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近代以來,特別是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我國從未像今日這般繁榮富強,這應當歸功于戰(zhàn)爭時期無數革命前輩的浴血奮戰(zhàn)和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群眾進行艱苦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新中國成立95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了“四個自信”。而“四個自信”正是在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本文通過對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研究,提出加強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具體路徑,旨在讓當代高校大學生深入學習理解“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早日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
關鍵詞:大學生;教育;四個自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0)07-0119-02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會議上明確指出,當代高校應培養(yǎng)大學生“四個自信”的重要內容,落實好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光榮重任。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明確提到“四個自信”??梢姟八膫€自信”的提出,有其一定的歷史必然性,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基礎上并立足于對當今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和我國具體國情的準確把握。所以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四個自信”教育非常重要,對當代高校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研究同樣非常有必要。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研究的目的。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首次明確“四個自信”。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1]。“四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當代高校大學生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祖國的花朵更是民族的希望。當今世界處于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更是一個信息多元化的時代,在這樣的全球化浪潮中,各種各樣西化和僵化的腐朽破舊思想開始廣泛的蔓延。特別是當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還不夠成熟穩(wěn)定,對各種思潮仍充滿好奇。正因如此,他們便很容易受到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蝕,導致當代高校大學生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產生不自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產生不正確的認識和錯誤的理解。面對當前這種復雜的形勢,大學生“四個自信”的教育尤為重要,加強“四個自信”教育,可以大幅度增強高校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心。本文立足于對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現狀及不足的分析,堅持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統(tǒng)一原則,提出了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具體路徑,旨在讓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貫徹“四個自信”,讓高校的“四個自信”教育方式和方法更加具有時效性,真正使得當代大學生將“四個自信”的精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研究的意義。第一,研究的理論意義。首先,當代高校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研究有助于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四個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學說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而凝練出來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立足于世界發(fā)展格局和我國具體國情提出來的[2]。同時,“四個自信”的提出大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倳浱岢龅摹八膫€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的高度總結。本文重點研究分析高校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極力支持并贊同將“四個自信”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課堂,這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有著重大的意義。其次,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改革開放初鄧小平認為在當時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3],而堅定“四個自信”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的重要前提,“四個自信”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正是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闡述和揭示。
第二,研究的實踐意義。首先,有利于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及接班人。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大學生更為深刻地領會和學習什么是“四個自信”,“四個自信”的主要科學內涵及其歷史和現實意義,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信心,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有利于增強高校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能力。其次,豐富和發(fā)展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內容的“四個自信”與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八膫€自信”是一種先進的意識形態(tài),無法自動地進入人類的大腦。馬克思曾說,人們頭腦中先進的思想和較高的覺悟不是自發(fā)形成的,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的[4]。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灌輸論。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介,才能使“四個自信”深入當代高校大學生的心靈和頭腦,才能使大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以及認識到“四個自信”的強大力量。
二、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存在的問題
1.高校對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重視度有待提升。自“四個自信”提出以來,高校就致力于加快推動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高校并沒有很好地將“四個自信”的相關理論知識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中,部分高校甚至沒有重視對大學生必要的“四個自信”教育。相對于“四個自信”意識形態(tài)教育而言,有些高校更加注重對當代大學生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應用技能的傳授,在課程安排上專業(yè)知識的課程數目遠遠多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的數目,并且部分高校沒有把“四個自信”與時俱進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教學內容。目前主要存在教學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沒能將各門課程之間進行較好的配合與銜接,對大學生“四個自信”的傳授過于片面、銜接生硬。各門課程之間對“四個自信”的講授沒有合理地進行分配,致使教學效果較差,大大降低了當代高校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效果。
2.高校的協(xié)同教育和實踐教學有待加強。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行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主要載體,其在培養(yǎng)和培育大學生“四個自信”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部分高校只把“四個自信”教育的重大任務放在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沒有實施任何有效的協(xié)同教育,所有的專業(yè)課都把“四個自信”教育推到了思政課中,把專業(yè)課與“四個自信”教育的關系劃分得非常清楚,互不相關。這非常不利于對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的全方位教育。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經典的語句足以證明了實踐的重要性。對于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同樣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當代部分高校因教師忽視學生的個性和需求,在課堂上仍采用對大學生進行灌輸的方法,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遭到打擊,學生變成了缺乏獨立思考的機械記憶的機器。還有部分高校由于經費不足和課時緊張的限制,對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安排上很不合理,甚至將實踐課直接取消。一旦理論不能結合實踐應用于實踐,那么對當代高校大學生進行“四個自信”教育便失去了現實意義。
三、加強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的路徑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華民族送來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后,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指導了我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并且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正因如此,我們一定要不忘初心,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擁護并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緊密的結合。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四個自信”,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如今高校要想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對高校大學生進行“四個自信”教育的軌道才不會偏離。而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內容的“四個自信”更是如此,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四個自信”教育,必須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高校貫徹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關鍵。教育不是作為手段的發(fā)展,而是作為主體人的發(fā)展。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雙主體,在“教”中,教師是主體,而學生是客體。在“學”中,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客體。教育的本質是通過發(fā)展學生個體的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學生逐漸地由自由人轉變?yōu)樯鐣?。在育人過程中,要尊重學生這個主體人,只有這樣才能落實好素質教育,為高校完成立德樹人的目的做好前提。教育不是復制能力的培養(yǎng),而是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和增強。教育的目的是使知識成為學生的主體能力,運用知識認識客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在高?!八膫€自信”教育中,必須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相結合,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和特點,結合“四個自信”教育的需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實踐與認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而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會促進實踐的發(fā)展,但錯誤的認識會大大阻礙實踐的發(fā)展。因為認識要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所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時一定要堅持實踐第一的準則,要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對當代大學生“四個自信”教育同樣也必須要采取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法。高校應加大力度開展有關“四個自信”內容的實踐教學,盡可能申請實踐學習的經費,大力加強和有關政府、事業(yè)單位、博物紀念館和紅色歷史區(qū)等部門的合作,通過建立“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體制機制,邀請專家學者、政府領導和老革命前輩入校開展“四個自信”的專題講座,以及通過讓高校大學生到紅色革命歷史地區(qū)身臨其境地進行參觀實踐學習,這樣有助于高校大學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自信,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青年和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2]葉琴.“四個自信”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7.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日出版社,199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全四卷[M].北京:人民日出版社,1972.
收稿日期:2019-10-12
作者簡介:康又天(1997-),男,黑龍江海倫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