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箏,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寶藏之一,她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還因其動聽的音色、典雅的氣質、濃濃的中國風被廣大人民所喜愛,在現(xiàn)代社會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學習者眾多。筆者作為教師,在古箏教學過程中,由經(jīng)驗總結出的一些方法,用在課堂教學中或許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少兒;古箏入門;教學方法
近年來,素質教育逐漸被社會所重視,對一個孩子不再只以考試成績論成敗,家長、學校乃至整個教育體系都在利用各種方法和形式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其中藝術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內(nèi)容。由于古箏音階固定,較好上手,從而成為了很多人學習音樂的啟蒙樂器。如今,學習古箏的少年兒童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那么在少年兒童古箏入門的過程當中,作為教師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選擇教學語言
大多數(shù)情況下,古箏啟蒙階段的孩子年齡一般在4—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弱,生活經(jīng)驗少,適應力因人而異,總體來說一般。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選擇地使用教學語言,也就是要講孩子聽得懂的話。比如,在入門階段的手型教學中,如果你講的是“沉肩垂臂、虎口撐開、四指彎曲、掌關節(jié)立起”來之類的專業(yè)術語,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就顯得太過晦澀,有些孩子甚至連上述部位的位置是哪里都還沒有搞明白,那么很顯然,這樣的教學語言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就是行不通的。但如果我們換一種表達方式,比如,“把手自然抬起來,輕輕握一個拳頭,然后慢慢地打開,打開到一半停住”,這時,通過教師的語言步驟,孩子同樣做出了一個正確的手型,并且完全沒有聽不懂的情況出現(xiàn)。再比如,同樣是入門階段的觸弦教學,如果你講“觸弦角度大于180度”,估計很難有孩子能聽明白,但如果換一種表達,“接觸琴弦的手指向上提,方向朝手心去”,應該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對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教學過程中,摒棄專業(yè)術語,換一種孩子能聽得懂的表達方式,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拆解示范動作
在樂器學習的過程中,模仿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歷史上,傳統(tǒng)音樂的教學方法就是口傳心授,沒有文字資料,學習者與教授者面對面,去看去聽去模仿。在現(xiàn)代教學模式中,雖然多了很多輔助資料、教材等,但教師的示范在學習中仍占重要位置。兒童本身善于模仿,一個正確的示范動作可能勝過千言萬語,那么,示范的方法、如何示范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內(nèi)容。筆者認為,把示范動作進行一個詳細的拆解能夠更好地幫助兒童習箏者掌握要領。往往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有著多年的功底,很多技法的演奏是一氣呵成的,只做示范而不拆解,學生就很容易模仿表面動作,對要學習的技法精髓認識不深,最后只學到了皮毛,影響自身長久發(fā)展。所以作為教師,需要跳出自身的習慣性模式,把需要教授的技法動作一步步從頭拆解,例如這個動作是如何做出來的,需要注意的點在哪里,容易出錯的點在哪里,哪些地方容易混淆等等,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對要學習的技法要點清清楚楚,記憶也會更加牢固扎實。
三、描述畫面意境
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很多樂曲都是作者和演奏者自身情感的一種傳遞,這種情感通過音樂表現(xiàn)出來很抽象,對于少年兒童來說,想要深刻地理解樂曲中的情感傳遞,需要自身的成長和生活的閱歷,那么在他們的年齡階段還不足以深刻體會音樂情感的時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樂曲。少年兒童往往有著豐富的想象力,那么通過描述畫面去體會意境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比如,在古箏傳統(tǒng)經(jīng)典曲目《漁舟唱晚》的教學中,可以描述一副這樣的畫面:傍晚夕陽西下,平靜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映射出漫天的彩霞,漁民們乘著若干條漁船,夕陽映照在他們臉上,每個人帶著愉悅的心情搖著櫓唱著歌滿載而歸。通過這樣的畫面描述讓學生體會意境,開頭的慢板部分寫景寫人,表現(xiàn)的是悠閑的景色,抒情的場景;當樂曲逐漸轉入快速樂段后,是一副漁船由遠及近,搖櫓聲、水花聲、歡笑聲、歌唱聲交織在一起聲聲入耳的畫面;樂曲最后由快轉慢表現(xiàn)的是漁船漸行漸遠,慢慢消失在視線中的含蓄深遠、曲終不盡之感。這就是描述畫面意境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把抽象的音樂看成一副畫面,每個樂段與畫面一一對應,讓學生清楚地理解樂曲內(nèi)涵,知道了自己彈的曲子表現(xiàn)的是什么,演奏起來就不會盲目,有的放矢,這也是培養(yǎng)樂感的一個重要手段。
四、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角度也證明了,兒童主動學習的唯一動機就是興趣。所以,我們也可以用一些方法來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古箏的興趣。例如,剛開始學習時,選擇一些短小的、耳熟能詳?shù)?、有旋律感的練習,而不選用純技術型的練習,以免產(chǎn)生厭倦感;在教學中不斷舉行一些小型表演活動,讓學生在表演中收貨鼓勵和贊美,在表演中體驗成功,在成功中同步練習,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勝欲和表現(xiàn)欲等等。
作為教師,在前期備課工作中,“備學生”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管學什么,“聽懂了”是學習的第一步,只有真正聽得懂老師在講些什么,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自信,勇攀高峰??鬃釉唬航讨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古箏啟蒙教育,只有摒棄單純的機械式教學,把抽象的定義形象化,把枯燥的藝術優(yōu)美化,用一切方法激發(fā)出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最終讓他們成為“樂之者”,才是一場真正成功的教學。
作者簡介:
姚瑤(1988年—)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講師,河南大學民生學院,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