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露
【摘 ?要】《詩經(jīng)》中的婚嫁詩內(nèi)容豐富,有的描寫了婚嫁場景的熱烈和新娘的漂亮,有的描繪了婚后夫妻生活的甜蜜,有的表現(xiàn)了夫妻之間的離別相思,有的則反映了婚姻的不幸。過對婚嫁詩細致深入的探討,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
【關鍵詞】《詩經(jīng)》;婚嫁詩;思想內(nèi)容;藝術(shù)特色;影響
一、對婚嫁場景的描繪
當愛情美滿成熟時,終會步入婚姻的殿堂。女子出嫁,夫家迎娶,親友祝賀,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一刻,同時這樣的場景也是一生中最難忘的。而《詩經(jīng)》中有一部分作品就描繪了古人的婚嫁場景,展現(xiàn)了千年前男女的婚嫁習俗。
這些婚嫁詩有的描繪了新娘出嫁時的熱鬧場面。如《衛(wèi)風·碩人》,本詩描寫了齊莊公之女莊姜出嫁的盛狀和美貌,著力刻畫了新娘子高貴美麗的形象,清人方玉潤也稱贊:“《碩人》,頌莊姜美而賢也?!盵2]176莊姜是大國之女,美麗漂亮,她的出嫁尤為引人注目,這首詩詳細敘述了莊姜出嫁衛(wèi)國的情形。首章寫其身份地位之高貴;次章寫其容貌體態(tài)之美麗,為千古絕唱;三章寫其出嫁時盛翟茀之車以及衛(wèi)莊公率群臣郊外迎娶之盛況,四章寫其陪嫁隨從之眾多。詩人用大量貼切而形象的比喻,刻畫了一位千古美人,同時運用“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鮪發(fā)發(fā),葭菼揭揭”式比興烘托出莊姜出嫁時熱鬧非凡的氣氛。
有的通過對親迎場景的描繪,表達出新婚男女的喜悅之情。如《齊風·著》,此詩以新娘的口吻向我們描述了古人的迎親之禮,跟隨“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個場景的轉(zhuǎn)換,向我們顯現(xiàn)了新郎牽著新娘一步一步由門屏進入院子最后進入堂屋拜堂的一幕,自然而真切的展現(xiàn)了齊人舉行婚禮的儀式,同時我們隨著新娘對新郎由“充耳”到帽檐的視覺轉(zhuǎn)移,大致可以體會到女主人公略帶羞澀的嬌容以及初到夫家的喜悅之感。
二、幸福甜蜜的夫妻生活
男耕女織、相敬如賓的和諧夫妻關系是婚嫁女子向往的幸福生活,在《詩經(jīng)》中有一小部分的婚嫁詩,就飽含著濃濃的幸福,將夫妻之間相處和睦,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形展現(xiàn)出來,向我們訴說著夫妻間的甜言蜜語。如《齊風·雞鳴》,“這首詩寫國君的妻子在早晨勸促國君早去上朝,而國君卻戀休不肯起來。”[4]128該詩通過夫妻間的對答形式,將閨房私事寫得妙趣橫生。詩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將夫妻間的相互恩愛、閑情小趣和依依惜別之感寫得惟妙惟肖,堪稱先秦詩作中的佳品。對后世閨房詩的創(chuàng)作有較大的影響。
又如《鄭風·女曰雞鳴》,“此詩人述賢夫婦相警戒之辭”[2]211。全詩三章,利用夫妻二人的一唱一和,敘寫了婚姻家庭中夫妻二人相親相愛的幸福生活?!斑约又?,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每個字縫里都洋溢著滿滿的幸福,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家庭生活中和諧美滿的一個側(cè)面。
三、離別夫妻的相思
在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最常見的不過是離別,夫妻間的相思成了有關人類情感的一個話題,相思是深入靈魂的牽掛和思念,是日夜的期盼和希望,是美麗而傷感的回憶與憧憬,而千年前的《詩經(jīng)》早就向我們傾訴了這淡淡的哀愁。此類詩歌在《詩經(jīng)》婚嫁詩中占了較大比重,從內(nèi)容上分為兩大類:一類屬于征夫思婦詩,戰(zhàn)爭徭役給一個家庭帶來的不僅僅是離別,更有那說不進盡道不完的相思。獨守空房的婦人把對丈夫的思念化入辛勤勞動之中。如《周南·卷耳》,這是一首婦女思念遠行丈夫的詩,“念行役而知婦情之篤也。”[2]77首章寫勤勞的婦女不停地采著卷耳,可就是不能裝滿淺筐,因為她一心思念著出門人。后三章寫婦人懸思著遠在他鄉(xiāng)的丈夫也正馬不停蹄的趕回來,怎奈馬兒累得快趴下,歸家之心從而變得急切。詩人以層層遞進的寫法,委婉而又富深意的傳達出了一位少婦對遠在他鄉(xiāng)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而遠在邊戍的征人把對妻子的思念放在對戰(zhàn)爭的控訴聲中。如《邶風·擊鼓》,此詩表達“衛(wèi)戍卒思歸不得也”[2]130。全詩通過征人對統(tǒng)治階級血淚控訴,表達了人們對和平生活的懷戀與憧憬。
