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一踏進香港,我就躲開了“大媽團”的喧囂。
白天,待在酒店的咖啡廳看報、讀書,隔著落地窗,看浮云在維多利亞港對岸的建筑群間飄浮。
待華燈初上,我便“出動”。當地年輕的上班族,下班后最樂意去晚餐“嘯聚”、約會“拍拖”、買醉“嗨皮”的地方,我大多熟悉。香港和九龍的夜晚,用燈紅酒綠和青春活力展示著香港這座城市的另一面。其實,“夜香港”似乎承載了更久遠的歷史、更繁復多元的文化。大概是白天養(yǎng)足了精神的緣故,我居然可以從維多利亞港近旁的酒店,漫步游蕩到旺角。這約等于從北京南城的楊梅竹斜街,逛到王府井大街全聚德烤鴨店的距離。
旺角是薪酬微薄的底層和初級白領的“屬地”。年輕的面孔擠滿了每條寬道窄巷,其間也有一些體魄肥碩的歐洲游客,或纖細單薄、禮數周到的日本游客在此獵奇。這里吃食便宜,種類繁多。
走路去旺角,要經過大名鼎鼎的廉政公署。我怕自己口無遮攔地說得太多招惹是非,白天都不敢從它門前經過——萬一從里面走出來一位阿Sir,硬“請”我進去喝咖啡咋辦?為保險起見,我只敢等天黑他們下班打烊后才敢靠近那個衙門。廉政公署的咖啡萬萬喝不得,嘴饞了的話,自己跑去吃旺角的街邊小吃才是穩(wěn)妥的。旺角的各色小吃很多,有本地傳承有序地保留下來的,也有從五湖四海漂泊過來的。在旺角走上一圈,您除了嫌自己肚皮小外,還會對勸您減肥的所有人,無端地生出仇恨。
說到街頭小吃,我又要提起“十八座狗仔粉”了。四天前偶然吃到它,覺得食材料足,味道極好,是名副其實的街頭美味。后上網查過,它果然不凡。從2016年起已連續(xù)四年獲得米其林加封的“最佳街頭小吃”名號及獎牌。第一次吃時,覺得魚湯(魚肉糜做成)中的粉絲不錯,吸足了湯汁味道,口感也好。當時店員還推薦招牌小吃“火鴨翅”羹,我則選了它的“鄰居”火鴨腿——私以為腿實惠簡單,翅吃起來比較麻煩。待到端上來,那鴨腿很大一個,果然實惠,把它吃下去就幾乎飽了。
后來又去沒有桌子那家門店時,就把火鴨腿換成翅來嘗嘗。待翅端上來才發(fā)現(xiàn),里面并沒有預料之中的鴨翅膀,而是鴨肉絲、海帶絲與粉絲等相伴的。聯(lián)想起魚湯中出現(xiàn)過的“粉絲”,我恍然大悟,原來此翅非翅膀的翅,而是魚翅的翅。30文(粵語地區(qū),人們多把元叫作文)一份的街邊小吃里居然會有“魚翅”現(xiàn)身。難怪人們趨之若鶩,朝圣般地跑到這里來吃,即使沒有桌子也全然不會介意。當然,這個魚翅也并非傳統(tǒng)的取自鯊魚鰭的魚翅,而是用瓊脂一類替代品做出的“素翅”。此素翅不僅口感直追真魚翅,而且還不用屠殺鯊魚取鰭做食材。這真是一舉兩得的善舉。
是晚,朋友請我在酒樓吃了一頓地道的潮州菜。大快朵頤時,有人尋思:在香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功,無論是賣塑料假花起步的李嘉誠,還是盤活融通北大精神與小乘佛法的“狗仔粉”小哥。
天上是會掉餡餅的,但不會去砸幸運的人,而是落給應得的人。幸運可以去期盼,但只靠等待是等不來的。