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紹文
摘? 要: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文言文故事的數(shù)目有了一定的增多,這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由于小學教材的文本主要以現(xiàn)代文為主,學生在閱讀文言文時首先會遇到語言難以理解這一障礙。其次,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了解有限,很難具體地理解文中的相關事物;同時,文言文中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學生由于思辨能力不足,很難進行透徹地理解。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主要從古今語言對比、古代文化拓展、自由討論哲理等方面來論述小學高年級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故事;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小學語文教學越來越注重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其中,除了古詩詞之外,文言文古詩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學習文言文古詩,能夠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藝術(shù)和思想境界,全面提升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但在目前,由于文言文本身的學習難度和教師教學方式的單一,學生只能大體了解文言文故事的梗概,而對于文中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深刻的思想缺乏探究與感悟的機會,難以對文言文古詩形成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要全面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對文言文故事的深入學習。下面,筆者就具體談一談小學高年級文言文故事的有效教學方法。
一、語言對比,體會表達趣味
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在語言表達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在學習文言文故事時,學生由于文言文基礎的薄弱,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理解的歧義。而教師過度追求學生的學習效率,會直接讓學生背誦文言文字詞的正確意思,造成學生的學習過于枯燥,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古今語言對比的方法,讓學生同時運用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漢語理解文本,從文本意思的差異性上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在學習《學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古今意義對比感受文言文字詞的趣味性。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翻譯:“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一句。學生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的意思可以將句子翻譯為;“在秋天下棋,通向國家善良的下棋的人”。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樣的翻譯通順嗎?”學生能夠自己的翻譯完全不能表達完整的意思,從而意識到文言文獨特的語言表達體系。從而對弈秋、通國、善等文言文字詞能夠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地理解,提高自己的記憶效果。又比如,對于“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一句,教師可以讓學生找出阻礙自己理解的詞語。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弗若之矣”四個字都具有很強的理解難度。教師可以對這些字的現(xiàn)代意義與古代意義分別進行講解。比如,學生可以知道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很少使用,在古代卻很常用,是“不”的意思;“若”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如同的意思,而在文言文中有“比得上”的意思。通過這樣的對比講解,學生能夠借助古今意義的差異體會文言文語言具有的獨特趣味,提高對文言文的閱讀興趣。
二、文化拓展,走入文本之中
文言文是對古代生活的記敘與描寫。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學生自愛閱讀文言文故事時很難找到合理的切入點進行生動地想象,對于文本存在著難以深入理解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不夠豐富造成的。對此,教師要具備文化拓展的意識,通過將文本中相關的古代文化進行廣泛拓展,讓學生消除對相關事物的陌生感,在閱讀中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對文本的理解深度。
例如,在學習《伯牙鼓琴》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本中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在學生閱讀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中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提問。比如,學生會對“伯牙善鼓琴”中的“琴”產(chǎn)生興趣,想要了解古代琴的樣式和彈奏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以圖片和視頻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到古琴,又稱瑤琴、玉琴,有五弦和七弦等種類。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文中的音樂節(jié)家要選擇用琴作為器材,而不是其他樂器?”當學生在思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知道戰(zhàn)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fā)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fā)展和普及,從而涌現(xiàn)了大量的琴人,因此俞伯牙和鐘子期是在時代潮流的影響下成為了著名的琴師。又比如,教師可以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點和人們的著裝、行為方式進行講解,學生能夠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很多人為了功名利祿陷入到爾虞我詐之中,而俞伯牙和鐘子期等人具有高尚的品格,選擇隱居的生活。因而能夠想象到兩個人正襟危坐,身穿長袍,瀟灑彈奏的場景。通過這樣的文化拓展,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故事場景,生動理解文本內(nèi)容,提高閱讀的透徹性。
三、自由討論,感悟豐富哲理
文言文故事中的哲理是豐富而深刻的,學生通過閱讀能夠極大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促進自己更好地學習與生活。但在目前,學生習慣于教師的灌輸式講解,對于文本中的哲理缺乏獨立探究的意識,難以從文言文故事中獲得豐富的滋養(yǎng)。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自己對文本的見解,讓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獲得思維的碰撞,提高對文本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由討論從作品中獲得深刻感悟。閱讀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孔子為什么對兩個孩子的觀點不能進行評判?”有的學生可以認為兩個孩子說的都有道理,因此孔子無法判斷;有的學生可以認為孔子自己對于太陽也沒有過多的研究,因而無法判斷。又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課文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有的學生可以認為兩個小孩雖然年紀小,但是思維都很獨特,因此說明人的聰明與年齡無關。有的學生可以認為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但也有自己不了解的知識,說明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需要不斷學習。有的學生還可以認為孔子是受人尊敬的名人,能夠勇于承認自己學識的不足,說明人要謙虛向上,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通過這樣的自由討論,學生能夠借助文言文古詩激發(fā)自己的思考潛力,從多角度的思考中提升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
綜上所述,文言文故事中具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對文言文故事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獲得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可以通過古今語言對比、古代文化拓展、自由討論哲理等方面來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全面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柴東升;立足小學語文課堂,加強文言文閱讀教學;《小學教學研究》;,2016年05期.
[2]? 楊單女;談小學文言文教學的“五合作”[J];新課程(小學);2013年06期.
[3]? 王菊;對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