一類屬于悼亡詩,如《檜風·素冠》、《唐風·葛生》、《邶風·綠衣》,前二者都是妻子對亡夫的悼念,《綠衣》則是丈夫?qū)ν銎薜膽涯?。三首詩歌皆以主人翁的睹物傷懷展開,向我們傾訴著“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無限悲哀。特別是其中的《葛生》,先以葛藤起興,烘托出自己孤獨無所依,凄凄慘慘戚戚,后寫夏日冬月,漫漫無期,對亡夫的思念之深恨不得“百歲之后,歸于其居”。
四、對婚姻不幸的控訴
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是人們所向往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婚姻都如“蘆葦韌如絲,磐石無轉(zhuǎn)移”中所訴說的那般堅不可摧。在古代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觀念的影響下,在無視婦女地位和人格的道德禮教觀下,古代的婦人被遭遺棄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对娊?jīng)》中就有一部分描寫婚姻不幸的作品,如《召南·江有汜》、《邶風·柏舟》、《邶風·日月》、《衛(wèi)風·氓》、《邶風·谷風》等。這類詩向我們訴說在婚姻關系中女方被男方遺棄的悲慘處境和心情,有的控訴男方的薄情寡義,有的哀悼自己錯信他人,有的期盼對方回心轉(zhuǎn)意??傊斜С钤?,也有懊惱悔恨,它們反映了在夫權(quán)制社會中,婦女們的悲慘境遇和命運的不幸。
如《氓》,這首詩“為棄婦作也” [2]179,它是一首有名的棄婦詩。詩中飽含這勞動婦女的悲情與不幸,是她們對不幸婚姻的控訴,形象地描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結(jié)婚到最終遭受厭棄的全過程,揭示了中國古代婦女被奴役被損害的不幸遭遇,抒發(fā)了作者對丈夫感情蛻變的悲憤與怨恨。該詩將一個人的不幸和許許多多婦女的命運聯(lián)在一起了,從而證明了禮教、夫權(quán)制是產(chǎn)生許許多多悲劇的根源,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社會制度及不合理的婚戀制度的罪惡,賦予了這首詩更為深廣的社會內(nèi)容。
對《詩經(jīng)》的研讀,不僅僅是單一的去熟練誦讀這些詩歌,更重要的是去了解其中敘述的年代,知曉古代人民的風俗民情。通過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到《詩經(jīng)》婚嫁詩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文學上的饗宴,還有一定的文化認識。比如周人十分重視男婚女嫁的婚俗禮儀,即使是兩情相悅,也要遵循一定的婚姻法則,如《氓》中的“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提到女方雖也中意男方,終因“無良媒”而拒絕了男方的求婚。
總之,《詩經(jīng)》中的婚嫁詩有著較高的文學價值和認識價值,對此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專業(yè)技能尚淺、資料欠缺,本文對它的探究還不夠全面、仔細,還需要我們繼續(xù)去研讀并作出努力。
參考文獻:
[1]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盛經(jīng)開區(qū)關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