有所側重。護理綜合技術的訓練主要注重實際操作能力,規(guī)范的操作步驟,在臨床實踐和教學中要求在基礎操作的學習同時,仍要關注相關學科部分知識的了解和聯系在《護理學基礎綜合實訓》課程教學綱要所開出的20項操作中,選出鼻飼、給氧、密閉式靜脈液法、四種注射方法、藥物過敏試驗、導尿術、灌腸術實施綜合性教學,共計20學時。
(一)小組合作與項目結合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小組學習這一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小組的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較好的學習成效,并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提供幫助[2]。課前1周,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4人,每組給一個病例,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對病人實施護理。小組成員按照角色扮演形式進行聞診、體檢、診斷、實施護理操作。具體方法為每組選1名學生扮演昏迷患者,由其他3名學生分別模擬護士為其靜脈輸液等操作,同時要求學生提出該名“患者”的護理診斷和制訂合理的護理計劃。
(二)案例分析與項目結合
課中,帶教老師,按照教學大綱及案例分析集的要求,結合學生所學知識,給出一個病例,以護理程序為工作框架,以整體護理為主線,結合內、外、婦、兒科等相關學科知識進行護理,護理內容包括疾病的護理診斷、護理目標及護理措施。教師在給出病例時可有針對性地提出間題以啟發(fā)學生思維,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制定具體的實訓內容。在整個過程中,以學生為主導,帶教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
(三)溝通與項目結合
要求學生先運用所學溝通技巧主動與模擬患者(學生扮演)溝通,根據護理程序所講授的內容搜集患者資料,根據患者存在的護理問題制定護理計劃,并執(zhí)行護理計劃。在執(zhí)行護理計劃中注重對患者溝通環(huán)節(jié)的考核,在具體操作項目中,從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考核,包括操作前評估,操作中解釋,操作后的健康教育。通過學生模擬患者,使扮演護士角色的學生不再面對不會說話,沒有情感的模型人,模擬了臨床情境,鍛煉學生敢張口,會說話,能溝通的能力,同時扮演患者的學生也能充分體會到,一個會溝通的護士對于患者的重要性,實現了教學中的雙贏,使學生在以后工作中得心應手。
(四)教師與學生結合,共同評價實訓效果
師生共同評價法應用于護理操作技能考核中,可提高護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技能操作水平,提高護生對考核滿意度[3]。每次課程結東后,由學生與教師共同給每一個參與表演的學生按照打分標準采取不記名投票的形式打分,學生的打分占40%,教師的打分占60%。打分標準的內容包括:溝通能力、人文關懷、項目的熟練程度、物品的整理及作業(yè)等內容。
二、教學體會
(一)突出了綜合護理的主線
綜合性實訓強調人是由生理、心理、社會等的復合體,使學生真正運用整體護理的工作方法解決問題,體驗到臨床工作的場景,能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二)提高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角色扮演,使“患者”表現出較復雜的病情,再要求學生根據“病情”提出正確的護理診斷。學生不僅表現出較高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訓練了學生的溝通技巧
在綜合實訓中,我們要求學生開口和扮演的“患者”溝通,且“患者”會有意刁難護士,學生想得到滿意的答復,就需要學生能運用溝通技巧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
(四)提升了人文關懷的養(yǎng)成
有效實現臨床護理人員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yǎng),應將學校教育及臨床有效融合,將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傳授有效結合。例如更換臥位雖然是一項生活護理,很多醫(yī)院都是由家屬或護工來完成,但我們在教學中仍然堅持學生親手操作,通過對一例偏癱“思者”的更換臥位,使學生深刻感受到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護理需求。這不僅要求技術上過硬,還要從精神上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
總之,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應該貫穿于課程始終,特別是在“大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背景下,除了加強對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還應該加強對其職業(yè)意識的培養(yǎng),真正做到以課程為載體,將德育與智育相結合,不僅與崗位無縫銜接,還要培養(yǎng)能扎根護理崗位,具有優(yōu)秀品質的護理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沈曉岑;護理綜合實訓課程的實踐教學效果研究[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雜志,2018.14.135-136.
[2]孫彬.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運用策略[J].甘肅教有,2018,24:78.
[3]何曉蘭,李曉玲.師生共同評價法在外科護理操作技能考核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6,11:1170-1172.
[4]馬月.臨床護理人文關懷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實踐與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1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